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廟宇

廟宇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10月 9日, 02:52

從文獻的記載,馬公的天后宮是台澎地區最古老的媽祖廟,已有四百年的歷史。依據大正八年(1919)發行的《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的統計資料所示,澎湖8.2254方里、人口54939人、有152座寺廟、2座齋堂,平均每方里18.4672 座、每千人有2.774座廟宇,兩項統計數字均為全台灣第一。1981年台灣登記有案的廟宇共有5411座,澎湖擁有144座,廟宇的密度在人口與土地的平均值上依然高於台灣地區。依據澎湖縣政府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3年底為止,澎湖寺廟教堂共有195座,其中屬於到教與民間信仰的寺廟有137座、佛教寺廟的有38座、基督宗教的有13座、天主教的有5座、一貫道有2座。(圖片說明:威靈宮)

依照縣府民政處統計,全澎宗教寺廟教堂等共198座,其中佛教38、座道教140座、天主教5座、基督教13座、一貫道2座。而供奉的眾神明中王爺32座、觀世音菩薩13座、文衡聖帝11座、福德正神10座、關聖帝君6座、玄天上帝6座、保生大帝6座、天上聖母7座、哪吒4座、計95座。

圖檔

王爺
廟宇所祭拜的神明以「王爺」信仰為最多。包括:北辰宮-朱府王爺(馬公)、海靈殿-蘇府王爺(馬公)、威靈殿-池府王爺(馬公)、溫王廟-溫王(馬公)、懋靈殿-朱府王爺(馬公)、鳳凰殿-萬府王爺(湖西)、溫王廟-溫王(西嶼)、內塹宮-池府王爺(西嶼)、赤樊桃殿-李府王爺(西嶼)、保安宮-康府王爺(白沙)等廟宇。澎湖以王爺信仰為主的聚落皆有迎王、送王的習俗。
迎王、送王需花費大量的金錢,對貧窮的小聚落居民而言,經濟上是一項沉重的負擔。西嶼鄉二崁村因而有一則「摃王」的傳說。

水仙尊王-航海者的守護神明
澎湖四面環海,全年降水不及需水量,為臺灣地區僅有之乾燥氣候區。尤其,風速大,複以土壤貧瘠,農業的發展受到自然環境極大的限制。因此,漢人移民澎湖拓墾,大多從事海洋性質的產業;宗教信仰也與海洋神明息息相關,「水仙尊王」即為最典型的海洋信仰。
澎湖的寺廟以水仙為主神的包括馬公市中央里的水仙宮、馬公市時裡水仙宮、馬公市虎井水仙宮、湖西鄉潭邊村水仙宮、白沙鄉大倉村水仙宮等。一般來說,水仙尊王為大禹、屈原、伍子胥、王勃、李白等五位。澎湖的水仙尊王前三者一致,但是並沒有王勃、李白,取而代之的是項羽與魯班。其中,媽宮水仙宮還是台澎地區最早建立的,為過去澎湖水師官兵、郊商航戶、漁夫水手所崇拜。今日則轉變為私人團體的廟宇。

媽宮的水仙宮
媽宮的水仙宮創建於康熙35年(1696)由水師游擊薛奎所建,奉祀的水仙王為:大禹、伍員、屈原、項羽、魯班(或作王勃、李白)。清代,媽宮的水仙宮與媽宮天后宮、觀音亭、城隍廟、關帝廟等,都受到官府的勒宮祀典、春秋二祭。在商旅兵丁之間流傳:凡是在海中遭遇風波不幸,危急之中尚有划水仙一法,可保全性命。《澎湖紀略》<地理紀>記載划水仙的信仰:「其法在船諸人,各披髮蹲舷,以空手作撥棹勢、假口作鉦鼓聲,如五月競渡狀;即檣傾柁折,亦可破浪穿風,疾飛抵岸。其靈應如響,亦甚殊絕矣哉!」
水仙宮在乾隆15年(1750),乾隆45年(1780)、道光元年(1821)光緒元年(1875)各作過重修。光緒年間之後,水仙宮轉便為台廈郊會館,提供商旅往來棲息之所。1900年改稱為台廈郊實業會館;1929年再次改建,成為今日所見二層樓的建築,亦為澎湖的限定古蹟之一。

