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石滬文化最早源起於兩百五十年前。石滬是透過玄武岩、灘岩等石塊堆砌於潮間帶,海裡迴游性的魚類將在退潮時困在石滬裡,這種陷阱性漁法的建築,我們稱為「石滬」。
澎湖群島在地質地形上是由玄武岩熔岩流組成的群島,除了花嶼為安山岩所組成之外,其他島嶼的地質組成皆為玄武岩。澎湖群島陸地總面積雖僅127平方公里,可是,海水乾潮時露出的陸地,最大面積可括大到164平方公里。廣達37平方公里的潮間帶及長達320公里海岸線,為石滬建造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圖片說明:石滬)

在全澎湖589口的石滬之中,吉貝佔103口接近五分之一強。吉貝人可說將潮間帶的石滬漁業發展到極致,甚至於澎湖最有名氣的七美雙心石滬,最初也是委請吉貝修建石滬的師傅渡海南下興建的。其次,目前雖有許多石滬已經倒塌,但是尚有許多石滬依然保存著相當明確的產權與捕魚的功能。
吉貝四周的海域自古以來即是澎湖著名的「北淺魚場」,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更促進了石滬漁業在吉貝的發展。「石滬」,簡而言之,就是一種捕魚的陷阱,利用海水的漲退潮差使魚群在退潮之際,陷於石滬之中。其原理是在潮間帶以石塊推成圓弧狀的陷阱,使隨著漲潮而來的魚群在退潮時,自然而然的陷入石滬中,漁民藉此以捕捉魚類。
石滬的分佈
石滬分布於玻里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群島到日本、菲律賓等地區。台灣北部雖然也有石滬,不過不如澎湖那麼具有特色。澎湖居民以石滬捕魚,由來已久。石滬漁業可以說是日治時期吉貝漁業的中樞。然而吉貝地區的石滬漁業和澎湖其他地區一樣 ,在逐漸衰退之中。1937年的漁獲量也只有19世紀中期的二、三成而已。日治末期吉貝的石滬興起了一股改建之風,除了石滬破損、漁獲越來越差之外,一方面有鑒於有滬房的石滬集魚於效果比弧形石堤更佳,另一方面也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物資逐漸短缺,尤其戰爭後期美軍四處轟炸,漁船不敢出海,而擁有石滬就是生活的一種保障,吉貝許多有名的石滬,大多是在此一背景下完成改建工程的(如外滬、船仔頭滬、蹋滬)。(圖片說明:七美雙心石滬)

建造石滬的材料
石滬是以玄武岩、硓石等材料建造的。玄武岩又名「黑石」,材質沉重;硓(珊瑚礁)當地人稱為「白石」,質量較輕。玄武岩質地堅硬而沉重,以人工搬運很不容易。而硓(珊瑚礁)的開採比玄武岩要容易些,在吉貝的潮間帶十分普遍,容易開採。白石比玄武岩輕,搬運容易,所以用白石做為建石滬的材料可以節省很多人力。吉貝人融合這兩種石材,作為石滬的建築材料。通常,以大的玄武岩塊用來堆砌石滬的基底及表層,以阻擋海水的侵蝕。而石滬的內部用白石或較小的玄武岩填充,白石(珊瑚礁)的化學成份為碳酸鈣,時間一久能與玄武岩產生膠結作用,有如水泥之功用,使石滬更為堅固耐久。
代表人制度
建造石滬是一件既辛苦又耗費財力的工作。因此,石滬的填造有其相關的規定,並有「代表人制度」。所謂「代表人」,就是一口石滬的發起人。假設一口石滬當初有十人參與入股,建造石滬的這十個人就是石滬的滬主(股東)。代表人即產生於這十個人之中。想當上代表人,必須要有相當的領袖氣質,才能糾集滬主共同建造石滬或者解決填滬過程中所發生的紛爭。代表人還須有相當的財力,提供建造石滬時所需的器材或設備,如斧頭、船筏等。代表者對填滬無故不到者,輕者罰金,重則取消其資格。其次,每逢初二,十六時,代表人也需負責祭拜「石滬公」的祭祀費用,祈求填滬過程平安順利。例如:船仔頭興建時,每逢初二、十六,代表人在岸邊以米10斤( 鳳梨罐頭的容積 ),蕃薯簽10斤,大南瓜1個祭拜「石滬公」。祭拜儀式結束之後,供品則讓各滬主飽餐一頓。當然,出錢又出力的代表人,在石滬建造完成後可多分得一份的股份,也就是增加一次巡滬的權利作為回報。例如,入股的滬主有10人,股份通常會劃分為11份,多出來的那一份就歸代表人所有。(圖片說明:)

