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澎湖第一窯

澎湖第一窯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2月 4日, 15:43

鄉土陶藝家鄭中和 鎮海國中蓋澎湖第一窯
︻記者黃政義報導︼鄉土陶藝家鄭中和先生,應鎮海國中校長王文信的遨請,敦聘為該校執行﹁藝術深耕計畫﹂的講師,在與學生長達一個學期的相處之後,鄭中和覺得:鎮海國中是一所鼓勵學生多元發展與學習的好學校,它不是只會讓學生讀書、考試的地方,更可以看到學生多元學習的另一面喜樂;看到學生學習陶藝的興趣十分高昂,鄭中和便興起要在學校蓋一個穴窯的念頭。

鄭中和老師尚未應聘到鎮海國中擔任﹁藝術深耕計畫﹂的老師之前,原本就有意在太太娘家的菜園裡興起蓋窯的念頭,只是來到鎮海國中之後,他覺得:這一座穴窯蓋在學校裡頭,不只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參與藝術建構的過程,未來,更可以讓鄰近更多的學校學生來一起分享,功能更為寬、廣;鄭老師更透露,希望未來可以邀請到其他藝術家朋友來駐校指導,在鎮海國中撒下更多深耕的藝術種子。

鄭中和老師帶著吳令晨、許銘軒、呂昇霖、張義鑫及楊坤璋五位同學,趁著寒假時間,花了十三個工作天,終於在日前將穴窯的主體結構搭建完成,在昨天上完第一層隔熱層後,待開學以後再為穴窯上第二層隔熱層,如此,穴窯就可以正式來使用,

鎮海國中的老師表示:全校師生都十分感謝鄭中和老師在校園內蓋建了一座穴窯,未來,這一座穴窯除了可以供該校的同學來使用,也希望可以透過育樂營或交流的方式,讓更多的同學可以來體驗這﹁澎湖第一窯﹂。

藝術在校園內深耕 陶藝家鄭中和造窯
圖檔

 (記者許玉娟報導)在陶藝的教學領域中,師生共同搭建柴窯是常有的實習活動,不過,在國中階段的陶藝課程受限於時間、經費及學生的陶齡,要實際真正動手去做就不容易。但熱心陶藝教學的鄭中和老師在鎮海國中校長王文信全力支持下,克服困難努力完成,師生花了近13個工作天,共同搭建了一座屬於鎮中的柴燒窯,讓學生可以在陶藝學習課程中,多一個實地學習的經驗。
 澎湖屬於玄武岩火山地形,從事陶藝有其先天侷限,過去大多依賴進口,近年來,受熱衷陶藝創作的藝術家們相繼投入出現蓬勃生機,而來自基隆、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的鄭中和即為代表人物之一。鄭中和沉浸在與世無爭的創作天地裡,不斷展現一個個的夢想,於是把工作室命名為「夢想租界」,曾在七夕情人節推出可愛有趣又深意的禮物「對契墜子」,將一塊陶土以手工刻成一對圖案,再用刀子劃出裂開的紋路,然後入窯,情侶各執一塊當作信物。還有在民俗轉化上另闢蹊徑,作了獨特嘗試的風獅爺系列紀念品,為澎湖陶藝挹入不少活力。

隱居馬水沉潛陶藝
 資深陶藝家鄭中和是澎湖女婿,多次應文化局邀請舉辦藝術講座,因深愛這塊土地,75年來澎兩個月後,選擇隱居馬公山水沉潛陶藝,由於作品帶有濃濃個人風格,有別於傳統工藝品,其創作屢獲青睞登上各大國際展場,鄭老師樂於觀摩各國陶藝家的作品,也從不吝分享自己的經驗所學。鄭老師說,大部份同學都沒玩過陶藝,上起課都覺得很有趣,也特別興奮,對於教學向來僅講授「原則」,作品不求精緻,強調敢作、敢表現最為重要,除非學生遇到狀況才協助解決。目前正於白沙鄉鎮海國中教授陶藝的他,一開始教學即捨棄電燒方式,先帶著學生挖洞玩起最原始的「洞燒」,燒製道地且完全不經上色的黑陶作品。惟這麼一燒,也燃起學生對於玩泥土的興趣及渴望。
 受到學生熱情感動,原有意在中屯自己動手砌一座傳統柴燒窯的鄭老師,於是心想何不將此構想搬進校園,引領學生一窺陶藝世界的奧妙,其想法立刻獲得校方支持並購置建材,從備料、動工至完成,鄭老師夫妻帶著兩個孩子和學生同心協力,一刀一鏟、一磚一磚的努力完成。昨日外型如同洞穴的燒窯架構大致完工,並進行第一階段保溫層施作,為了就地取材,鄭老師改變覆土配方,將當中稻殼用本地特有砂砱取代,調合澎湖土、陶土及校園雜草,強化結構防止龜裂,為凸顯地方特色,第二層將採用白沙覆蓋。鄭老師透露,傳統柴燒窯又稱穴窯,係採順火形狀築成,由於圓形窯平均受熱較方型窯更佳,其特殊設計及工法可適時調溫,窯內一立方公尺的大容量,不但能一次燒製學生作品,耐溫高達1千280度的承受力,卻容易控制火侯,讓成品更臻完美。
 王文信校長表示,學校91年籌設陶藝教室,98學年度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實施計畫向教育部爭取9萬多元經費,開設陶藝及書法課程,原陶藝老師去年8月退休,因緣際會找到鄭中和老師任教,安排6週共18小時課程,沒想到鄭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在校園掀起旋風,吸引全校52名學生、6位老師愛上陶藝,風靡程度更讓張義鑫、呂昇霖、吳令晨、許銘軒、楊坤璋同學熱衷到甚至午休都不睡覺跑來玩泥巴,連寒假都到學校與鄭老師共同造窯也樂此不疲。肯定鄭老師逐步實現與學生一起打造傳統柴燒窯的夢想,希望藝術在校園內深耕,也讓學生藉由陶藝創作對生命有另一番體驗,燒製更多別出心裁,多采多姿的作品,歡迎鄰近學校前來體驗手工燒陶的魅力。
 看著即將完工的澎湖首座柴燒窯,輔導主任陳進興難掩雀躍指出,造窯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困難需要克服,幸運的是有鄭中和老師提供技術,在砌磚、抹泥方面出力甚多,無怨無悔的付出,還有老師及學生熱心協助,隨著窯體高度不斷地增加,堆砌起來的不僅僅是一座柴窯,更是參與柴窯搭建同學們成長記錄的一部份。

