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燈塔之美 / 澎湖燈塔Light house

燈塔之美 / 澎湖燈塔Light house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8年 5月 2日, 02:54

圖檔
目斗嶼燈塔
目斗嶼燈塔位於澎湖縣白沙鄉北端的目斗嶼島上。目斗嶼位於吉北嶼北方,為澎湖群島最北的島嶼,因形狀好似人的眼睛而得名,另有一說,由於該島是玄武岩方山台地構成,形狀亦如木匠使用的墨斗,所以早期稱為「墨斗嶼」,後因讀音差池而變成「目斗嶼」,再加上位處澎湖群島的最北端,因此又稱為「北島」。

即使是滿潮時,目斗嶼的面積也只有0.021平方公里,約四個籃球場大小。島上無人居住,雖然是澎湖群島北方的大漁場,但因與吉貝嶼之間的海域,水深僅有1公尺左右,屬於沉水海蝕平台,四周珊瑚裙礁遍布,沉船事件從未間斷,曾有「澎湖的百慕達觸礁險區」之謂。

目斗嶼燈塔是日本人統治台灣後,在澎湖群島興建的第一座燈塔,由於島狹地窄,為免在險惡風浪的長期侵襲下,使塔身腐壞銹蝕,提早報銷,所以燈塔在設計之初,即選擇經久耐磨的鑄鐵為塔身材料,又因附近海域多霧,將圓形的燈塔外觀漆成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做為醒目的警告標誌,較易引起航行船隻注意。

目斗嶼燈塔的塔高39.9公尺,為台灣地區塔高最高的燈塔,同時也是遠東地區最高的珗鐵鑄造燈塔(居住者為燈塔看守管理員)。其取水口設在燈塔內部,將燈塔及宿舍屋頂蓄積的雨水源直接引進塔內,是台灣地區唯一將蓄水池取水口設在塔內的燈塔。目前島上無電,電力全靠三部發電機自行發電,提供燈塔運轉。

圖檔
漁翁島燈塔
漁翁島燈塔原名「西嶼燈塔」,位於澎湖群島西嶼鄉外垵村漁翁島西南端的高地上。漁翁島舊稱「西瀛」,16世紀荷蘭人改稱「漁翁之島」,與澎湖本島及白沙島三島鼎足而立,面積18.2平方公里,海拔高52公尺,是澎湖群島的三大島嶼之一。因較周圍其他島嶼為高,300多年前已是台灣與福建、廈門之間的重要航線指標。

漁翁島燈塔立於花崗岩台基上,底部直徑約2.5公尺,塔身向上微微內收,塔頂與塔身高度的比例約為1:2。塔內有螺旋鐵板樓梯,上層為圓拱型鑄鐵燈罩及風標。塔身外側離地面6.3公尺高的地方,則有鐵管欄杆圍成的鑄鐵工作平台,塔高11公尺,燈高60.7公尺。

其塔身為圓形鐵造結構,外表漆成白色,是台灣地區創建最早的洋式燈塔。在入口三角形的門楣上留有凸鑄的英文題字「DAVID M. HENDERSON 1874」,係燈塔設計人韓得善的署名。另在庭院內有三塊保存完整的石碑,分別是清乾隆43年(1778年)所立的《興建西嶼塔燈碑記》、44年(1779年)的《建修西嶼塔燈落成碑記》,以及清道光8年(1828年)所立《西嶼塔燈碑記》。

至於燈塔旁的洋樓,是以石塊砌築,內分上下兩層,屋頂採低緩四向屋坡作法,屋簷水平線腳突出於入口的小玄關,百葉窗為法式造型,在在顯示出其濃厚的歐式建築風格。漁翁島燈塔設有霧號、三座清朝中葉所設的鐵鑄霧炮,並留存早其使用的煙墩。

由於建置年代最為久遠,且其塔身結構與使用燈器幾經變換,在台灣燈塔歷史中甚具意義,故漁翁島燈塔自民國76年4月17日起,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台閩地區二級古蹟。