大倉水仙宮
依據大倉水仙宮碑記顯示:此廟創建「係自前清光緒廾六年歲次庚子」(1900年)。然而,依據明治30年(1897)所做的社寺調查資料大倉水仙宮創建於距今:「80年前」。依此推論,大倉水仙宮應於1817年創建,1900年應為重修之年,至昭和12年(1937)擴建一次。民國54年復修建一次。民國76年,大倉旅台陳文武與村長陳銅,發起重建廟宇,磋商之後,除由廟會基金開出一百萬公款以外,陳文武同意配合本村現住戶所捐全數目同等鉅額,並由陳銅發函邀請旅外同鄉以及本村人士同時成立重建委員會,同年10月初7日拆舊動土,民國80年落成

嵵裡水仙宮
嵵裡水仙宮創建於清乾隆11年(1746),其間經過數次重修,然接不可考,大正8年(1919)廟宇已破壞不堪,經里人士陳進達、吳清江等兩人起議重建,以漁業抽分方式籌足款項動工重建,大正12年(1923)落成。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機轟炸澎湖媽宮等地,時裡亦受暴風所損,廟頂嚴重漏雨,牆壁破壞,乃由本里人士吳便、陳根三等發起提議重建,經全里民眾議決,以漁業及各行業之所得千分之三,仍用抽分方式取得資源,於民國47年(1958)重建,至民國50年(1961)落成。 光陰荏苒,廟貌日久龜裂灌漏,木構浸液腐爛,又逢民國75年韋恩颱風損害嚴重,乃由陳純來、陳清山、吳德明、陳水勝,等四人發起重建之舉,並召開信徒大會,開會決議,於民國77年籌備,民國78年4月初4日辰時出火,4月初6日卯時拆卸,4月21日丑時起基,至民國82年10月初9舉行入火兼落成慶典。

潭邊水仙宮
潭邊水仙宮相傳移民此地即建有此廟,然確確實間已不可考。惟明治30年(1897)所做的社寺調查資料顯示:潭邊水仙宮係創建於清同治2年(1863)潭邊水仙宮崇祀禹王、羿王、楚霸王。歷次重修也未見記載可查。民國60年,鄉耆陳歷倡議重修完竣。復經數十年,宮殿再呈瓦裂椽朽,民國89年村民暨旅台鄉親鼎力贊助,踴躍樂捐,至民國92年破土興工,同年臘月落成。

虎井水仙宮
虎井水仙宮位於中正國中虎井分部附近,創建時間不可考,只知民國62年與大音宮一起重建完成。台澎地區水仙王廟,大部分以大禹為主神,有的單祀大禹,有的五神並祀-大禹、伍員、屈原、王勃、李白。本宮主祀水仙王,副祀觀世音、哪吒太子。水仙王聖誕為農曆十月十日。

圖檔
媽祖
媽祖信仰為臺灣民間最為普遍的信仰之一,媽祖是討海人心中的守護神,每當遇到海難都會向媽祖呼救,媽祖就會救助遇難船隻,也因而成為救人無數的女神。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誕辰,為臺灣人最重視的慶典之一,全臺各地的廟宇都會共襄盛舉,張燈掛彩、舉辦迎神繞境之活動,齊慶佳節,熱鬧非凡。
然澎湖四面環海,島嶼繁多,由於地形因素,也因而開創出媽祖海上繞境出巡之先例,場面相當壯觀頗具特色,接著再回到陸上繞境,以符合澎湖地形之特殊要求。
澎湖有許多香火鼎盛之廟宇,其中最有名的即為一級古蹟「澎湖天后宮」,供奉媽祖,是全臺歷史最悠久天后宮,歷史足跡、具有獨特特色風格建築,與民心緊緊相繫,天后宮乃成為澎湖媽祖信仰中心及珍貴文化資產的地位。

