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保存澎湖傳統建築 傳承彩繪工藝之美

保存澎湖傳統建築 傳承彩繪工藝之美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月 2日, 16:21

保存澎湖傳統建築 傳承彩繪工藝之美

圖檔
98年澎湖文化資產登錄特別報導

 澎湖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於98年12月召開第2次審議委員會議,會中決議通過多項文化資產登錄,包括:「鎖港許祖取古宅」、「南寮許返古宅」、「雞母塢歐天作古宅」、「西嶼鄉黃氏宗祠」4件登錄為「歷史建築」;「馬公大山砲台」1件登錄為「縣定古蹟」;「傳統彩繪」1件登錄為「傳統藝術」;另「澎湖傳統彩繪師傅黃友謙」1件提報「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通過「列冊追蹤」並將提報中央審查後指定、公告。
 身兼澎湖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王乾發縣長表示,本次文資審議委員會通過的文化資產類別包括:歷史建築、古蹟、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足見澎湖文化蘊藏之深厚,值得大家珍惜保存。更期盼縣民透過對文化資產的認識,建立保存的共識,讓澎湖的傳統建築與工藝之美,發揚光大,永續傳承。
一、「鎖港許祖取古宅」
 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登錄理由:澎湖四櫸頭民宅典型之八卦樓類型,門樓泥塑作工細緻,比例優美,藝術水準頗高,表現地域風貌,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鎖港許氏家族自福建金門遷徙來澎湖定居,本建築創建年代推算應於光緒年間許祖取在世時所建。其主要材質係以福建運來之青花石,白紋石為建構基礎,以福建杉木為屋脊大樑,房厝四周牆間迴廊復以澎湖本地硓(石古)石及粘工所砌成,座北朝南,配置方整,適於澎湖東北季風的特殊地理環境,尤其冬暖夏涼。
 建築屬澎湖典型四櫸頭民宅,入口為八卦頭,內側加磚坪,較為少見,設有中亭,屋面三種作法俱備,見證澎湖傳統民宅因應產業需求進行的調整。興建時有「安厝」,故於神龕八仙桌下靠近後壁地盤處有「安地磚」,非常少見,在澎湖傳統營建儀式上即具見證價值。正面壁兩側有釉花磚之歷史人物及二十四孝圖騰,門柱旁楹聯書法以古鼎形變字書寫「春暖觀龍變,秋高聽鹿鳴」聯對字樣,饒富古味。許家歷史發展資料豐富,包括典契、地契、借契等相關文件仍保存完好。
二、「南寮許返古宅」
 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登錄理由:年代悠久,保存尚稱完整,裝飾極為豐富,具宗教意涵,墀頭泥塑獅子尤具特色,表現地域風貌,具藝術、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本建築物約創建於咸豐年間,民國24年由許返整修,改為現貌,後因颱風,民國90年第三次整修。本建物年代久遠,形制完整,裝飾極為豐富,計有泥塑、彩繪磁磚(釉上彩、釉下彩)、剪黏、彩繪、水泥塑橫窗等,中庭鰲魚洩水口,作工精緻,題材特殊,門樓形式為「倒吞砱」,左、右門柱頂崁入泥塑石獅,將宮廟建築的墀頭泥塑獅子融入民間建築,極為細緻,並具宗教意涵,呈現出許返早年在大陸習得呂山法派小法術,為保寧宮小法開基傳人的歷史脈絡。建物地理位置接近宮廟,未來具觀光以及小法文物展示潛力。
三、「雞母塢歐天作古宅」
 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登錄範圍包括:古宅建物及附屬設備之牛稠、豬稠及古井。登錄理由:澎湖四櫸頭民宅典型之八卦樓類型,門樓泥塑作工細緻,比例優美,藝術水準頗高,表現地域風貌,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本建築屬傳統四櫸頭規制,其構造以木石承重系統為主,左前方二樓附屬建物系日治時期運用RC之水泥建造,主建物創建年代,依據其運用大量彩繪及剪粘,青釉壽字花磚裝飾,明顯有別於附屬建物之日治時期彩色花磚搭配洗石子裝飾,足以証明為日治前所建造。
 建物外牆見光半截,下堵以玄武岩為基座,上堵砌硓(石古)石,採用澎湖當地建材。門樓為八卦脊頭正面脊堵為雙鳳戲牡丹剪黏,入口門樓另設門栓,具防禦功能,見證當時之治安狀況及時代背景。深井有雙槽水缸,通巷門係以石門框與珊瑚礁交丁一段段砌成,而門過路為整塊玄武岩刻鑿為拱型門楣。附屬設備之牛稠、豬稠及古井均具歷史生活價值,故一併列入登錄範圍。
四、「西嶼鄉黃氏宗祠」
 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登錄理由:典型閩南三合院之外貌與格局,彩繪具有特色,為本地難得一見的宗祠建築,具表現地域風貌、民間藝術特色及特殊族群生活之歷史文化價值。
