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林文鎮先生編著之「石滬島的對話-吉貝石滬文化館簡介」一書,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吉貝石滬文化館導覽服務(免費)
一、開館日期:4月10日至11月30日(每週二、三休館)。
二、服務內容:短片放映及展示導覽(各30分鐘),短片之後有現場導覽。
三、參觀人數:每場限25人。
四、短片欣賞:開館日09:00~15:30,每隔1小時一場。
5月至8月開館日20:00、21:00,各加映一場。
五、特約導覽:週二、三,09:00~11:00【限機關團體,請先預約】
六、服務電話:0933373392(蔡小姐)、0921203181(歐小姐)。
石滬介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nWWzIa9 ... re=related
海中的裝置藝術-吉貝嶼的石滬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7fiBRpw ... ure=relmfu
海中的裝置藝術-吉貝嶼的石滬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19AZ7ai ... r_embedded

吉貝嶼沿岸的石滬。

吉貝嶼地圖。
石滬的故事
石滬漁業是一種在潮間帶上用石塊疊砌堤岸,以便在退潮時阻斷洄游魚群的退路,把魚兒圍困在石堤內來捕撈的陷阱漁法,必須是潮間帶遼闊,風浪強、潮差大,石材取得容易的地方才得以發展。據了解,全世界只有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及太平洋的部分珊瑚礁群島等少數地區有石滬漁業,而澎湖則可以說是石滬最發達的地方。因此石滬可以說是澎湖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項產業文化。
目前澎湖各地的石滬總數,約有580口之多,其中有88口分佈在吉貝嶼四週。吉貝嶼的石滬,無論是數目還是密度都居於全縣之冠,先民就靠著這一畦畦的「海田」,胼手胝足的來養活世世代代的子孫。因此吉貝不但是當之無愧的「石滬的故鄉」,更是設立石滬文化館的最理想基地。

吉貝石滬文化館。
石滬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的作者以吉貝嶼四週豐富的黑石(玄武岩)和白石(珊瑚礁石灰岩)在岸上重塑了石滬的意象,用保護燈罩用的石堆來代表石滬內的「石墩」,還利用海邊的漂流木來象徵隨著潮汐洄游入滬的魚汛,以便引發觀眾對石滬的想像。

巡滬人的裝備。
巡滬人塑像
冬天巡滬時,漁人必須身著厚重的衣物,腳穿防滑的草鞋,頭裹包巾或棉帽,頂著刺骨的寒風,走到海邊去等待潮水。他肩上的漁網、腰際的魚簍(籗)和布袋、手中的魚槍(槍仔),都承載著一家溫飽的期盼。

石滬漁權碑
石滬漁權碑
吉貝先民曾分別在1766年和1904年兩度把石滬的精神形諸文字,並且勒石存證,這兩塊澎湖僅存的石滬漁權碑記,目前都還嵌砌在吉貝武聖殿一樓的西牆上。
吉貝石滬文化館展示設施。
潮間帶漁法
在潮間帶從事的漁業活動,不但是早年澎湖作業人數最多的漁撈活動,也是澎湖最具特色的一項產業文化。主要的漁法有巡滬、拾螺、採貝、抱墩、剖蚵、躐蝦蟹、捉章魚,和竿釣、圍網、曳網等,漁民多半會視季節、 晝夜和潮汐狀況,隨機下海去從事各種漁作。

澎湖居民以半漁半農維生的寫照。

退潮時,潮間帶上有人拾螺、有人採貝、有人抱墩、有人剖蚵、有人撈海菜,也有人巡滬去,各式各樣的漁法,都可以隨機採行。

石滬的構造。

下海時間還未到時,供巡滬人休息、避風的「滬厝仔」。

修建石滬時,太重的石頭必需有人拉有人抬,才能搬到滬堤上。

股東合力維修石滬。

先用網封住「岸仔」的缺口,捕魚就省力多了。

滬堤上的漁民正在觀察魚踪,身旁的紅衣服是準備招呼同伴的「旗號」。

誘捕石縫中的海鰻,只是石滬額外衍生的漁作。

「卡」滬仔

依魚種的習性和體型,分別使用不同的漁具來石滬裡作業,才能事半而功倍。

叉手網捕魚。
石滬的魚汛
石滬漁業是一種週年性的漁撈活動,而以海水比較渾濁的秋末到初春為盛漁期,吉貝石滬的主要漁獲除了全年都有的刺規和軟絲仔之外,青嘴、沙毛、鮸、白魚、紅魽、白鱙仔、雞仔魚、象耳和花枝等都會在農曆9月到隔年的1月之間先後湧現。而虎鯊和丁香這兩種全年性的漁獲,也盛產在9月和10月。農曆2月至 8月這幾個月之中常見的漁獲種類相對的減少,主要有青衫、苦鱙仔、煙仔魚、扁學、燕仔魟及水針等。

青嘴龍占

鰻鯰

斑鱵

黃尾金鮻魚

日本銀身域

鼬鮫

灰海荷鰮

白帶魚

紅甘鰺

棘銀帶鰶
三線雞魚
臭都魚
虎斑烏賊
印度銀帶鰶
藍點鸚哥魚
巴鰹
扁鶴鰔
雪花鴨嘴燕魟
六斑刺河魨
萊氐擬烏賊
祭祀活動
吉貝村除了公廟每天早、晚的奉茶及每年神明壽誕的祭典之外,比較特殊的祭祀活動有武聖殿中的王船「做菜」(送菜)、每年農曆七月廿八日的船祭和十月十日的拜石滬三項。
船祭
拜石滬
潮汐之謎
海水每天都有兩次漲退潮,每次由開始漲潮到完全漲滿大約要6小時又20分鐘;由開始退潮到完全退平,又要經過6小時又20分鐘,合計約12小時又40分鐘稱為一個「潮汐」。但是海水在漲退之間的流向、速度都還會有些不同,所以常常會把不懂潮汐的人弄得頭昏腦脹。
依漁民的經驗,沿岸和外海的海水漲退時間大約有一小時的差距;大潮日和小潮日的海水漲退變化也有快慢之分;每天漲退潮的時間,大約會延後50分鐘。
以下提供兩個圖表,供大家參考:
澎湖地區海流的變化圖
澎湖地區潮汐表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吉貝‧石滬的故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y2L-ul8 ... re=related
對本縣文化資產擁有豐富知識的林文鎮老師,以﹁澎湖石滬文化景觀﹂為主題,論述本縣吉貝村一百零三口石滬群︵現存堪用僅三十八口︶的保存及修護工作,林文鎮老師說:自民國九十七年縣府公告該地為﹁澎湖文化景觀﹂, 九十八年文建會公告為﹁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九十九年石滬塑造維護技術,並被指定為中華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石滬文化景觀是一種包容多元、綜合性在地文化資產,需以在地居民做為景觀維護的主力,配合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以構築在地居民對是項資產維護之認同感,藉由林老師精闢深入的剖析,輔以豐富的剪報資料呈現,帶給與會者諸多省思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