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新聞

新聞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8月 11日, 16:56

石滬實景現身台中 引起驚艷
︻記者鄭家瑜報導︼﹁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榮任國寶藝師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團體。日前該隊六位藝師跨海到台中現身說法、現身起造石滬實景,不但引來台中市民頻頻駐足觀賞,也獲得不少的賞聲與驚嘆。

日前吉貝六位藝師們,由總隊長柯進多、莊再得、謝富全、謝明和、莊仲祥、陳明吉,在7月28日至7月31日,由吉貝保滬隊總隊長柯進多率領,到﹁台中創意園區﹂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大門附近︵台中市復興路3段與合作路交叉路口︶顯目的草坪上,冒著30幾度的高溫,揮汗砌造了一個長、寬各約30公尺和12公尺的石滬模型,並參加了﹁99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技術之保存者保存團體授証典禮﹂。

六位來自吉貝藝師的耐力與付出下,終於將一個完整的石滬呈現在國人面前,也為國內的文化資產保存做了一之最佳的代言者,其中的辛苦實在令人動容。

石滬實景,主辦單位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預定於本月起展出一個月,主辦單位亦於場景區架設俯視平臺架、解說看板及夜間投射燈光,以達最佳觀賞效果,預期會引來不少民眾駐足觀賞,實境體驗,勢將引發議題與驚艷,成功行銷澎湖﹁石滬文化景觀﹂。

吉貝保滬隊授証
圖檔
△長年致力於石滬保存工作的澎湖縣石滬修造技術保存團體﹁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今年榮獲行政院文建會評選為﹁重要傳統藝術及保存技術保存者﹂,昨天下午保滬隊代表出席在台中創意園區舉行的﹁重要傳統藝術及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接受行政院長吳敦義親臨授証,並與吳敦義及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合影。︵圖文:高茂雄︶

長年致力保存石滬 吉貝保滬隊今獲吳敦義授證
︻記者高茂雄報導︼長年致力於石滬保存工作的澎湖縣石滬修造技術保存團體﹁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今年經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及保存技術保存者﹂,預定今天下午在台中創意園區舉行授證典禮,由行政院長吳敦義親臨授証,協會理事長于錫亮將率領6位修滬師傅與會,並領取証書。

99年度國家指定的﹁重要傳統藝術及保存技術保存者及團體﹂共有6位藝師和2個團體將獲授證。﹁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以保存﹁石滬修造技術﹂獲得授證。其他將獲授證的還有南管音樂保存者張鴻明、南管戲曲保存者林吳素霞、交趾陶修復技術保存者林洸沂、客家八音保存團體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漆工藝保存者王清霜、竹編工藝保存者黃塗山、布農族音樂保存團體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吉貝保滬隊從2004年起致力於石滬的修復和保存工作,到2007年底止,總共在吉貝修復了50多口堪用的石滬,希望能延續吉貝石滬的漁業機能。並和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合作,利用該管理處的吉貝遊客中心閒置會議室設立了﹁吉貝石滬文化館﹂,做為保存澎湖石滬文化的基地。

 2008年起,吉貝保滬隊為了落實保存吉貝石滬文化的行動,和一些熱心推展石滬體驗活動的社會人士及澎科大師生聯合組成了﹁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向文建會申請﹁地方文化館再發展計畫﹂的經費補助,以繼續經營﹁吉貝石滬文化館,並且將保滬隊正式納為協會的1個功能小組,定名為﹁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

石滬實景現身起造 台中呈現 引起驚艷
圖檔
●在台中的草坪上揮汗砌造石滬模型。(光澎攝)