圖檔
觀音佛祖
澎湖四面環海,居民大都從事漁業工作,靠天吃飯的澎湖人,將心靈寄託於信仰中,因而對宗教相當具有熱忱,信仰便成為澎湖人最重要的一環,敬天為澎湖人之傳統美德,觀音佛祖更是澎湖人的守護神,其信仰深深地影響著澎湖各個角落。
澎湖地區以觀音佛祖為主神之寺廟眾多,各廟宇皆有其特色。其中馬公觀音亭極具代表性,主要祀奉即為觀音佛祖,香火鼎盛,隨處可見具有價值之古文物。每當夕陽西下時,這裡便成為觀看落日餘輝的好去處,而西瀛虹橋也是每年花火節的施放地點,七彩霓虹燈再加上璀燦絢麗的煙火,美不勝收。
白沙吉貝嶼的觀音寺,主祀觀音佛祖,歷史悠久,且造型特殊的建築,常吸引遊客前來留影。根據當地居民敘述,供奉觀音佛祖之後,人民生活穩定且平安,觀音寺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也因此成為當地宗教信仰中心。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一廟奉祀數神的廟宇甚多 成為本縣的特色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1月 22日, 11:01

一廟奉祀數神的廟宇甚多 成為本縣的特色
 (記者宋國正報導)本縣寺廟之多冠全台,成為常年與大海博浪漁民的精神寄託,因此對於廟宇供奉神明亂象,不會去理會,因而出現一廟數神三教合一的境界,形成澎湖寺廟的一項特色。
 居多,佛教次之,而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混為一體,如新居建醮、代人度死、超渡亡魂、主持葬儀、驅邪壓煞、祈福平安、以及中元普渡,莫不由道士主持,成了他們的專利,所以一百四十九座寺廟中,佛教寺廟僅佔二十八座,甚至供奉媽祖的天后宮,也屬道教寺廟,雖然澎湖的道教寺廟,居於絕大多數,但是如果深入觀察,可以發現有很多道教寺廟,不僅不排斥佛教與儒教,甚至把釋迦牟尼、至聖先師和某某真君並列供奉,達到一廟數神三教合一的境界,而眾神和諧相處也毫無紛爭,形成澎湖寺廟的一項特色。
 但澎湖寺廟還有一個令人不解的疑問,就是所謂「是這座廟,而不是這尊神」,譬如白沙鄉段頭村的鳳儀宮,顧名思義所供奉的應屬一位女神,但其中郤為蘇王爺,又如白沙鳥嶼村的福德宮,似乎是一座土地廟,其實供奉的是岳王爺,再如望安鄉西坪村的華娘廟,供奉的是一位武師,至於有姓名與無姓名的寺廟也不在少數,如湖西鄉隘門村三聖殿的金恩主、西嶼鄉內垵村相公廟的文桓公、馬公市案山里萬善廟的萬善爺、湖西鄉尖山村有應廟的有應公、西嶼鄉竹灣村大德廟的真君,以及望安鄉西坪村華娘廟的武師,上述寺廟雖經縣府清查登記,但對神明的事蹟都語焉不詳。又如西嶼鄉內垵村西側,與相公廟相距僅數十步有一座夫人媽廟,不在縣府登記之列,廟雖不大而香火異常鼎盛,據村人說它的歷史比相公廟還要遙遠,七十二年間又重修完成,其中供奉兩尊女神,村人稱為大夫人與二夫人。
 針對「該座廟,非該尊神」的現象,據當地信眾的說法是,澎湖民風淳樸、民性克勤克儉,加上四面環海漁民甚多,常年與大海搏鬥,而海上風浪險惡,因此在一般人潛意識中,信仰神明是一種心靈寄託與精神慰藉,才不管主祀何神。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宗教信仰篤厚 形成蓋廟競賽風氣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4月 5日, 16:11

