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艾草

艾草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4年 5月 28日, 22:00

澎湖可(常)見植物花卉賞析—【艾草】
圖檔
端陽將屆粽飄香,蒲艾簪門疫厲藏;
針灸療程為輔劑,驅邪解噩是良方。
(下平七陽七絕平起首句入韻)

圖檔
艾草
學名:Artemisia indica Willd.;Artemisia princeps Pamp. var. orientalis (Pamp.) Hara。
菊科(Compositae)艾屬(Artemisia)
別名:五月艾、野艾蒿、生艾、雞腳艾、草蓬、白蒿、白艾、,黑蒿、狹葉艾、艾葉、指葉艾、祈艾、艾蒿、艾絨、端五艾、灸草、餅草、家艾、醫草。
原產中國、蒙古、朝鮮半島、亞伯利亞、台灣等。
多年生草本,植株具濃烈香氣;主根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稍粗短,直立或斜向上,常有短匐莖;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上部微帶紅色,縱稜明顯,分枝多,開展或稍開展;莖、枝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葉上面初時被灰白色或淡灰黃色絨毛,後漸稀疏或無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絨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卵形或長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分裂或近於大頭羽狀深裂;通常第一回全裂或深裂,裂片橢圓形,上半部裂片大,基部裂片漸小;第二回為深或淺裂齒或為粗鋸齒,或基生葉不分裂,有時中軸有狹翅,具短葉柄,花期葉均萎謝;中部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或為大頭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不再分裂或有 1~2 枚深或淺裂齒,邊不反捲或微反捲,近無柄,具小型假托葉;上部葉羽狀全裂;苞片葉 3 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卵形、長卵形或寬卵形,多數,具短梗及小苞葉,直立,花後斜展或下垂,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或複總狀花序,而在莖上再組成開展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 3~4 層,外層總苞片略小,背面初時微被灰白色絨毛,後漸脫落無毛,有綠色中肋,邊緣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或長卵形,背面近無毛,邊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 4~8 朵,花冠狹管狀,檐部紫紅色,具 2~3 裂齒,外面具小腺點,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 2 叉,叉端尖;兩性花,花冠管狀,外面具小腺點,檐部紫色;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略比花冠長,先端 2 叉,花後反捲,叉端扁,扇形,並有睫毛。瘦果長橢圓形,無冠毛。
1.食用:可作艾草糕,風味獨特。2. 園藝觀賞用:植株造型顏色特殊,各地均可見的景觀植物。3.藥用:可止血、治頭痛、痛風、皮膚癢等。並可驅蚊蟲、驅邪解噩還可以把艾草拿來做為藥草浴。性味:葉:苦、辛、溫。效用: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久痢,月經不調,胎動不安;老葉:製艾絨,供針灸用。節錄自《認識植物》http://kplant.biodiv.tw/%E8%89%BE%E8%8D%89/%E8%89%BE%E8%8D%89.htm
- -以上資訊若有謬誤之處,懇請諸先進不吝賜教指正,謝謝!- -
拍攝地點:湖西鄉西溪村(2013/11/05)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植物生態之美Plant Ecology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