 (記者光澎報導)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榮任國寶藝師(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團體),日前該隊6位藝師跨海到台中現身說法、現身起造石滬實景,不但引來台中市民頻頻駐足觀賞,也獲得不少的賞聲與驚嘆。
 6位藝師們有總隊長柯進多、莊再得、謝富全、謝明和、莊仲祥、陳明吉,在7月28日至7月31日,由吉貝保滬隊總隊長柯進多率領,到「台中創意園區」(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大門附近(台中市復興路3段與合作路交叉路口)顯目的草坪上,冒著30幾度的高溫,揮汗砌造了一個長、寬各約30公尺和12公尺的石滬模型,並參加了「99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技術之保存者/保存團體授証典禮」。
 藝師們的耐力與付出下,終於將一個完整的石滬呈現在國人面前,也為國內的文化資產保存做了一之最佳的代言者,其中的辛苦實在令人動容。
 誠如柯總隊長在授証典禮感言致詞時所說的:「自身罹患感冒,卻能忍著30多度的酷暑,…就是要堅持當初『三個空的、一個憨』所秉持的吏命感」。
 石滬實景,主辦單位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預定於8月起展出1個月,主辦單位亦於場景區架設俯視平臺架、解說看板及夜間投射燈光,以達最佳觀賞效果,預期會引來不少民眾駐足觀賞,實境體驗,勢將引發議題與驚艷,成功行銷澎湖「石滬文化景觀」。

吳敦義親臨授証 澎湖石滬修造技術入列
圖檔
●吳敦義院長親臨授証,吉貝保滬隊領取証書。

 (記者光澎報導)99年度國家指定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團體」共有6位藝師(含團隊),和「石滬修造技術」、「交趾陶保存修復技術」等兩項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含團體),文建會於昨日下午3時在台中創意園區舉行授証典禮,行政院吳敦義院長親臨授証。本縣被指定的石滬修造技術保存團體「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由于錫亮理事長率領6位修滬師傅與會,並領取証書。
 回顧起始2004年時,吉貝地方耆老柯進多(保滬隊隊長)說「3個空的1個憨的,一頭栽進去石滬守護工作」,3個空的分別是林文鎮(學會秘書長)、陳阿賓(學會顧問)、于錫亮(學會理事長),一個1個憨的是他本人柯進多,如今轉眼已歷6年,由原班人馬共同見證了「吉貝保滬隊」的「人間國寶」評定入列。
 2008年起,吉貝保滬隊為了落實保存吉貝石滬文化的行動,決定和一些熱心推展石滬體驗活動的社會人士澎科大師生聯合組成了「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向文建會申請「地方文化館再發展計畫」的經費補助,來繼續經營吉貝石滬文化館,並且將保滬隊正式納為該協會的一個功能小組,定名為「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之後,石滬文化館決定改用「檢修保固」的方式來維護前一階段修復的石滬迄今。歷年來吉貝嶼雖然有少數已修復的石滬又先後因為海沙游塞而報廢,但是目前仍然堪用的石滬仍然有40座,其中始終維持著股東輪流巡滬傳統的約有10座。多年來,吉貝保滬隊修復吉貝石滬的努力,可以說已初步達成了延續吉貝石滬漁業機能的目標,因此才逐漸引起文建會的關注,而且獲得被提名,經國家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保存技術保存團體這項殊榮,也為本縣的文化界爭光不少。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石滬受天災人為破壞 保持完整困難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1年 10月 25日, 14:17

石滬受天災人為破壞 保持完整困難
圖檔
●本縣石滬保持完整的相當有限。(宋國正攝)

