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石滬

石滬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10月 9日, 03:18

石滬概述

澎湖的石滬文化最早源起於兩百五十年前。石滬是透過玄武岩、灘岩等石塊堆砌於潮間帶,海裡迴游性的魚類將在退潮時困在石滬裡,這種陷阱性漁法的建築,我們稱為「石滬」。

澎湖群島在地質地形上是由玄武岩熔岩流組成的群島,除了花嶼為安山岩所組成之外,其他島嶼的地質組成皆為玄武岩。澎湖群島陸地總面積雖僅127平方公里,可是,海水乾潮時露出的陸地,最大面積可括大到164平方公里。廣達37平方公里的潮間帶及長達320公里海岸線,為石滬建造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圖片說明:石滬)

圖檔

在全澎湖589口的石滬之中,吉貝佔103口接近五分之一強。吉貝人可說將潮間帶的石滬漁業發展到極致,甚至於澎湖最有名氣的七美雙心石滬,最初也是委請吉貝修建石滬的師傅渡海南下興建的。其次,目前雖有許多石滬已經倒塌,但是尚有許多石滬依然保存著相當明確的產權與捕魚的功能。

吉貝四周的海域自古以來即是澎湖著名的「北淺魚場」,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更促進了石滬漁業在吉貝的發展。「石滬」,簡而言之,就是一種捕魚的陷阱,利用海水的漲退潮差使魚群在退潮之際,陷於石滬之中。其原理是在潮間帶以石塊推成圓弧狀的陷阱,使隨著漲潮而來的魚群在退潮時,自然而然的陷入石滬中,漁民藉此以捕捉魚類。

石滬的分佈

石滬分布於玻里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群島到日本、菲律賓等地區。台灣北部雖然也有石滬,不過不如澎湖那麼具有特色。澎湖居民以石滬捕魚,由來已久。石滬漁業可以說是日治時期吉貝漁業的中樞。然而吉貝地區的石滬漁業和澎湖其他地區一樣 ,在逐漸衰退之中。1937年的漁獲量也只有19世紀中期的二、三成而已。日治末期吉貝的石滬興起了一股改建之風,除了石滬破損、漁獲越來越差之外,一方面有鑒於有滬房的石滬集魚於效果比弧形石堤更佳,另一方面也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物資逐漸短缺,尤其戰爭後期美軍四處轟炸,漁船不敢出海,而擁有石滬就是生活的一種保障,吉貝許多有名的石滬,大多是在此一背景下完成改建工程的(如外滬、船仔頭滬、蹋滬)。(圖片說明:七美雙心石滬)

圖檔



建造石滬的材料

石滬是以玄武岩、硓石等材料建造的。玄武岩又名「黑石」,材質沉重;硓(珊瑚礁)當地人稱為「白石」,質量較輕。玄武岩質地堅硬而沉重,以人工搬運很不容易。而硓(珊瑚礁)的開採比玄武岩要容易些,在吉貝的潮間帶十分普遍,容易開採。白石比玄武岩輕,搬運容易,所以用白石做為建石滬的材料可以節省很多人力。吉貝人融合這兩種石材,作為石滬的建築材料。通常,以大的玄武岩塊用來堆砌石滬的基底及表層,以阻擋海水的侵蝕。而石滬的內部用白石或較小的玄武岩填充,白石(珊瑚礁)的化學成份為碳酸鈣,時間一久能與玄武岩產生膠結作用,有如水泥之功用,使石滬更為堅固耐久。

