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建築地景之美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5月 2日, 08:26
Lohas
圖檔
菜宅
澎湖素有「風島」之稱,在東北季風與貧瘠土壤的惡質環境中,當地人取用硓𥑮石或者玄武岩石塊,堆砌成一排排的擋風牆,牆中種植農作蔬果,形成特殊的蜂巢田景觀,當地人習慣稱它「菜宅」。在小門嶼附近可以明顯看到。

澎湖群島居民為了抵擋東北季風的侵襲,幾乎每一塊旱作農地都以硓𥑮石或玄武岩等當地材料砌築圍牆防風,旱作農地大都散佈在住家附近,稱為「菜宅」。砌築圍牆的旱作農地筆筆相連,遠觀狀似蜂巢。

圖檔
石滬
石滬是一種傳統捕魚的方法,先民在潮間帶堆砌弧形石牆,利用漲潮時的海水帶來魚群,退潮時,魚群因此被困在石牆內,漁民可輕鬆抓魚的捕魚智慧。

石滬看起來很簡單,事實上並不容易製作,想要在海水中築起一道的石牆,得花上數年的時間以及眾人合作的力量,隨著越來越少人石滬捕魚,澎湖石滬已漸漸頹圮,七美的雙心石滬因造形獨特成為觀光景點,數量較多且保存完整的石滬,在吉貝島還可看到。

圖檔
硓𥑮厝
早期生活窮苦的人家蓋房子,辛苦地搬來大海裡的珊瑚礁岩,就是硓咕石,一塊塊咾咕石堆成房屋,能抵禦強勁的海風﹔堆成圍牆,能在裡面種菜,實在是澎湖人獨特的私有財產;而家境好一點的,就能和些土磚,石灰,建個和洋式民宅,這就是著名的二崁陳家古厝。陳家的後代依舊留戀這遺址,在這裡藉著傳統私房菜,回憶過去的點滴。

澎湖古厝的建築形式多為閩式建法,在屋簷接角處有優美的半圓形大弧,整體造型則有三合院式或獨棟獨間,但緊緊仳鄰的。為了適應澎湖冬季強烈的北風,澎湖古厝的通風口與窗戶多非常小巧,連門戶有時通常都僅容一人低身通過;更有甚者,我們發現部分房舍的室內地面向下凹陷,以低於戶外街道的高度開築;這些全都是反映著澎湖東北季風的強勁。

圖檔
石敢當
澎湖由於移民較台灣為早,加以地理環境又特殊,每當秋末冬初的東北季風通過狹窄成管狀地形的台灣海峽時,風力加速,使得澎湖的冬季經常籠罩在凜冽的季風之下,島民時有不測之虞,以致特別崇鬼信神,且其對厲鬼之恐懼尤甚於對神明之崇敬,為防患止煞於未然,故於島上普遍豎立「石敢當」。而澎湖的石敢當存在至少有二百一十八座以上,密度之高為全省之冠。其設立地點位置通常在、鄉社主要出入道旁、十字路口、ㄚ字路口、巷街內、港澳口等地點。

圖檔
鎖港南北塔
鎖港石塔由南塔及北塔二者所組成,位於舊聚落北方,近三層樓高,石塔所在處原有一高起的小丘,為社里的靠山,因強勁的東北季風而逐漸消失,於是當地產生了一句諺語「鎖管港了一個山,豬母水了一個灣」,說明社里的沙丘被吹到豬母水(山水)的港灣去了,所以在原址上建築兩座大石塔以彌補靠山的消失,對風水所造成的破壞。

鎖港石塔為九層階梯狀的黑石疊砌而成的圓錐形塔,為澎湖石塔中,形式最為古拙者之一。原為黑石建造,民國五十一年重新修建為黑石水泥材料。其建積─第一層約六十六平方公尺。原為七層疊形石敢當,於民國五十一年重建後改為九層,為全澎湖最高之石塔,約十四公尺高。

圖檔
塔公塔婆
西嶼內垵村聚落地勢低漥,北東南有坡地圍繞,西方面向海洋,形成破缺,而內垵北港向西距離一海浬海中有暗礁與北陸地之間形成箭狀,直射內垵聚落,故居民常受災難,因而興建塔公、塔婆予以鎮壓,以保聚落居民生命之安全。

為實心圓形錐狀。一大、一小,相對而立,其材質以海邊黑石堆砌而成。
塔公:寬、高各約十一公尺。城牆長一五○公尺、寬一公尺、高二公尺。
塔婆:寬約四公尺、高約六公尺。

石滬防空洞保護動作應快 陳定國要求明確進展

文章發表於 : 2009年 5月 16日, 15:56
Lohas
石滬防空洞保護動作應快 陳定國要求明確進展
 (記者蘇文章報導)縣議員陳定國昨日在議會質詢時,再度強力要求文化局針對石滬與防空洞等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物進行保護,更要求若下次定期會前沒有明顯進度,他將對文化局預算嚴加把關。
 陳定國指出,白沙鄉的石滬分佈最多,他曾要求文化局儘速調查並進行保護,有破損的應盡快修復,但進度方面他非常不滿意,質疑文化局沒有針對建議事項盡力辦理,根本是藐視他。
 另外,本縣目前仍留有不少防空洞,有的是專為避難使用,有的是早期先人所設,歷史超過百年,縣府應設法進行保護,而赤崁國小西南方就有一個防空洞,他實地看過多次,現地保存得非常完整,文化局應盡快進行保護。
 文化局長曾慧香表示,石滬的保護或修復,文化局曾做過計畫,也辦過一次說明會,但礙於石滬是私有權,不管是保護或修復,都得所有人配合,所以文化局會請農漁局方面先解決漁業權的問題,在設法進行修護,文化局方面絕對尊重議員所提建議,也會積極辦理。至於防空洞的保存,文化局現場勘查過,目前正朝列入文化古蹟方向努力。
 陳定國強調,石滬的修護與防空洞保護,自他提出建議後至今過了一段時間,進度他並不滿意,他強烈要求,具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物必須盡快進行保護,若下一次定期會前仍沒有明顯進展,文化局的預算案他絕對會好好把關。