老漁民籲請善加利用 好好保存 為子孫留下珍貴遺產
 (記者宋國正報導)本縣獨有石滬分布在五鄉一市,係早年先人的智慧結晶,不僅肩負早年漁村群眾的生計之外,也讓後世子孫了解他們為生活謀生的艱辛。可惜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加上人為的損壞,分布在各處海域的石滬保持完整的已不多,昨日鄉內討海近六十年的張姓老漁民細說湖西、白沙兩地石滬分布的位置和情景,同時籲請民眾善加利用並好好保存。
 老漁民說,石滬是以玄武岩塊和珊瑚礁石在礁棚上築成的捕魚石堤,是一種等魚隨風浪入滬的捕魚陷阱。漲潮時,石堤沒入於海水中,退潮時,海水低於滬岸,魚就被困在滬中。築滬所需要的平坦的礁棚、石材、潮差大、風力強等條件,赤崁海域都有,因此,石滬漁業發展的歷史頗早。
 另外一種古老漁法「抱墩」,「墩」是指礁棚上集魚的石堆,又稱「鱖仔厝」,多在海邊就地取老古石材(玄武岩較少用)堆疊而成。漲潮時,底棲魚類(大部分是石斑魚)進駐石墩,退潮時,漁民以網圍墩,抱出石塊(在旁另建新墩)後,起網得魚。這種屬於陷阱類的漁法,以岐頭村、赤崁村最為發達也最具規模
 其中以白沙鄉赤崁漁村的「新滬」,為全縣第一大單房滬,而湖西鄉中西村建的「坪仔滬」,則屬全縣第二大單房滬,都有漁業權登記,清朝時建滬,當時村民大都參與,也都持有股權,顯現早年先民養家糊口,皆需仰賴大海來開創。
 湖西鄉的中西村僅建坪仔滬一口,位於雁情嶼北方的海域,全長1150公尺,僅次於赤崁新滬1161公尺,為全縣第二大單房滬。清朝時建滬,村民大多持股,一年一修,堪用完整、有漁業權登記,有滬簿,本來分成14股,其中一股屬鼎灣朱姓,有一種說法是朱氏在中西當長工也參與建滬,故得一股,另一種說法是中西村女嫁鼎灣朱家,此股為陪嫁粧。坪仔滬常有人拾螺貝破壞滬體,所以商請馬姓人家充當打手,因此又增一股共15股。每輪到初10、25,當職者巡日不巡夜,中正橋造橋後,漁獲大減,現由薛首重代巡,橋西尚有一口大礁滬,因築魚塭、造橋而毀。
 接著老漁民感嘆的指出,石滬在早年漁村肩負著村人的一家生計,近二十多年來因天災肆虐、人為的破壞,能保持完整的相當有限,它是早年先人智慧結晶,後人應該好好的保存下去。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1年 11月 1日, 14:40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
︻記者鄭家瑜報導︼﹁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將於11月3日上午9時在文化局文馨藝廊戶外展區舉行隆重的開幕儀式,展出期間從11月3日至11月20日止,歡迎踴躍前往參觀。

 澎湖石滬群已獲行政院文建會選為臺灣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是世界上少數仍然保存石滬文化與技藝的地區,堪稱為人類漁業文明的遺產,也是台灣漁業文化的﹁活化石﹂。為宣揚本縣珍貴的世界級文化遺產,特於民國100年11月3日至20日假文化局文馨藝廊戶外展區舉辦﹁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並於3日上午9時舉辦開幕儀式暨開幕茶會。

本特展由澎湖縣文化局與澎湖科技大學聯合籌備,特別精選46幅澎湖石滬經典照片展示,讓參觀民眾可以跟著影像一同見證先民的生活智慧,活動會場另免費贈送精美石滬明信片,機會難得,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策展人澎科大教授李明儒表示,配合文建會﹁推動澎湖石滬群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於今年度已針對澎湖吉貝石滬群及七美雙心石滬 進行資料普查並建置網站資料庫平台,未來也將會舉辦網站平台啟動儀式說明會,望能落實保護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觀念,同時達到教育、研究、加值應用︵如行銷規劃、創意包裝、產品設計、技術結合、文化加值︶等各種目的。

石滬映像攝影展開幕 王縣長盼守護石滬加快腳步
圖檔
︻記者鄭家瑜報導︼澎湖的美,要讓全世界都看見!為宣揚澎湖珍貴的世界級文化遺產,﹁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於昨︵三︶日上午在文化局文馨畫廊戶外展區舉辦開幕儀式,縣長王乾發應邀出席開幕茶會,以行動支持石滬文化資產保護。

王縣長致詞時表示,澎湖石滬群是珍貴的世界級遺產,也是先民的智慧結晶。他特別感謝此次策展人澎科大教授李明儒及多位學者對石滬維護管理的全心投入,也對議會的大力支持表達謝意,更期盼藉由此次石滬攝影展,喚起民眾齊力守護石滬的信念,使文化資產的管理維護邁向嶄新的里程碑。

王縣長仔細聆聽李教授的解說,跟著石滬經典照片一同見證了先民的生活智慧。對於李教授團隊歷經5年多的努力與奉獻,致力於澎湖石滬群的資料庫建置,王縣長表示十分感佩,他也特別指示文化局傾全力儘速成立石滬銀行,加速進行石滬資料普查及建立完整資料庫,以落實文化資產保護工作。

