1 頁 (共 1 頁)

文化與藝術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10月 6日, 14:51
Lohas
文化與藝術
「文化」的定義眾家學說與學派各有其定義,要從這麼多的定義當中歸納出一個最適切的定義是不可能的,每一個定義都只能說到文化的某一個層面或是觀點,但若是將這些定義綜合起來,文化的輪廓便成形而出。簡單的來說,文化就是人類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的內容總和,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就會有文化的產生,那是一種歷史累積而成的,是在一個地區大家共有的傳統和生活方式,是由時間累積而成的;而這些必須要被大家共同接受,才得以稱之為文化。

澎湖所蘊含的文化深遠且豐富,從七美與本島各地區所發現的史前文化遺跡便可以得知,發展至今,不論是政府單位、民間團體、文化事業與藝術的傳承,在在顯示著澎湖群島上先民累積下來所傳承的智慧與藝術。

澎湖的文化事業大致可分為新聞出版業、廣電媒體、社區博物館與文史社團。澎湖早創刊的報紙是《建國日報》,創刊於民國38年11月22日,是澎湖唯一的地方報,雖歸屬於防衛司令布所有,卻兼具軍報與地方報的特性,在民國86年3月1日停刊。《建國日報》停刊後,《澎湖時報》隨即發刊,而原先的《建國日報》則被人合資買下更名為《澎湖日報》,此兩份報紙為目前澎湖主要的地方報。雜誌方面,民國80年以前本地出版的雜誌數量不多,又因市場狹小,營運困難,卻也累積不少雜誌,目前仍持續發刊的有《澎湖建設》、《台澎雜誌》、《路與橋》、《白沙鄉政》、《湖西鄉政》、《西瀛潮聲》、《硓 石》、《西瀛風物》等等。廣電媒體方面,自日治時期起即有所謂的「馬公會館」、「澎湖劇場」提供劇場表演與電影播放,直至戰後台灣經濟起飛,澎湖最多高達有七家電影戲院,然而在有限電視、網路、DVD等多媒體的進步,現今澎湖僅剩下「中興電影院」仍維持營業;而廣播電台部分則有漢聲廣播電台、教育廣播電台高雄分台澎湖站、台灣區漁業廣播電台、勝利之聲廣播電台馬公轉播站、西瀛之聲廣播電台等電台,在澎湖提供縣民收聽。

社區博物館方面,因政府積極推動以及地方民眾的積極參與下,社區博物館的發展迅速且多元,諸如像是二呆藝館、海洋資源管、水族館、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雅輪文石陳列館、天后宮文物陳列館、裝加裝民俗館、竹灣螃蟹文物館等都提供在地居民以及觀光遊客許多文化資產及藝文資訊的服務與認識。此外,澎湖采風文化協會、澎湖第一街正興協會、二崁聚落保存協會、澎湖縣燈謎研究會也在藝術與文化這一個領域中,積極地推廣與傳承。

1980年澎湖縣立文化中心成立之後,開始推廣與倡導各項藝文活動,漸漸的民間藝術團體也開始活躍起來,協助政府機關或是主辦各項藝文比賽活動,使得澎湖的藝術環境越趨完善,也造就出許多傑出的藝術人才。澎湖的民間藝術團體有書法協會、攝影協會、美術協會、石友會、音樂協進會等。以音樂方面而言,本縣的傳統民間音樂種類雖多,但有確切記載的卻少,透過耆老口傳與有限的文獻資料整理而出的少有:南管、八音、鑼鼓與褒歌,而在戲劇方面則有歌仔戲、白字戲、本地子弟戲等。

民間工藝更是澎湖一大特色,廟宇密度居全台之冠的澎湖,在鑿花木雕、石雕、模型船等工藝,更是發展出獨特的風格與價值。此外,在編織方面,草鞋、斗笠、提籃等,都是農漁生活所需用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卍字笠;陶藝是人類進入石器時代的一項重要指標,有著史前時代遺跡的澎湖,在陶藝這一個藝術領域的發展,不論是外在條件或是環境,都擁有一個良好的空間,也造就出數位陶藝家。

「文化」這一個名詞是難以界定的,也讓許多人對於它有著模糊的概念,廣義的說:生活就是文化。而藝術則是人類精神、心靈與內涵的表現手法。不論是食衣住行、政治、倫理、信仰、建築......都屬於在文化的範疇裡。澎湖的歷史發展久遠,累積演進而來的智慧、生活文化與藝術都十分深厚且豐富,值得我們永續的維護與傳承。

傳統建築藝術 結構設計裝飾風格研習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11月 8日, 22:42
Lohas
傳統建築藝術 結構設計裝飾風格研習 2009.11.7.