石滬的工法
如前所述建造石滬是一件既辛苦又耗費財力的工作,建滬工程所花費的時間也很長,為防止糾紛產生,填造石滬前所有的滬主通常會先開會決定興建過程注意事項,並將這些決議的內容記錄在石滬的契約書-「滬簿」內,以此為依據來明定股東的權利義務,使石滬的建造工程能順利完成。滬簿是一本小冊子記載了石滬起造的時間,滬主姓名與權利義務、各滬主填造的區段、施工相關規定、石滬所在方位等。
其次,建造石滬時,所需的重要器具有舢舨、斧頭。舢舨為運送石材到填造石滬地點的工具,斧頭等為在海岸邊採石之用。所須要的資金,以船仔頭為例,代表者必須負擔舢舨費用的三分之一,其餘的由各滬主平均分灘。
石滬建造時,各滬主需先勘察基地之地勢及海水的流向,以確定石滬建造的方位,確定水流的方向以後,再以插竹子的方法標示出滬房岸基之形狀,而後由全體股份合夥人共同建造滬房。石滬合夥人集體完成滬房的工程之後,兩側的伸腳、滬岸才讓各合夥人分段負責建造。至於哪一位滬主負責哪一段滬腳的建造,則由抽籤決定。通常越靠近滬房的部分,水較深,填造不易,因此填造距離較短。反之,越靠近陸地的部分,水較淺,填造的距離會較長。為了早日完成石滬的填造工作及避免填造石滬過程中發生的危險,老人與小孩是不能參與填滬工作的,就算出席工作也是無效的。滬主若有事不能出席填滬工作,履行他應盡的義務,必須罰錢,代表人可以雇工代替。
填造石滬的工程,並非一年四季均可進行。夏季時,氣溫較高、白天較長、風勢較弱,是填滬最好的季節。冬天則因東北季風太強,再加上水溫太低,填滬的工作便要停止。例如:船仔頭滬1937年重建時,從四月份到12月份止,一共只出工59天,而且大多數集中在夏季四、五、六月,從十月份至12月份只出工一天,其餘全數休工。夏季填造石滬時,也並非一天24小時都可以進行填滬的工作,同樣有其時間上的限制,主要是受制於潮汐。在時間的安排上,漲潮時先將海邊採集到的玄武岩以舢舨載運至石滬的基地堆放,等到潮水退到可以進行填滬之際,再以人工搬運的方式工作。由於玄武岩十分沉重,有的石塊甚至於上百斤,因此填滬時,滬主會選擇尚有海水的時候,借助海水的浮力,減輕玄武岩的重量,除了加快填滬工作之外,也可避免危險的發生。因此,一日當中真正可以填滬的時間,大約4、5個小時。如果石滬的所在地水較深,必須潛水進行,則整個石滬建造的時程,必然會拉長。一個石滬少則五、六年,多則需要十幾年才能完工。例如,目前吉貝最大的石滬-「蹋仔」便花了十六年才完成,其中財力、物力的消耗及建造過程的酸楚,由此而知。(圖片說明:石滬)


石滬空照圖
民視旅遊大贏家-吉貝石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Q73fwk ... re=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