議員鄭清發、葉竹林、澎管處長張隆城、澎科大校長蕭泉源及文化局副局長紀麗美等人也都到場共襄盛舉。

此次攝影展特別精選出46幅澎湖石滬經典照片展示,除了外型浪漫唯美的雙心石滬 外,策展人李明儒還特別介紹另一個雙心造型的﹁順風礁﹂滬,造型相當獨特美麗。他表示,澎湖石滬群不僅是漁業文明的智慧見證,更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歡迎鄉親踴躍參觀,一同體會澎湖之美。自即日起在文化局文馨畫廊戶外展區展出至11月20日止。

△策展人澎科大教授李明儒為王縣長介紹澎湖珍貴文化遺產。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開幕
圖檔
●王縣長致詞,李明儒教授主持,議員鄭清發、葉竹林、澎科大校長蕭泉源、林立委澎湖服務處助理劉昌明及文化局副局長紀麗美參與盛會。(嚴光澎攝)
 (記者嚴光澎報導)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於昨日上午9時多在文化局文馨藝廊戶外展區舉行開幕,由澎科大教授李明儒主持,他致詞表示,澎湖石滬群已獲行政院文建會選為臺灣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是世界上少數仍然保存石滬文化與技藝的地區,堪稱為人類漁業文明的遺產,也是台灣漁業文化的「活化石」;為宣揚本縣珍貴的世界級文化遺產,展出期間從昨日至11月20日止,歡迎踴躍前往參觀。
 縣長王乾發、議員鄭清發、葉竹林、澎管處長張隆城、澎科大校長蕭泉源、林立委澎湖服務處助理劉昌明及文化局副局長紀麗美、展演藝術課長許麗華等人也都到場盛會,澎科大師生服務參與,特展特別精選46幅澎湖石滬經典照片展示,讓參觀民眾可以跟著影像一同見證先民的生活智慧,活動會場另免費贈送精美石滬明信片,機會難得。
 配合文建會「推動澎湖石滬群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於今年度已針對澎湖吉貝石滬群及七美雙心石滬進行資料普查並建置網站資料庫平台,未來也將會舉辦網站平台啟動儀式說明會,望能落實保護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觀念,同時達到教育、研究、加值應用(如行銷規劃、創意包裝、產品設計、技術結合、文化加值)等各種目的。
 王縣長表示,澎湖石滬群是珍貴的世界級遺產,也是先民的智慧結晶;特別感謝此次策展人澎科大教授李明儒及多位學者對石滬維護管理的全心投入,也對議會的大力支持表達謝意,更期盼藉由此次石滬攝影展,喚起民眾齊力守護石滬的信念,使文化資產的管理維護邁向嶄新的里程碑。
 李明儒教授的解說,跟著石滬經典照片一同見證了先民的生活智慧。李教授團隊歷經5年多的努力與奉獻,致力於澎湖石滬群的資料庫建置,王縣長、議員鄭清發、葉竹林、助理劉昌明表示十分感佩,縣長也特別指示文化局傾全力儘速成立石滬銀行,加速進行石滬資料普查及建立完整資料庫,以落實文化資產保護工作。
 此次攝影展特別精選出46幅澎湖石滬經典照片展示,除了外型浪漫唯美的雙心石滬外,策展人李明儒還特別介紹另一個雙心造型的「順風礁」滬,石滬總長402公尺,造型相當獨特美麗,「順風礁」滬為靠近白沙鄉土地公嶼南面的玄武岩礁,因沿著順風礁建造得名;礁的左右二端分別建造弧形石堤圍住,北方俗稱為「北滬」,南方則稱為「南滬」。李明儒表示,澎湖石滬群不僅是漁業文明的智慧見證,更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歡迎鄉親踴躍參觀,一同體會澎湖之美。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澎湖石滬受邀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參展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6月 23日, 14:19

