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有應公

有應公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9月 12日, 21:41

奉祀有應公小廟多 善信有求必應
反常遭批善惡不明、是非不分
 (記者宋國正報導)寺廟之多高居全省之冠的澎湖縣,除出現「是該座廟宇」而非「這尊神明」的現象,令人難解之外,有些祠廟奉祀的有應公,也因經常大開方便之門,有求必應,不時引發前往祈求平安的善信,批評善惡不明,是非不分。
 張姓善信指出,台澎地區「有應公」的祠廟,名稱不一,大部分規模不大,有五十坪、二十坪,甚至二、三坪亦不少。少數供奉塑像或神牌,大部分供俸死人的遺骨,雖設有管理人,大都未盡其責,以致枯骨纍纍,散棄各處,令人傷心慘目。然而此類祠廟,大多在乾隆二年以後,光緒十三年以前,期間二百多年,主要由於死亡人數太多,又無人照管的緣故。
 地方耆老說:有應公的原由不外乎地方初闢,到處蠻煙瘴氣,閩粵兩地移民,初來新到,或因水土不合,或因慘遭瘟疫、死亡枕藉。番漢雜處,番民生性強悍,漢民常遭殺害、首級被割,屍體則被拋棄野外。政令不行,變亂相繼,每次發生變亂,殘兵暴民,到處燒殺,屍骨盈野,無人收埋。移民互爭墾地,分類搏鬥,洗莊劫舍,雞犬不留。海島颱風又多,洪水不斷為災、官府既不暇防颱,又無力防洪,加以山崩地裂、死亡相繼。
 由於以上災難迫害之下,不僅生命毫無保障,屍骨亦難望收斂,縱然有人草草掩埋,一旦山洪暴發,墳墓常遭破壞,枯骨終歸飄散,又有寄放祠廟待運大陸祖籍棺木,奈因船隻少,運費高,久而久之,棺木腐朽,遺骨終歸散落各地,因此善心人士,引發惻隱之心,盡力給予收埋,又恐那鬼魂無人奉祀,作厲為害,再鴻資建祠奉祀,由於此道德觀和迷信心理,導致對枯骨和鬼魂的神祕觀念,認為該「有求必應」,「有應公」之名因而產生了。但「有應公」,卻是善惡不明,是非不分,常常大開方便之門,有求必應,保祐家宅平安,六畜興旺,無可厚非。但庇護賭徒贏錢,犯罪永不被發覺,實在未免失之於偏。
 另外澎湖寺廟還有一個令人不解的疑問,就是所謂「是這座廟,而不是這尊神」,譬如白沙鄉段頭村的鳳儀宮,顧名思義所供奉的應屬一位女神,但其中卻為蘇王爺,又如白沙鳥嶼村的福德宮,似乎是一座土地廟,其實供奉的是岳王爺,再如望安鄉西坪村的華娘廟,供奉的是一位武師,至於有姓名與無姓名的寺廟也不在少數,如湖西鄉隘門村三聖殿的金恩主、西嶼鄉內垵村相公廟的文桓公、馬公市案山里萬善廟的萬善爺、湖西鄉尖山村有應廟的有應公、西嶼鄉竹灣村大德廟的真君,以及望安鄉西坪村華娘廟的武師,上述寺廟雖經縣府清查登記,但對神明的事蹟都語焉不詳。又如西嶼鄉內垵村西側,與相公廟相距僅數十步有一座夫人媽廟,不在縣府登記之列,廟雖不大而香火異常鼎盛,據村人說它的歷史比相公廟還要遙遠,七十二年間又重修完成,其中供奉兩尊女神,村人稱為大夫人與二夫人。
 針對「該座廟,非該尊神」的現象,據當地信眾的說法是,澎湖民風淳樸、民性克勤克儉,加上四面環海漁民甚多,常年與大海搏鬥,而海上風浪險惡,因此在一般人潛意識中,信仰神明是一種心靈寄託與精神慰藉,才不管主祀何神。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宗教之旅-與神明有約Religious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9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