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石滬島的對話

石滬島的對話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8年 5月 2日, 11:32

圖檔
摘自林文鎮先生編著之「石滬島的對話-吉貝石滬文化館簡介」一書,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吉貝石滬文化館導覽服務(免費)
一、開館日期:4月10日至11月30日(每週二、三休館)。
二、服務內容:短片放映及展示導覽(各30分鐘),短片之後有現場導覽。
三、參觀人數:每場限25人。
四、短片欣賞:開館日09:00~15:30,每隔1小時一場。
       5月至8月開館日20:00、21:00,各加映一場。
五、特約導覽:週二、三,09:00~11:00【限機關團體,請先預約】
六、服務電話:0933373392(蔡小姐)、0921203181(歐小姐)。
石滬介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nWWzIa9 ... re=related
海中的裝置藝術-吉貝嶼的石滬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7fiBRpw ... ure=relmfu
海中的裝置藝術-吉貝嶼的石滬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19AZ7ai ... r_embedded

圖檔
吉貝嶼沿岸的石滬。
 
圖檔
吉貝嶼地圖。
 

石滬的故事
石滬漁業是一種在潮間帶上用石塊疊砌堤岸,以便在退潮時阻斷洄游魚群的退路,把魚兒圍困在石堤內來捕撈的陷阱漁法,必須是潮間帶遼闊,風浪強、潮差大,石材取得容易的地方才得以發展。據了解,全世界只有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及太平洋的部分珊瑚礁群島等少數地區有石滬漁業,而澎湖則可以說是石滬最發達的地方。因此石滬可以說是澎湖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項產業文化。

目前澎湖各地的石滬總數,約有580口之多,其中有88口分佈在吉貝嶼四週。吉貝嶼的石滬,無論是數目還是密度都居於全縣之冠,先民就靠著這一畦畦的「海田」,胼手胝足的來養活世世代代的子孫。因此吉貝不但是當之無愧的「石滬的故鄉」,更是設立石滬文化館的最理想基地。

圖檔
吉貝石滬文化館。
 

石滬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的作者以吉貝嶼四週豐富的黑石(玄武岩)和白石(珊瑚礁石灰岩)在岸上重塑了石滬的意象,用保護燈罩用的石堆來代表石滬內的「石墩」,還利用海邊的漂流木來象徵隨著潮汐洄游入滬的魚汛,以便引發觀眾對石滬的想像。

圖檔
巡滬人的裝備。
 

巡滬人塑像
冬天巡滬時,漁人必須身著厚重的衣物,腳穿防滑的草鞋,頭裹包巾或棉帽,頂著刺骨的寒風,走到海邊去等待潮水。他肩上的漁網、腰際的魚簍(籗)和布袋、手中的魚槍(槍仔),都承載著一家溫飽的期盼。

圖檔
石滬漁權碑
 

石滬漁權碑
吉貝先民曾分別在1766年和1904年兩度把石滬的精神形諸文字,並且勒石存證,這兩塊澎湖僅存的石滬漁權碑記,目前都還嵌砌在吉貝武聖殿一樓的西牆上。

吉貝石滬文化館展示設施。
 

潮間帶漁法
在潮間帶從事的漁業活動,不但是早年澎湖作業人數最多的漁撈活動,也是澎湖最具特色的一項產業文化。主要的漁法有巡滬、拾螺、採貝、抱墩、剖蚵、躐蝦蟹、捉章魚,和竿釣、圍網、曳網等,漁民多半會視季節、 晝夜和潮汐狀況,隨機下海去從事各種漁作。

圖檔
澎湖居民以半漁半農維生的寫照。
 
圖檔
退潮時,潮間帶上有人拾螺、有人採貝、有人抱墩、有人剖蚵、有人撈海菜,也有人巡滬去,各式各樣的漁法,都可以隨機採行。
 
圖檔
石滬的構造。
 
圖檔
下海時間還未到時,供巡滬人休息、避風的「滬厝仔」。
 
圖檔
修建石滬時,太重的石頭必需有人拉有人抬,才能搬到滬堤上。
 
圖檔
股東合力維修石滬。
 
圖檔
先用網封住「岸仔」的缺口,捕魚就省力多了。
 
圖檔
滬堤上的漁民正在觀察魚踪,身旁的紅衣服是準備招呼同伴的「旗號」。
 
圖檔
誘捕石縫中的海鰻,只是石滬額外衍生的漁作。
 
圖檔
「卡」滬仔
 
圖檔
依魚種的習性和體型,分別使用不同的漁具來石滬裡作業,才能事半而功倍。
 
圖檔
叉手網捕魚。
 

石滬的魚汛
石滬漁業是一種週年性的漁撈活動,而以海水比較渾濁的秋末到初春為盛漁期,吉貝石滬的主要漁獲除了全年都有的刺規和軟絲仔之外,青嘴、沙毛、鮸、白魚、紅魽、白鱙仔、雞仔魚、象耳和花枝等都會在農曆9月到隔年的1月之間先後湧現。而虎鯊和丁香這兩種全年性的漁獲,也盛產在9月和10月。農曆2月至 8月這幾個月之中常見的漁獲種類相對的減少,主要有青衫、苦鱙仔、煙仔魚、扁學、燕仔魟及水針等。