澎湖石滬受邀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參展
  漁滬為一種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活動,採用天然的石材或珊瑚礁,完全不添加人工黏著劑所建構的石滬(stone fish weir)更是漁滬技藝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形式。澎湖是世界上現有仍保存石滬文化的地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便超過三百年,堪稱人類漁業文明的「活化石」,不僅代表先民堅毅的墾拓精神,更是澎湖傳統砌石文化工藝的智慧結晶。
 由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李明儒教授的研究團隊所籌備的「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於縣內二次展覽皆獲得好評,此次成為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首度邀請對象,將於6月27日至7月17日前往福建泉州進行展示,精選展出60幅澎湖石滬作品中,耗費了近六年的時間,相當難得。27日開幕式當天將聚集兩岸學者及博物館高層幹部共襄盛舉,並由李明儒教授於館內講授「潮間帶的捕魚智慧-澎湖石滬的形式與文化」專題講座。
 座落於福建泉州的「閩台緣博物館」於200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這回首次邀請台灣團體進行展覽別具意義,且讓我們跟隨影像一同見證先民的生活智慧與優異工藝,並探索澎湖石滬的豐富內涵。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福建開幕 民眾驚豔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6月 30日, 22:44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福建開幕 民眾驚豔

 ︻記者鄭家瑜報導︼由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李明儒教授的研究團隊所籌備的﹁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於6月27日至7月17日受邀至福建泉州﹁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進行展示。27日上午舉行盛大開幕儀式,聚集兩岸學者及博物館高層幹部共襄盛舉,由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黨委書記謝清海、館長楊彥傑、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主任李明儒教授、廈門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余光弘為展覽揭彩。

 李教授接受泉州電視台訪問時表示,此次所展出的作品為耗時六年進行田野調查的澎湖石滬研究記錄,60幅作品中包含直昇機空拍畫面及現地滬口普查的精選呈現,參觀者可以看到澎湖不同類型的石滬工法、在地討海人的生活體現…等。

 開幕式後李明儒教授緊接著於館內學術廳舉行︽潮間帶的捕魚智慧││澎湖石滬的形式與文化︾專題講座,現場與會貴賓包含有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蔣曉蕙院長、范惠瑩書記、傅麗副院長、旅遊系賀輝揚主任、黎明職業大學林松柏校長、陳衛華副校長、莊一民書記、尤澤虎辦公室主任、黃泉星教授、應外系李冬梅主任,以及黎明職業大學學生一百餘人。李教授的演講從世界漁滬的起源至澎湖石滬的發展與現況,做了詳盡介紹,讓與會嘉賓對於澎湖石滬有了更深層的了解。

內容精彩,獲得全場反應熱烈,驚豔美不勝收。此次展覽不但對於澎湖文化資產做了相當大的推廣,同時也為澎湖做了良好的觀光行銷。

△澎科大李明儒教授為來賓介紹石滬之美。

澎湖石滬受邀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參展
圖檔
●石滬是澎湖最具特色的世界級文化遺產,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李明儒教授研究團隊 到大陸泉州做交流備受重視。(圖/文 張恩淪)
(記者嚴光澎)由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李明儒教授的研究團隊所籌備的「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於27日至7月17日受邀至福建泉州「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進行展示。27日上午舉行盛大開幕儀式,聚集兩岸學者及博物館高層幹部共襄盛舉,由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黨委書記謝清海、館長楊彥傑、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主任李明儒教授、廈門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余光弘為展覽揭彩。
 李教授接受泉州電視台訪問時表示,此次所展出的作品為耗時六年進行田野調查的澎湖石滬研究記錄,60幅作品中包含直昇機空拍畫面及現地滬口普查的精選呈現,參觀者可以看到澎湖不同類型的石滬工法、在地討海人的生活體現…等。
 開幕式後李明儒教授緊接著於館內學術廳舉行「潮間帶的捕魚智慧-澎湖石滬的形式與文化」專題講座,現場與會貴賓包含有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蔣曉蕙院長、范惠瑩書記、傅麗副院長、旅遊系賀輝揚主任、黎明職業大學林松柏校長、陳衛華副校長、莊一民書記、尤澤虎辦公室主任、黃泉星教授、應外系李冬梅主任,以及黎明職業大學學生一百餘人。李教授的演講從世界漁滬的起源至澎湖石滬的發展與現況,做了詳盡介紹,讓與會嘉賓對於澎湖石滬有了更深層的了解。由於內容精彩,因此獲得全場反應熱烈。最後與現場聽眾互動時,更獲得許多迴響。此次展覽不但對於澎湖文化資產做了相當大的推廣,同時也為澎湖做了良好的觀光行銷。
澎湖石滬印象出擊