 本建物創建於乾隆年間又於日治大正年間修建,民國73年間局部整修。形式格局為澎湖傳統民宅與宮廟的結合體,極具特殊性,在澎湖較為少見,具稀有性。石工彩繪精美,楹架彩繪別具特色,另有坐山望局、左龍前案山,可作為風水擇址之極佳案例。宗祠內仍保有黃氏家族相關文物及牌匾,包括第六世石製香爐、第八世銅製香爐、牌匾等,具備特殊族群生活文化之定義與特色。
五、「馬公大山砲台」
 通過登錄為「縣定古蹟」。登錄理由: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組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特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本砲台為日治時期新式砲台,與拱北砲台為同期建築,整體建築工事,包括砲臺建築主體、營舍、觀測台及各設施間的連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陶管排水系統等,均具有高度文化資產價值,足以見證澎湖之軍事發展。
 建物本體的玄武岩砌石,工法精緻,具澎湖地方特色,整體規模龐大,保存完整,為澎湖目前最重要之日治時期砲陣地建築,未來結合周邊生態環境、景觀予以保存,將有助於澎湖地區的文化觀光發展。大山砲台不僅具有縣定古蹟的價值,未來也可爭取升格為「國定古蹟」。
六、「傳統彩繪」及「澎湖傳統彩繪師傅黃友謙」
 「傳統彩繪」登錄為「傳統藝術∣傳統工藝美術∣彩繪」類,「澎湖傳統彩繪師傅黃友謙」列為該「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並提報中央審查指定。登錄理由:彩繪技藝精湛,用色豐富,藝術性高,加上現代及地方題材的引入,形成個人的風格和地方彩繪的特色。
 黃友謙,號銅陵叟,1932年1月1日生,出生在褔建東山島(銅山),為彩繪師傅黃文華之長子。1933年週歲時隨父親黃文華至澎湖定居,受日本教育的友謙師在小學畢業後,即光復後,曾至補習班學習國語;16歲(1948)開始隨其父在馬公東甲北極殿學習木雕鑿花與油漆,直至民國39年(1950)、40年(1951),友謙師正式加入寺廟彩繪工作,參與林投鳳凰殿施工,三川殿龍虎兩邊之通隨,為友謙師最早的彩繪作品。22歲(1954)完成四個月的補充兵,在24歲(1956)再度入伍服兵役前,這段期間內,友謙師除了參與父親的彩繪工程外,亦隨著當時由建國戲院聘請至澎湖從事電影廣告工作的顏後學習電影廣告繪製。自此,接受西方透視觀念和人物立體表現技巧。26歲(1958)退伍後與謝壽英女士結婚,育有二男三女,其中一子曾於初中、高中學習過彩繪,但並無從事彩繪工作。同年,與朋友成立「得友美術工程社」,專作廣告、電影看板之繪製。1959年白沙鄉吉貝村觀音宮重建,27歲的友謙師,以現代山水風景樑枋畫裡的群屋處理,獲得吉貝村民高度的讚賞。1950至1960年代兼做廣告看板與廟宇彩畫,此時期的對場作相當興盛,友謙師也曾與潘麗水、陳壽彝、丁浣等彩繪名匠「對場」。1968年父親黃文華過世,黃友謙逐漸專注於寺廟彩繪,改「得友美術工程社」為「得友社」,承襲其父唐山傳統風格,且融合昔時廣告西畫的立體技法以及鮮艷螢光的色澤。另外,亦自行學習、嘗試北式彩繪技法,民國73年(1984)完工的馬公北甲北辰宮,正是友謙師第一座融合南北樣式的作品。而馬公城隍廟、北甲北辰宮以及望安花宅五府千歲廟皆可見其傳統兼創新的風格。友謙師的作品除了遍及澎湖各地,也曾出現於台灣的基隆與三重幾處廟宇,至於為何在台灣僅有數間作品,原因在於父親的阻擋,擔心無人可以幫忙負擔澎湖當地的工作,因此,拒絕了台灣北部數間廟宇的邀請。民國87年(1998),友謙師再次參與了馬公城隍廟神像修復與門神彩繪的工作,其與城隍廟之間的關係可謂是非常深厚。
 隨友謙師習藝的徒弟約十位,皆為澎湖人,大部分因廟畫謀生問題而轉業,其中以洪俊瑋較常從事寺廟工程。
 除了擅長於門神彩繪外,「桷木彩繪」可說是友謙師的個人特色,桷木在中國北方稱之為「椽」,台灣的桷木一般以油漆為多,刷上黃色或朱色,屋宅多以白色。有些客家或潮汕寺廟,如台南三山國王廟,則刷上綠色,以滲白色之「二綠」為多。若施彩繪,則畫虎皮紋或年輪紋樣,而黃友謙則是於桷木上精心畫上花鳥圖案或寫書法,此為台灣少見作法。柱上常以黑底藍圓為裝飾圖樣,也是黃友謙的特色之一。
 友謙師參與澎湖廟宇施繪數量相當多,幾乎佔了澎湖廟宇總數的五分之三,民國60、70、80年代所完成的廟宇,門神多半出自於友謙師之手。彩繪作品亦隨著廟宇翻修而消失,如今在馬公東甲北極殿、馬公城隍廟、觀音亭、銅山館、馬公北甲北辰宮、山水北極殿、湖西林投鳳凰殿、湖西許家真靈殿等皆保有友謙師的作品。門神類作品以馬公城隍廟與山水北極殿十扇門神最具代表,2008年11月在東甲北極殿的修復中,應邀參與門神與局部通樑之彩繪。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縣府近年文化資產保存成績斐然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8月 8日, 20:36