宗教信仰篤厚 形成蓋廟競賽風氣
圖檔
 (記者宋國正報導)宗教信仰以道教佔多數,佛教次之的澎湖居民,因經年累月飄泊於海上,生命安危瞬息萬變,在驚濤駭浪之中,莫不寄託於冥冥中的神明,賜佑平安,因而造成對宗教信仰篤厚而普遍,導致不惜耗費鉅資形成蓋廟競賽的風氣。

 澎湖居民大多由沿海閩奧地區移植而來的,因此對於宗教之信仰亦承襲大陸,其中以信仰道教者佔多數,佛教次之。然本縣住民大部分以海為田,經年累月飄泊於海上,生命安危瞬息萬變,在驚濤駭浪之中,莫不寄託於冥冥中的神明,給予賜佑平安,因而造成對於宗教信仰,極其篤厚而普遍,鄉民對寺廟之興建,不惜耗費鉅資,往往形成爭先恐後蓋廟競賽之風氣。

 一般而言,澎湖各村里皆有一座廟宇,甚至二、三、四座大小不等的寺廟。若以馬公市區論之,其中觀音亭、天后宮、城隍廟等,係屬於全縣有所的廟宇,又有角頭廟,如南甲海靈殿、東甲北極殿、北甲北辰殿、火燒坪靈光殿等,此乃各社區聚落所擁有之寺廟,除外尚有私人募建,由財團法人管理之寺廟。澎湖現有五鄉一市,其中以西嶼鄉之寺廟(道教)興建,最美輪美奐;格調新穎,每村落社區皆有新建之廟宇,整齊化一斥資頗鉅,誠屬全縣之冠。

 依據統計資料,澎湖縣之寺廟,若按面積與廟宇數之比率,可名列台灣地區之首。其中馬公市有六十一座(含佛寺十六),湖西鄉有三十六座(含佛寺十一),白沙鄉有十九座(含佛寺三),西嶼鄉有十四座(含佛寺三),望安鄉有十五座,皆係道教的,七美鄉有三座(含佛寺一)。合計一百五十一座之多,其中佛寺佔三十四座外,其餘均屬於道教的。其實本縣大小寺廟之數目,係呈現遞增的趨向,所以正確數字各撰書記載難以一致,而創建年代有所出入,其主因在於年久失修無法稽考,或經改建記載不一,尤其建廟之始,未能立碑刻石銘記所致。

 澎湖地區奉祀的神明,多達幾十種之多,但是有關各寺廟神明之由來,傳說紛紜,莫衷一是,或有一知半解語焉不詳,甚至編造荒誕不經之虛構故事,以混淆視聽。玆筆者綜合各書之說法,以及實地探詢,並參考有關資料,彙整分析,作一個簡略淺明之介紹,使全縣善男信女對自己所崇拜之神明,能了解其由來,更進一步知道其被人們尊敬崇祀的原因。藉以闡揚忠孝節義、護國佑民之士,寓勸善黜惡,俾人人崇尚道德,友愛人群,激發愛鄉更愛國的情操,積極進取知所奮發,留芳千秋,永垂不朽。

●本縣蓋新廟形成風氣。(宋國正攝)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影像澎湖」-廟宇文化攝影展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8月 24日, 14:30