圖檔
花嶼燈塔˙查母嶼燈塔
花嶼燈塔位於澎湖縣望安鄉花嶼的山頂上,是花嶼附近的主要地標。望安鄉為一離島鄉,是由八罩群島組成,包括望安島、將軍澳嶼、花嶼、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西嶼坪、七美嶼等八座島嶼。其中花嶼形如三角,最高處約53公尺,因其島上花草青蔥,美不勝收,為澎湖地區少見,故取名「花嶼」。

查母嶼燈塔位於澎湖縣湖西鄉查母嶼的岩礁上。查母嶼以其形狀如女子仰臥水上而得名,又稱「查某島」或「女人嶼」,與附近的查埔嶼、雞善嶼、香爐嶼、錠釣嶼及雁情嶼一樣,均是取其形象物化為島名的無人島嶼。因與嘉義東石港相距20餘里,自古即是台灣與澎湖群島之間水道要衝。

台灣地區民國80年代僅存的兩座以電石氣發光的燈塔,一座是花嶼燈塔,另一座查母嶼燈塔,近年來則已改為太陽能發電。

花嶼燈塔素有「花嶼之光」的美譽,是花嶼的主要地標,為日本人因軍事目的而興建。其塔身為圓形鋼筋混凝土結構,漆成白色,塔高12.5公尺。由於花嶼位居澎湖群島的最西端,約在東經119度5分,比台灣本島約晚20秒看到落日,是台灣地區最晚看到日落的燈塔。至於查母嶼燈塔則為八角形磚造結構,漆成黑白相間的垂直條紋,塔高13.4公尺。

圖檔
東吉嶼燈塔
東吉嶼燈塔位於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北角的崖頂上。東吉嶼面積1.54平方公里,地處望安島東南方12.2浬左右,與西吉嶼相距2.7浬。其地名由來,是因為附近海域滿是急流暗湍,「急」與「吉」讀音相同,故將急流的東方島嶼稱為「東吉」,急流的西方島嶼則稱作「西吉」。東吉嶼是澎湖群島中與台灣本島距離最近的島嶼,曾經繁華一時,但隨著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島上人口寥寥無幾,只有殘存的紅瓦洋樓,依舊佇立島上,看盡繁華滄桑。

重建後的東吉嶼燈塔,由原來白色的圓柱形鐵塔,改建為圓形鋼筋混凝土構造物,漆成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塔高24.4公尺,裝置三等旋轉式透鏡煤油白熱燈,每12秒閃光一次,光力為20萬支燭光,光程21.5浬。東吉嶼燈塔是日本人統治台灣後,在澎湖群島興建的第二座燈塔,第一座為目斗嶼燈塔。

圖檔
七美嶼燈塔
七美嶼燈塔位於澎湖縣七美鄉七美嶼南角崖頂。七美嶼地處澎湖群島最南端,是澎湖六十四座島嶼中的第五大島,同時也是標高第二高的島嶼,約66公尺,僅次於貓嶼,自古即是台灣海峽的要衝,也是大陸居民移往台灣的中繼站。

七美嶼舊名「大嶼」,其改名由來,傳說是明朝初年倭寇入侵本島時,有七位女子因不甘受辱而投井自盡,鄉人填井做墳以為紀念,不久墳上竟長出只開花不結果的七棵香花樹,鄉人咸認這是七位貞烈女子的化身,於是立碑塚以表其節,民國38年島名便以「七美」取而代之。

七美嶼燈塔又稱為「南滬燈塔」,是澎湖群島最南端的燈塔,也是澎湖南方海域船隻的航行指標。塔身為白色,塔高8.3公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物,是日本人在台灣地區最後興建的一座燈塔。

由於造型為露天式燈塔,每年9至12月多風季節時,鹽垢與泥灰往往隨著風覆住燈籠外的玻璃或入侵其內的水晶玻璃,燈塔守須經常擦拭維修,極為辛苦。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建築地景之美Landscape architecture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6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