圖檔
青嘴龍占
 
圖檔
鰻鯰
 
圖檔
斑鱵
 
圖檔
黃尾金鮻魚
 
圖檔
日本銀身域
 
圖檔
鼬鮫
 
圖檔
灰海荷鰮
 
圖檔
白帶魚
 
圖檔
紅甘鰺
 
圖檔
棘銀帶鰶
 

三線雞魚
 

臭都魚
 

虎斑烏賊
 

印度銀帶鰶
 

藍點鸚哥魚
 

巴鰹
 

扁鶴鰔
 

雪花鴨嘴燕魟
 

六斑刺河魨
 

萊氐擬烏賊
 

祭祀活動
吉貝村除了公廟每天早、晚的奉茶及每年神明壽誕的祭典之外,比較特殊的祭祀活動有武聖殿中的王船「做菜」(送菜)、每年農曆七月廿八日的船祭和十月十日的拜石滬三項。

船祭
 

拜石滬
 

潮汐之謎
海水每天都有兩次漲退潮,每次由開始漲潮到完全漲滿大約要6小時又20分鐘;由開始退潮到完全退平,又要經過6小時又20分鐘,合計約12小時又40分鐘稱為一個「潮汐」。但是海水在漲退之間的流向、速度都還會有些不同,所以常常會把不懂潮汐的人弄得頭昏腦脹。
依漁民的經驗,沿岸和外海的海水漲退時間大約有一小時的差距;大潮日和小潮日的海水漲退變化也有快慢之分;每天漲退潮的時間,大約會延後50分鐘。
以下提供兩個圖表,供大家參考:


澎湖地區海流的變化圖
 

澎湖地區潮汐表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吉貝‧石滬的故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y2L-ul8 ... re=related

對本縣文化資產擁有豐富知識的林文鎮老師,以﹁澎湖石滬文化景觀﹂為主題,論述本縣吉貝村一百零三口石滬群︵現存堪用僅三十八口︶的保存及修護工作,林文鎮老師說:自民國九十七年縣府公告該地為﹁澎湖文化景觀﹂, 九十八年文建會公告為﹁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九十九年石滬塑造維護技術,並被指定為中華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石滬文化景觀是一種包容多元、綜合性在地文化資產,需以在地居民做為景觀維護的主力,配合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以構築在地居民對是項資產維護之認同感,藉由林老師精闢深入的剖析,輔以豐富的剪報資料呈現,帶給與會者諸多省思與收穫。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石滬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8年 11月 11日, 12:51

圖檔

石滬

由來已久的石滬,是利用玄武岩及珊瑚礁在潮間帶築成的捕魚石堤,也是一種海中陷阱。漲潮時魚兒遊進滬裡,潮退時歸路受阻,因而身陷石滬之中。這種既安全又可以觀景的休閒漁業,一直深受民眾喜愛!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澎湖石滬 東方的納茲卡圖形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0月 7日, 06:01

澎湖石滬 東方的納茲卡圖形
︻記者高茂雄報導︼澎湖先民作為陷阱漁法的石滬,如果從空中鳥瞰,呈現多樣化的美麗造型,與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南美洲納茲卡圖形︵Nazca Lines︶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澎湖石滬群堪稱是東方的納茲卡圖形,是澎湖非常寶貴的觀光資源,可惜並未受到縣府與旅遊業者的重視,也沒有充分利用。

 台灣人赴南美洲旅遊的風氣不盛,納茲卡在台灣的知名度連帶不高,直到2006年施明德等人率領的紅衫軍在台北市總統府 前的抗議行動,一度以人群排出納茲卡圖形後,這個南美著名景點才逐漸被人們認識。

 南美國家秘魯︵Peru︶的納茲卡圖形位於首都利馬︵Lima︶南方450公里的平坦荒原上,以線條構成各種動植物形狀及幾何圖形,線條寬約50公分,製作者將線條內的小石塊和泥土挖出︵深約10公分︶,堆放在線條兩旁,由於線條內外的顏色及高度不同,從空中觀看時,這些線條構成各種圖形。

  這些圖形包括約70個動植物圖形,製作年代據學者研究約在公元前200年,另外還有約900個幾何圖形,製作年代約公元後300年。動植物圖形包括有身長180公尺的蜥蝪、90公尺長的猴子、展趐後兩翼長130公尺的老鷹、46公尺長的蜘蛛、70公尺長的鱷魚,還有蜂鳥、花狗、人類等。

