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齊醮酬神

齊醮酬神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9月 15日, 17:35

秋冬時節 各大寺廟齊醮酬神
 (記者宋國正報導)本縣農曆8月15日將至,即是秋冬的時節,也是各大廟宇齊醮酬神的季節。漁民說,澎湖農村早年生活不好,秋收後大多數神廟請不起道士來建醮,因此當時年歲較大的老者不喜歡看戲,皆鍾情於道士所唱的歌;所踏的步伐,最重要的還是為了感謝神尊護佑之恩澤。
 每年秋冬降臨,又到了各地廟宇道士齊醮謝神的旺季,在早期的農業時代,道士建醮所唸的咒、所唱的歌、所踏的步伐,皆傳自東晉義熙年間與唐朝時代,主要功能是能夠合和陰陽,達到取悅神仙及祈求保佑眾生平安的目地。
 可惜隨著時代不斷的演變,道士行業雖仍保持興盛,但郤因出現一些學藝不精的道士混在其中,導致吟誦步虛詞、跳起紫微八卦舞的道士,出現載歌載舞多樣化的舞姿。
 曾姓老道士指出,本縣的道士在齊醮活動過程中,有時誦唸經咒,有時經咒當歌曲唱,當他一邊吟誦一邊跳舞時,就叫做「步虛詞」。而所謂「步虛」,是指神仙喝醉酒時走起路來顛三倒四;因為道士教徒信仰神仙,而齊醮是一種取悅神仙的宗教祭禮活動,因此,當道士群起跳舞的時候,那種舞姿也叫做「步步虛」。道士的形上學是從八卦為軸,因此無論跳那種舞步,都與八卦與星宿有關,例如比較常見的吟誦前一個步驟,叫做「步罡踏斗」,道士就是用腳尖踏出北斗星宿的位置。
 曾姓老法師又指出,據文獻記載,道士在建醮時之所以亦歌亦舞,是在東晉義熙年間,有位著名的嵩山道士教授了所謂「雲中音誦新科經戒」,把道士經咒直誦改為樂誦,才有今天道士們載歌載舞的場面。據說,唱誦這種道教音樂的主要功能是能夠合和陰陽,通過天地的精氣上達神明,也就是達到取悅神仙及祈求保佑眾生平安的目地。因此,當道士在進行開醮儀式時,如古書所說「以次左行,旋繞香爐三匝」,使誦聲能通達道教始祖及神仙的境界。
 吟誦步虛詞,到了南朝時代,有位法師叫陸修靜,他制訂了齊醮的科儀,道士在進行齊醮的禮儀時,必須吟誦步虛詞,現在道士的吟誦經咒連帶跳舞,就是自南朝年間開始的。
 道教音樂所以如此好聽,是到了唐朝時代道教發展到鼎盛時期,朝廷特別重視,例如唐玄宗以及樂官們把聲韻一改再改,務必達到抑揚頓挫,同時制訂吟誦制度。因此,古早時代要學做道士,必須先學會「吟咒腔」、「誦誥腔」等韻律。現代也是如此。
 在早年,本縣的高齡長輩教孩子學唱「南管樂」,孩子學不會時就罵他「打死也是師公(道士)調-一成不變」。其實,道士的吟誦,載歌載舞,雖然都有一套方法,但是,「師公調」並非一成不變,它是有變化的,從「祀旗」、「開醮」、「請送神」等儀式,都可看出吟誦,載歌載舞的多樣化。
 光復前後那些年,由於大家生活不好,秋收後大多數神廟都請不起道士來建醮,偶爾有廟請來道士,又請外台戲,當時年紀稍大的人都愛看道士建醮,不看外台戲,因為他們看得懂道士的齊醮科儀,也略知「步虛詞」等吟誦的由來。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宗教之旅-與神明有約Religious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