代表人制度

建造石滬是一件既辛苦又耗費財力的工作。因此,石滬的填造有其相關的規定,並有「代表人制度」。所謂「代表人」,就是一口石滬的發起人。假設一口石滬當初有十人參與入股,建造石滬的這十個人就是石滬的滬主(股東)。代表人即產生於這十個人之中。想當上代表人,必須要有相當的領袖氣質,才能糾集滬主共同建造石滬或者解決填滬過程中所發生的紛爭。代表人還須有相當的財力,提供建造石滬時所需的器材或設備,如斧頭、船筏等。代表者對填滬無故不到者,輕者罰金,重則取消其資格。其次,每逢初二,十六時,代表人也需負責祭拜「石滬公」的祭祀費用,祈求填滬過程平安順利。例如:船仔頭興建時,每逢初二、十六,代表人在岸邊以米10斤( 鳳梨罐頭的容積 ),蕃薯簽10斤,大南瓜1個祭拜「石滬公」。祭拜儀式結束之後,供品則讓各滬主飽餐一頓。當然,出錢又出力的代表人,在石滬建造完成後可多分得一份的股份,也就是增加一次巡滬的權利作為回報。例如,入股的滬主有10人,股份通常會劃分為11份,多出來的那一份就歸代表人所有。(圖片說明:)

圖檔


石滬的工法

如前所述建造石滬是一件既辛苦又耗費財力的工作,建滬工程所花費的時間也很長,為防止糾紛產生,填造石滬前所有的滬主通常會先開會決定興建過程注意事項,並將這些決議的內容記錄在石滬的契約書-「滬簿」內,以此為依據來明定股東的權利義務,使石滬的建造工程能順利完成。滬簿是一本小冊子記載了石滬起造的時間,滬主姓名與權利義務、各滬主填造的區段、施工相關規定、石滬所在方位等。

其次,建造石滬時,所需的重要器具有舢舨、斧頭。舢舨為運送石材到填造石滬地點的工具,斧頭等為在海岸邊採石之用。所須要的資金,以船仔頭為例,代表者必須負擔舢舨費用的三分之一,其餘的由各滬主平均分灘。

石滬建造時,各滬主需先勘察基地之地勢及海水的流向,以確定石滬建造的方位,確定水流的方向以後,再以插竹子的方法標示出滬房岸基之形狀,而後由全體股份合夥人共同建造滬房。石滬合夥人集體完成滬房的工程之後,兩側的伸腳、滬岸才讓各合夥人分段負責建造。至於哪一位滬主負責哪一段滬腳的建造,則由抽籤決定。通常越靠近滬房的部分,水較深,填造不易,因此填造距離較短。反之,越靠近陸地的部分,水較淺,填造的距離會較長。為了早日完成石滬的填造工作及避免填造石滬過程中發生的危險,老人與小孩是不能參與填滬工作的,就算出席工作也是無效的。滬主若有事不能出席填滬工作,履行他應盡的義務,必須罰錢,代表人可以雇工代替。

填造石滬的工程,並非一年四季均可進行。夏季時,氣溫較高、白天較長、風勢較弱,是填滬最好的季節。冬天則因東北季風太強,再加上水溫太低,填滬的工作便要停止。例如:船仔頭滬1937年重建時,從四月份到12月份止,一共只出工59天,而且大多數集中在夏季四、五、六月,從十月份至12月份只出工一天,其餘全數休工。夏季填造石滬時,也並非一天24小時都可以進行填滬的工作,同樣有其時間上的限制,主要是受制於潮汐。在時間的安排上,漲潮時先將海邊採集到的玄武岩以舢舨載運至石滬的基地堆放,等到潮水退到可以進行填滬之際,再以人工搬運的方式工作。由於玄武岩十分沉重,有的石塊甚至於上百斤,因此填滬時,滬主會選擇尚有海水的時候,借助海水的浮力,減輕玄武岩的重量,除了加快填滬工作之外,也可避免危險的發生。因此,一日當中真正可以填滬的時間,大約4、5個小時。如果石滬的所在地水較深,必須潛水進行,則整個石滬建造的時程,必然會拉長。一個石滬少則五、六年,多則需要十幾年才能完工。例如,目前吉貝最大的石滬-「蹋仔」便花了十六年才完成,其中財力、物力的消耗及建造過程的酸楚,由此而知。(圖片說明:石滬)

圖檔

圖檔
石滬空照圖

民視旅遊大贏家-吉貝石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Q73fwk ... re=related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滬稅、賦稅~滄海桑田話稅情 開幕式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5月 22日, 03:02