圖檔
●林向恆學務主任主持,王文良(右)、郭筱葳(左)老師主講。(光澎攝)
 (記者光澎報導)「澎湖地區傳統建築藝術∣結構設計與裝飾風格」研習活動,昨日上午在澎湖海事水產職校圖書館三樓舉行,由林向恆學務主任主持,王文良、郭筱葳老師主講「澎湖傳統建築宮廟篇」、「澎湖傳統建築古厝篇」與「從象徵意涵出發欣賞澎湖裝飾藝術作品」;下午澎湖宮廟巡禮天后宮、馬公城隍廟,澎湖古厝參訪沙港聚落古厝、沙港廣聖殿文物典藏館。
 澎湖地區傳統建築藝術∣結構設計與裝飾風格研習活動,昨日上午八時報到由澎湖海事訓育組葉乃昇組長服務,王文良、郭筱葳老師熟悉地方傳統建築文化專業人士,規劃9小時之研習課程(含講述課程4小時、實地參訪4小時及1小時之綜合座談),本縣「藝術人文領域」科目教師參與研習。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指導,澎湖海事協辦,縣府教育局及所屬相關單位(含學校) 協辦。該活動目標:1.為使師生體認澎湖傳統建築藝術結構裝飾之美,提昇古蹟藝術維護認知。2.提供教師多元化的學習機會,促進教學內容的多元化。3.藉由研習活動的意見交流與互動,促進校際間師資相關知識與技能的交流與共享,提升教學品質。

本縣寺廟建築之美 可供細細欣賞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6月 3日, 02:17
Lohas
本縣寺廟建築之美 可供細細欣賞
圖檔
︻記者許耀彬報導︼本縣雖位處海隅,但宗教民俗活動盛行,尤其縣內九十七村里合法登記有案者便達二百餘座寺廟,未登記的廟壇可累計至四百餘座,因此,寺廟傳統建築之美,不論是結構與建築工法抑或彩繪鑿花都是可以細細欣賞的事物,本縣旅遊導覽員往往在景點多有解說,分享這一份本縣人文景觀均能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本縣宗教民俗信仰盛行,不論是佛道釋三教或天主與基督等宗教,都有民眾信奉,只是在建築之美的欣賞部分,則以道教建築最為華麗有看頭,尤其整或重建施工,細部的鑿花彩繪、安金、剪黏更是細緻繁瑣,值得細細欣賞。

目前國內興建的道教廟宇造型和手法大都屬於清朝中期以後的型態,向澎湖馬公天后宮 、觀音亭 、城隍廟 等三座百年古廟及其他單進閩式的建築手法便迴異於其他個鄉市村里重建過後的清朝中期以後的型態,顯得古樸,清代中期以後的建築增加且挑高成四垂頂、強化西施脊的配置,尤其在內外疊拱、藻井部上安金後,更顯得金碧輝煌、富麗堂皇。

除了結構與建築工法抑或彩繪鑿花等值得欣賞外,在許多廟的屋簷角吊筒下,往往是承受重力的節點,但匠師總會巧妙地將這處結構轉化成人物造型,或天神或硬挑斗拱不一而足,也有雕塑皮膚黝黑的﹁力士﹂,便是台灣民間常聽見一對有錢兄弟雇工蓋屋,卻外行指導內行,建築師父便假意建議將二人像塑於其上供人﹁瞻仰﹂,實則暗喻讓二人罰站受嘲笑的﹁憨番扛厝角﹂傳說,因南洋一代建築結構同一部位,同樣有皮膚黝黑的人物作勢抬扛屋簷角,因此,早期吳鳳工專一位副教授便研判,這樣的建築局部構造,兩者間可能在早期有所關連,但不論如何都是一份傳統建築之美,值得欣賞。

古厝的祥龍雕刻在本島相當珍稀 在離島才看得到

文章發表於 : 2013年 1月 15日, 16:31
Lohas
古厝的祥龍雕刻在本島相當珍稀 在離島才看得到
圖檔
△本縣鄉下漁村青壯人口因就業機會少,皆離鄉背井的前往台灣本島謀生,因此各聚落留下一間一間的荒廢古厝。由於早期的古厝建築獨特,其壁上雕塑作品精細且栩栩如生,不時引發竊賊光顧將其販賣,導致時下古厝雕塑已很難看得到,如圖中「祥龍雕塑」在本縣已不復存在,僅能在離島聚落才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