愛玩陶都想蓋柴窯
 或許,很多人對於鄭老師捨棄方便的電燒,卻大費周章打造傳統柴燒窯感到不解,鄭老師強調,學生在一個設備完善的環境下學習陶藝,可充份享受陶藝創作的樂趣;由搓泥以至素燒或釉燒,整個工序一氣呵成,學生能了解陶藝製作,也感受陶藝的魅力。尤其,陶藝製成品經過素燒或釉燒後,便可用於實際用途,使學生認識藝術存在於生活中,了解藝術品的設計可配合人們物質的需求,且透過陶藝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更能提高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及欣賞力。
 鄭中和說,其實,只要是愛玩陶的人都想蓋一座柴窯來試試,三五陶友就能合作燃起一把熱情的火,燒出更多陶藝的趣味來。想要建一座柴窯除了對陶藝的熱誠外,也希望能在教學的運用上發揮更大的效益。當然,過程很辛苦,尤其,打造一座全新燒窯需花費30萬元左右,因經費有限,特別循管道找到二手耐火磚,另一方面,築窯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或意想不到的困難需要克服,很多工作都要自己來,所幸搭建柴窯的過程中,很高興有鎮海國中師生共同克服困難,看著同學們一刀一鏟的幫忙,有人灰頭土臉、汗水淋漓,也有人盡興工作樂在其中,堆砌起的不只是一座燒窯,為完成一個共同目標全力以赴的執著,師生們滿滿的參與感,是日後共有的深刻記憶。雖時代變遷,陶藝教學角色不斷改變,「鎮中柴窯」的建立,讓藝術這一條路走的並不孤獨,也象徵著陶藝教學進入另一個新的里程。

為學陶學生造環境
 若不是有一份陶藝教學的熱誠,若不是想為學陶藝的學生打造更佳的學習環境,若不是熱愛陶藝藝術,在有限的經費、設備、人力下要完成一座柴窯,談何容易。然而,學生們在學陶過程的專注,激發老師與學生攜手為一個共同的夢想努力不懈,在欣賞美麗陶藝成品的同時,讓人不禁向鄭老師的付出與貢獻致上最大敬意!
 藝術家鄭中和,1957年出生於台灣基隆市,1980隨邱煥堂教授習陶,1981年於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1982年設立個人陶藝工作室,1986年作品入選國立歷史博物館第一屆現代陶藝雙年展,受邀至澎湖縣立文化中心教授陶藝,並於1995年於文化中心舉辦個展。曾應邀出席兩岸柴燒交流研討會、參與兩岸柴燒交流作品展,參加台灣現代柴燒作品展,並曾受邀參加中國佛山國際現代陶藝研討會、佛山陶藝博覽會、佛山國際陶藝研討會暨創作營,以及參與南島文化季南島圖騰大型戶外柴燒作品協同策劃,曾主持第一屆佛山傳統陶藝節柴燒工作營,也曾應美國明尼蘇達州蘇必略學院邀請,前往主持柴燒迷你窯研習營、佛山傳統陶藝節柴燒工作營。2005年,鄭中和之創作「我的願望之一」贏得阿根廷第二屆國際現代馬賽克大展評審特別獎。2008年作品「滴水不漏」入選台北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駐地創作,受邀參加「2009日本五所川原世界薪窯大會」駐地創作,受邀至印尼主持「GAYA陶藝藝術中心亞洲傳統穴窯建造計畫」。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建築地景之美Landscape architecture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5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