天下雜誌專訪 縣長王乾發闡述活化文化資產理念
http://b.share.photo.xuite.net/penghu.d ... 9393_o.jpg
澎湖縣長王乾發7日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暢談澎湖縣在文化資產保存的政策與努力的方向,期盼與觀光資源整合,以文化厚植觀光產業,發揮軟實力,讓這個古老的海島縣份,散發歲月的風華與光芒。
縣長王乾發表示,澎湖四面環海、 島嶼遍佈,被列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就有玄武岩地質景觀、石滬文化景觀,因此,玄武岩地質景觀及其所衍生、發展出來的文化景觀─石滬、菜宅,不僅是本縣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世界級的珍貴文化遺產。目前縣府透過調查研究、培養修建的技術人才、協助農︵漁︶民修復現有石滬、菜宅等積極作為,妥善加以保存維護、積極推廣行銷,讓這些具國際級水準的文化資產再現生機,永續經營。
澎湖擁有相當豐富獨特的文化遺產,從史前考古、水下考古、傳統古厝群到生活方式、產業文化等資源,都值得保存。王縣長說,澎湖的傳統古厝,具有特殊的地域色彩,深具建築歷史價值與意義,然而長期以來未受重視,近年因社會變遷,導致數量快速遞減,故縣府96年6月完成﹁澎湖縣歷史建築︵傳統古厝︶維護及再利用獎助辦法﹂,以延續澎湖的建築文化傳統。
而對於聚落保存與維護,澎湖縣政府更是著墨甚深,王乾發指出,望安花宅聚落至今仍保持規模相當完整的澎湖傳統建築,縣府已完成該聚落保存基礎調查及社區營造先期規劃,希望透過政府與居民共同努力,讓花宅聚落恢復昔日傳統風貌,並兼具有現代化設備溫馨之內涵,完整將文化資產,保留供後代子孫,探索先人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的點滴心路。
王縣長語重心長地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往昔的點點滴滴積累、演變成為今日澎湖寶貴的文化資產,希望透過縣府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努力,讓大家看到澎湖的過去與未來,並且呼籲大家共同呵護和珍惜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
△王縣長接受天下雜誌專訪。