「影像澎湖」-廟宇文化攝影展
 (記者嚴光澎)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圖資館藝文中心於昨日起至9月14日止展出「影像澎湖」-廟宇文化攝影展,並於昨日中午11時整舉行開幕茶會及現場導覽,歡迎社區鄉親及全校師生蒞臨指教。
 宗教信仰乃澎湖居民生活與精神重心之所在,廟會活動更是澎湖重要節慶文化之一;然而,往昔的傳統習俗與地方風情等人文資產正因時代的變遷而日漸式微當中。
 有鑑於此,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鍾怡慧助理教授即透過開設之「影像美學」通識教育課程,與澎湖知名藝術家陳秉阼老師共同帶領110名學生,於5月26日在烏崁靖海宮辦理「澎湖廟宇文化體驗暨影像工作坊」活動,試圖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與傳統文化、宗教信仰結合,除了希望能保存及活化地方文化資產外,更期盼多數從臺灣本島前來澎科大學就讀的學生們能了解澎湖廟會活動的意義,進而認同在地文化的深厚價值。
 此次「影像澎湖」-廟宇文化攝影展,即是由當天參與「澎湖廟宇文化體驗暨影像工作坊」活動之澎科大學同學共同展出,展出作品包括影像敘事類、影像故事類及攝影類共34件。同學們藉由攝影、文字與多媒體影像的創作,描繪出自己從未發現的澎湖廟宇文化,同時也表現自己內在最深層的人文感動。
 「影像美學」課程指導老師鍾怡慧,期待透過本次展出,表現大學生對澎湖在地文化的敏銳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與創意能力,更冀望藉由本次展出喚起尊重保存澎湖廟宇文化資產之意識,為澎湖傳統文化增添一些新動力:同時,也能藉由澎湖廟宇文化攝影展的影像感染力,推展廟宇文化,形塑地方特色,以帶動澎湖文化觀光產業之發展。

攝影、文字與多媒體創作 發現澎湖廟宇文化
http://b.share.photo.xuite.net/penghu.d ... 9518_o.jpg
︻記者莊惠惠報導︼由一群愛好攝影澎科大學生與﹁澎湖廟宇文化體驗暨影像工作坊﹂共同展出,澎湖廟宇文化活動,昨︵廿三︶日十一時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圖資館藝文中心展出﹁影像澎湖﹂│廟宇文化攝影展﹂並舉行開幕茶會,共展出34幅精彩廟宇文化攝影作品,歡迎民眾,踴躍蒞臨參觀。

 活動由澎科大校長蕭泉源主持、議員鄭清發、議員葉竹林、澎管處長張隆成、澎科大圖資館館長林永清老師、策厗人鍾怡慧助理教授、澎湖藝術家陳秉阼老師及烏崁靖海宮黃會長等人及參與演出者都到場分享這份喜悅。

 澎科大校長蕭泉源表示,期待透過本次展出,表現大學生對澎湖在地文化的敏銳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與創意能力,更冀望藉由本次展出喚起尊重保存澎湖廟宇文化資產之意識,為澎湖傳統文化增添一些新動力:同時,也能藉由澎湖廟宇文化攝影展的影像感染力,推展廟宇文化,形塑地方特色,以帶動澎湖文化觀光產業之發展。

 蕭校長等人在觀看之後,都相當肯定地方傳統文化值得推廣,希望明年可以在做大一點,讓全台都能發現到澎湖的廟宇文化很值得一看,會想來澎湖玩。

 有鑑澎湖廟宇是居民生活重心所在,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鍾怡慧助理教授即透過開設之﹁影像美學﹂通識教育課程,與澎湖知名藝術家陳秉阼老師共同帶領110名學生,於5月26日在烏崁靖海宮辦理﹁澎湖廟宇文化體驗暨影像工作坊﹂活動,讓該校學生們能瞭解澎湖廟會活動的意義,進而認同在地文化的深厚價值。

 陳秉阼表示,澎湖縣廟宇是居民的精神重心、規模大、歷史最久、數量最多,也保存豐厚傳統文化。縣內許多廟宇,每年辦理遶境民俗活動,並吸引眾多信徒,顯示廟宇文化及遶境活動,在澎湖縣擁有相當的歷史與龐大的能量。

 此次展出作品包括影像敘事類、影像故事類及攝影類共34件。澎科大同學藉由攝影、文字與多媒體影像的創作,描繪出自己從未發現的澎湖廟宇文化,同時也表現自己內在最深層的人文感動。

 除此,會中還有拍攝VCD送給與會來賓,及現場放映DVD影片,讓與會者感受到傳統文化真的不能失傳。

△﹁影像澎湖﹂│廟宇文化攝影展﹂澎科大展出,來賓與參與展出者。︵莊惠惠攝︶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宗教之旅-與神明有約Religious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6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