澎湖民宅的裝飾磁磚

文章發表於 : 2010年 12月 29日, 12:38
Lohas
澎湖民宅的裝飾磁磚
︻記者莊惠惠報導︼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源自於西班牙建築的瓷磚裝飾,並輾轉於江戶末期及明治初期傳入日本,大受日本喜愛並模仿製造。日治時代,馬約利卡磁磚引進台灣,成為傳統建築或是傢俱上的奢侈裝飾。

本縣的傳統民宅比台灣本島更頻繁使用馬約利卡磁磚,在墀頭、山牆、門框...等處,甚至於大廳牆壁、廚房水缸的牆壁,馬約利卡磁磚取代傳統民宅中的雕刻或是繪畫成為新的裝飾寵兒。馬約利卡磁磚的紋樣主要是以幾何圖形或新藝術︵Art Nouveau︶的手法呈現動、植物等題材,以具有華麗感的顏色及施工方便,代替了台灣傳統的﹁剪黏﹂及雕塑裝飾。

隨著物換星移,馬約利卡磁磚仍存在於本縣的傳統民宅建築,它的製作、歷史痕跡,甚至﹁身家背景﹂,將在100年澎湖生活博物館 的第一場演講中華麗現身。

玄武岩 珊瑚礁澎湖獨有

文章發表於 : 2011年 11月 13日, 15:24
Lohas
玄武岩 珊瑚礁澎湖獨有

日常生活應用上皆能表現其特性風味
 (記者宋國正報導)本縣的玄武岩和珊瑚礁都具有特性,在應用上都能表現它獨特的風味,以時下古廟和古厝所留存的玄武岩石獅及歷經百年滄桑之老古石屋及龜殼礁牆角,皆是早期我們祖先以石斧、石刀、石矛披荊斬棘,為生存競爭而奮鬥的見証,因此,石材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是被肯定的。
 澎湖為一火山群島,除花嶼外,其他島嶼都由八、九層玄武岩流和堆積岩組成。又位於溫暖清淨的台灣海峽中,沿岸造岩珊瑚礁非常發達,因而先民在石材的應用範圍就以玄武岩、珊瑚礁和化石珊瑚礁(俗稱老古)為主。其中尚被利用者有,從大陸福建引進的花崗岩及本地產的礫石和鐵質石英砂石等。
 玄武岩是基性岩漿噴發所凝固而成。它的顏色有暗灰色、黑灰色、褐色或紅褐色,在凝固過程中,大多形成柱狀節理及板狀節理。這種節理造成了澎湖島嶼大部分的海崖,遠看有如中古時期的城堡,甚為狀觀。
 玄武岩的石材,在澎湖提供了廣泛的用途。澎湖及台灣西海岸,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就已經用來做石斧、石刀、石矛及網錘等器物,這些先民的器物尚可在各地貝塚中被發現,中華文化傳至澎湖之後,玄武岩石材之應用更廣,如地基、石磨、石階、石柱、石牆,至一般用具如石碑、石臼、石舂、石磨、石盆及石栓等。尤其是在建築方面,不但提供了優良的石材,並且在使用這些石材時,由於它的造形堆砌時的穩固度,而發展表現出其獨特的風貌。

鄉下祖厝大門、屋頂懸掛吉祥物包羅萬象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8月 19日, 18:06
Lohas
鄉下祖厝大門、屋頂懸掛吉祥物包羅萬象
 (記者宋國正報導)早期在澎湖地區居民的信仰觀念中,祖厝的興建為祖先崇拜之具體表現,因此居民對於祖厝之興建十分熱衷,一個村落中通常興建一座或數座在同一社區內,由於在澎湖居民的信仰觀念中,相信宇宙間有神、鬼之說,因此早期的祖厝大門或屋頂上方皆懸掛著鎮宅、避邪、吉慶之物,
 據台灣早期民藝一書記載,「懸魚」乃佛家八吉祥的第七品,通常皆以金魚懸掛,後來在巧匠不斷的創新衍生很多東西,針有獅頭、花籃、彩帶、還魂扇、雙龍、葫蘆、瑞雲、畫卷、人物、花鳥等,象徵鎮宅、避邪、吉慶之物。
 孤僻的澎湖群島,先民因地理環境四面臨海,多數以漁撈為主,整日與強風惡浪搏鬥,爭取生活的溫飽,加上早期造船、航海技術的落後,孕育出先民藉由神靈的奉祀,尋求心靈的寄託,發展出島嶼特殊文化背景。因此,澎湖群島古厝、廟宇數量、密度居全省之冠、祭祀神靈與鎮宅、避邪、吉慶之物包羅萬象,可以「滿天神佛」來形容,探究廟宇、古厝建築空間的根源,即可窺見早期澎湖先民生活史及發展精髓,因此也為先民一路走來的艱辛奮鬥,留下歷史記載與見證。
 「斯土斯民」,土地孕育出生命,藉由神靈崇拜表達人類感恩之情,生活在菊島的萬物,都為自然界所恩賜,長久以來,宗教文化早已融入本縣鄉親的生活之中,並隨著遊子的足跡,散布於台灣本島各地,而社里宗親、廟宇文化,也躍居成澎湖群島生生不息的原動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不鼓勵過度迷信,但藉由宗教規範的力量,勸人與善,則是現今社會亂象的一帖良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