縣府近年文化資產保存成績斐然
縣府近年文化資產保存成績斐然
 (記者鄒秀成報導)縣長王乾發昨天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不斷強調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是豐富地方內涵最重要的方法。事實上,近年來縣府在文化資產保存的努力,一直不遺餘力,因而也繳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針對澎湖石滬群網路資料庫的建置,縣府爭取離島建設基金補助150萬元辦理石滬教育推廣活動及建置「澎湖石滬群網路資料庫」。石滬群網路系統建置計畫委託本縣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辦理,刻已完成結案並於100年12月24日辦理石滬網站啟用儀式暨成果發表會。該石滬網路資訊站將本縣石滬有系統的分類與整合並數位化建檔,建構澎湖石滬公共資訊系統,透過網際網路,將澎湖石滬的資訊傳送至世界各地,同時利用數位線上資料庫的平台,將珍貴的石滬資料與影像加以數位化典藏,保存本縣重要漁業文化資產。
 在文化景觀菜宅修復的努力,更是全心投入。菜宅是本縣獨特的人文景觀,由於本縣菜宅眾多,因此縣府針對保存價值較高的菜宅,鼓勵社區提報菜宅文化景觀修復計畫,主動參與社區內菜宅的修復及周邊環境清理,作為菜宅修復的示範點,逐步累積澎湖菜宅文化能量。至今年3月已輔導白沙鄉中屯社區發展協會、湖西鄉東石社區發展協會,提報修復計畫,完成中屯、東石2處菜宅修復案,並依「菜宅基礎調查研究計畫」所列保存價值較高的菜宅,函知其所在社區提報修復計畫,協助社區完成菜宅的保存與維護。
 此外,為完整呈現本縣豐富地方文獻相關資料,縣府在今年編列預算新台幣50萬元,規劃利用舊圖書館原參考室空間設置「澎湖縣地方文獻資料中心」,內部將設置澎湖地方史料區、澎湖文學區、澎湖報紙區、澎湖數位資料查詢區等。目前已蒐集地方文獻資料計有相關圖書約2,600冊;期刊雜誌有台澎雜誌、澎湖建設、路與橋雜誌、菊島議壇等雜誌十餘種;報紙有建國日報從創刊(39年3月)至結束營運(90年5月),澎湖時報從創刊(86年1月)至今及澎湖日報從創刊(90年1月)至今等報紙紙本。其它還有視聽資料、地圖、航照圖、剪報、建國日報漁業新聞剪輯系列、澎湖水產文獻目錄、吳爾聰先生手抄本、澎湖縣作家作品集及菊島文學獎等文學資料約50冊,也同時函請各相關機關提供相關出版品、報告書及相關業務資料等,目前正進行現有空間整頓及區位規劃等工作。全案預計於年底開館啟用,屆時將提供民眾一個豐富齊全的地方文獻資料庫,建構澎湖研究基礎。
 在重要古蹟文化資產修復方面,縣府正推動金龜頭砲台軍事生活「博物館修復工程暨再利用計畫」;該計畫總經費250萬元,中央補助75萬元、縣府配合款175萬元辦理「國定古蹟馬公金龜頭礮臺修復及再利用工程規劃設計」,已完成發包作業並於今本年3月22日辦理期中審查會議,文建會通過審查後即可辦理後續工程發包。「重要聚落望安花宅潛力點發展計畫」;花宅聚落保存及再發展計畫於去年12月14日由文建會召開審議委員會辦理期末審查,目前尚進行期末報告書修正中。同時,「花宅111號規劃設計暨修復暨再利用工程計畫」部分,細部規劃設計案已通過文建會審查並辦理結案,修復工程已完成發包,並於6月6日辦理開工儀式。「縣定古蹟西嶼彈藥本庫暨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調查研究」;此計畫由文建會文資總處核定補助總經費220萬元辦理,100年10月14日完成議價發包。「澎湖廳憲兵隊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天后宮西側港指部舊址」;本計畫獲文建會文資總處核定100年度總經費2,568萬5,000元,中央補助770萬5,000元、縣府自籌款1,798萬元辦理。工程監造暨工作報告書案於去年11月完成發包;修復工程案於去年12月完成議價發包,已在今年5月27日辦理開工儀式,預定102年6月30日完工。

天下雜誌專訪 縣長暢談文化資產保存
圖檔
專訪 縣長暢談文化資產保存
●縣長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暢談文化資產保存施政理念。(鄒秀成攝)
 (記者鄒秀成報導)縣長王乾發昨天接受天下雜誌專訪,針對文化資產保存議題,暢談他施政的政策與努力方向。縣長強調要讓澎湖這個古老的海島縣分,散發歲月的風華與光芒,惟有與觀光資源整合,以文化厚植觀光產業,才能有效發揮軟實力。
 縣長在受訪中指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往昔的點點滴滴積累、演變成為今日澎湖寶貴的文化資產,縣府近年來對於文化資產保存所做的努力,就是希望讓大家認識澎湖的過去並看到未來。他強調澎湖擁有相當豐富獨特的文化遺產,從史前考古、水下考古、傳統古厝群到生活方式、產業文化等資源,都值得保存。其中澎湖的傳統古厝,具有特殊的地域色彩,深具建築歷史價值與意義,然而長期以來未受重視,近年因社會變遷,導致數量快速遞減,所以縣府在96年6月完成「澎湖縣歷史建築(傳統古厝)維護及再利用獎助辦法」,就是期盼延續澎湖的建築文化傳統,成為真正的在地特色。
 澎湖文化資產豐富,被列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就有玄武岩地質景觀和石滬文化景觀;因此,玄武岩地質景觀及其所衍生、發展出來的文化景觀─石滬、菜宅,不僅是本縣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世界級的珍貴文化遺產。目前縣府透過調查研究、培養修建的技術人才、協助農漁民修復現有石滬、菜宅等積極作為,妥善加以保存維護、積極推廣行銷,讓這些具國際級水準的文化資產再現生機。而對於聚落保存與維護,縣政府更是著墨甚深,王乾發指出,望安花宅聚落至今仍保持規模相當完整的澎湖傳統建築,縣府已完成該聚落保存基礎調查及社區營造先期規劃,希望透過政府與居民共同努力,讓花宅聚落恢復昔日傳統風貌,並兼具有現代化設備溫馨的內涵,完整將文化資產,保留供後代子孫,勉懷探索先人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的點滴。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建築地景之美Landscape architecture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