 由於從平地無法看到圖形全貌,附近也沒有山丘,人類一直遲至20世紀才在1次測量的飛行任務中偶然發現它們,就連1923年開始興建的泛美︵Pan-america︶公路經過這裡時都沒有發現路旁竟然靜悄悄躺著已沈睡2千年的神秘圖形。

 納茲卡圖形被發現以後,帶給世人無盡的驚嘆與問號:誰製作的?在那麼古老的年代如何精確製作這麼龐大的圖形?為什麼要製作這些圖形?作什麼用途?最大的問題是,當時沒有飛行器,如何觀看這些圖形?種種疑問,成為千古難解的謎,不少專家提出各種解釋,但迄今沒有定論。  

 這些專家學者當中對納茲卡最著迷的當屬德國學者Maria Reiche,她以研究納茲卡圖形為終身職志,索性從1946年起遷居納茲卡研究這些美麗的圖形,至1998年去世為止,每天為訪客解說納茲卡圖形。

 澎湖石滬群跟納茲卡圖形一樣也是數量龐大,根據澎湖科技大學李明儒教授於2006年的調查統計,澎湖全境共有587口石滬,﹁堪稱世界上密度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石滬群﹂。其中以吉貝地區92口最多,2008年經澎湖縣政府依文資法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

 納茲卡圖形位在荒漠中,澎湖石滬則建於海中,這是兩者很大的不同。澎湖石滬並不具有跟納茲卡一樣的神秘氛圍,很明顯是先民用來捕魚的陷阱漁法。

 澎湖石滬類形分為弧形石堤、單滬房石滬和雙滬房石滬3種,從高空俯瞰時造型有如心型項鍊,李明儒則認為很像﹁如意﹂或﹁祥雲﹂。澎湖石滬群與納茲卡圖形最大的相同點是面積廣大,伸腳長達數百公尺,人們只有當乘坐飛行器升空時才能完整欣賞它們的美麗圖案。

 納茲卡圖形每天吸引大批觀光客從世界各地趕來一睹芳顏,秘魯旅遊業者推出鳥瞰納茲卡的收費行程,觀光客可以乘坐小飛機在空中盤旋,把各個美麗圖形盡收眼底,費用雖然不低,但遠從世界各地來的觀光客卻少有人願意錯過,紛紛乖乖掏出錢來。秘魯政府觀光部門也在泛美公路旁興建了1座高塔,不敢或不想坐飛機的人可以登上高塔觀賞,但只能看到鄰近路旁的2個圖形。

 澎湖縣近年漁業沒落,傳統漁業紛紛轉型至休閒產業,石滬也跨足旅遊,但目前業者提供給觀光客的活動侷限於巡滬捕魚,文化局則辦理過石滬修築的活動,但因沒有飛行器服務,石滬最精彩的圖案之美,觀光客無緣升空親眼目睹,只能看看影片或照片姑且帶過。

 七美鄉唯一的雙心石滬 除了造型特殊之外,也因位處懸崖邊,提供了遊客得以輕易從上方觀賞的有利位置,因而享有大名,其他石滬就沒這麼幸運了。研究石滬的文史工作者林文鎮提議在吉貝島的東北角興建高塔,方便遊客登高欣賞吉貝石滬群。

 過去吉貝島上曾有業者經營輕航機和拖曳傘的旅遊服務,但未針對石滬群,後來也因故結束;最近又有業者規劃以氦汽球為飛行器,載運旅客升空觀賞石滬和菜宅,如能克服各種困難,可能明年觀光季推出。在這之前遊客尚無緣欣賞這些優美圖案,不過沒關係,下次當您搭民航客機時,如果恰逢退潮時刻,記得選擇靠窗的座位,你會看到澎湖各地潮間帶到處是美麗的石滬圖形,讓你驚艷不已。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石滬的故鄉--吉貝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11月 22日, 05:42

石滬的故鄉--吉貝 劉介文攝影 http://tw.myblog.yahoo.com/jw!ky2eZpOWF ... e?l=f&id=5
印仔腳石滬群
圖檔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倒掛仔~澎湖海田映像系列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3年 5月 24日, 22:36

倒掛仔~澎湖海田映像系列(H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lPs01ew ... e=youtu.be
圖檔
在澎湖潮間帶海域最醒目、最具有海洋人文地景藝術的景觀,應屬先民使用玄武岩砌築的捕­漁陷阱~石滬。石滬是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漁方式,全世界約不到600口,而澎湖卻佔­了574口以上。它不僅是以海為田養家餬口的生活寶地,更是早期海洋傳統漁業的典型代­表。片中由白沙鄉赤崁村退休教師楊壬酉先生娓娓道出...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石滬島的對話Weir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