大陸媒體推崇澎湖石滬之美

 (記者張恩綸報導)據來自大陸媒體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李明儒教授的研究團隊所籌備的「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最近在福建泉州「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展出使受到熱烈歡迎,澎湖是世界上現有仍保存石滬文化的地區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超過300年,堪稱人類漁業文明的「活化石」。
 據了解,這次負責展出「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是目前唯一反映大陸與臺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2006年5月在閩南泉州市開館。
 博物館占地154.2畝,全面展示了海峽兩岸在地域、血緣、文化、建制沿革、商貿往來、宗教信仰和民俗風情等方面的歷史關係。
 據中國新華社網站報導,「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揭幕當天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迎接了該館第500萬位參觀者。
 館長楊彥傑為這位幸運者來自台灣桃園的吳先生頒發了水晶紀念台。
 展覽內容包含60幅石滬影像,還有詳細的石滬基本資料,包括石滬名稱、類型、現狀、總長、所屬位置、經緯度座標等,是澎湖科技大學教授李明儒帶領澎湖石滬研究團隊,耗費近6年時間通過衛星影像、現地調查和歷史文獻研究收集整理,圖文並茂地見證了先民的生活智慧,是澎湖地區海洋文化的象徵。
 「漁滬」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活動。至澎湖時因缺乏竹木,因此發展成以玄武岩與珊瑚礁構築的「石滬」。
 由於需與海浪、潮汐,甚至颱風拼搏,需要高超的智慧與人力。澎湖是世界上現有仍保存石滬文化的地區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超過300年,堪稱人類漁業文明的「活化石」。

借用外力維護石滬之美
 澎湖石滬最近登陸中國大陸造成極大震撼,這是近年來縣府文化局與澎科大李明儒教授研究團隊通力合作的成果。但是從其研究結果揭露了澎湖石滬傾頹與消逝的快速,我們可以思考利用兩岸交流,引進外援來維護這世界級文化遺產。
 澎湖為世界上石滬數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地區,為澎湖島嶼生態系重要一環,2009年文建會已將澎湖石滬群列選為台灣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石滬漁業不僅代表先民堅毅的墾拓精神,更為澎湖傳統砌石文化工藝的智慧結晶。尤其吉貝嶼向來有「石滬的故鄉」的美譽,其石滬數量不但位居澎湖之冠,造型設計更隨著潮汐及地形而呈現不同風貌。
 澎湖石滬歷史悠久,16世紀葡萄牙人即稱澎湖為Pescadores,意即漁人之島,可見漁業資源相當豐富。早期時的澎湖先民利用海水的漲退及魚群洄游的特性,在澎湖各地潮間帶上建起一口口的石滬來撈捕魚獲,石滬漁業不僅代表先民堅毅的墾拓精神,更是澎湖傳統砌石文化工藝的智慧結晶。然而因為科技的進步,環境的變遷,人口結構的改變,往往使得一些昔日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日益凋零、沒落甚至消失,石滬文化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009年已被文建會公告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未來有機會成為國家自然與人文的複合遺產,在學術價值上絕對值得加以研究與調查。經由2011年的調查同時也揭露了澎湖石滬傾頹與消逝的快速,石滬的未來可否因應漁業資源的浩劫、產業結構、人口的變遷、年齡結構的改變,皆有賴地方與中央共同來努力,使得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可以即時的保存並加以修復。未來如果可以結合觀光事業共同推動維護與保存的工作是值得思考的方式,帶領遊客體驗石滬之美、生態旅遊、石滬維護志工推動、石滬認養維護等,需要有效的溝通與說明、爭取社區認同、廣邀社區居民參與、另外除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經費的爭取外,可以考慮爭取中國大陸方面支持,讓澎湖石滬取得聯合國認證,確定世界級文化遺產的地位,落實實質交流。
 (文:張恩綸)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石滬島的對話Weir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