滬稅、賦稅~滄海桑田話稅情 開幕式
︻記者黃政義報導︼南區國稅局澎湖縣分局為了要使社會大眾瞭解本縣特殊的地理景觀及產業文化││石滬的漁業文化與稅捐演變,特別在該分局的二樓的藝文走廊委由林文鎮、韋慶揚老師規劃展示區,並於昨天上午十時三十分隆重舉辦﹁滬稅‧賦稅│滄海桑田話稅情﹂檔案展,並由分局長盧貞秀主持開幕典禮,正式揭開為期近兩個月的展出序幕。

南區國稅局副局長蘇麗娥昨天還專程搭機抵澎參加開幕儀式,她對澎湖縣分局目前正在最忙祿的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的期間,以有限的人力,仍能規劃此一與地產業結合的藝文展覽,值得肯定與嘉勉;昨天到場觀禮貴賓,計有:林立委夫人張端美女士、澎湖地方法院劉嵩壽院長、地檢署朱坤茂檢察長、澎湖監獄吳承鴻典獄長、澎湖調查站舒志華主任、澎湖縣政府農漁局陳國樑副局長、湖西鄉陳振中鄉長、中國國民黨謝敬恩主委及金融機構等單位首長一起共襄盛舉,並邀請在地文史工作者林文鎮及韋慶陽老師來作石滬及大目漁船等相關漁業產業文化的介紹及導覽。

澎湖縣國稅分局表示:此次產業文化的展出,並與澎湖縣數位機會中心合辦問卷調查,凡是在現場填寫了檔案應用服務意見調查表,即贈送精美的紀念品︵送完為止︶,另外,凡具有公務人員身份者參觀此次展覽,亦將核發終身學習時數兩個小時。

國稅局澎湖縣分局誠摯的邀請全縣鄉親朋友們一起來觀賞。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七美雙心石滬 修復示範活動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8月 30日, 21:07

七美雙心石滬 修復示範活動
圖檔
 (記者顏博瑋報導)本縣的石滬超過五百九十口,數量龐大,並已列入文建會「世界遺產潛力點」之林。石滬為一種築滬捕魚的陷阱漁法,也是特殊的地景,不僅造型獨特,更是早年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因本縣石滬數量龐大,且石滬漁業存在本縣由來已久,縣府遂於民國九十五年起陸續將較具代表性之「七美雙心石滬」、「吉貝石滬群」登錄為本縣文化景觀,以作為本縣日後推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基石。
 為拓展民眾對世界遺產的知識,文化局與七美鄉公所,於昨日上午8|10時於雙心石滬現場,展開「認識世界遺產系列─七美雙心石滬修復示範活動」。活動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總管理產籌備處指導,並由文化局特別邀請本縣海洋生態學者洪國雄老師、與地方傳統石滬修復匠師謝銘受等十名師傅,分別進行導覽解說與現場施展老工法修築滬體。
 參加的學員包括文化局「走南海,讀雙心」活動的學員以及七美在地的居民,共計50人左右。透過實際的石滬修復觀摩與精闢的導覽解說過程,除了讓當地居民有參與學習的機會,也讓民眾更加瞭解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的石滬景觀之價值,凝聚未來石滬永續經營發展及活化再生之共識。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白沙石滬漁業一枝獨秀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4月 26日, 14:55

白沙石滬漁業一枝獨秀
圖檔
尤以吉貝嶼海域為最 88口位居全國之冠
 (記者宋國正專題報導)澎湖海域四周礁棚密布、淺坪發達、潮差大、海洋資源豐饒、產業自古即盛的白沙鄉各處海域,相較於「重農輕漁」的湖西鄉,白沙海洋產業可說是海味十足,尤以石滬漁業一枝獨秀。
 白沙鄉共有15 個村落,除了城前、鎮海(持有岐頭後滬股權2/9)兩村之外,可說是村村有滬。有石滬的13個村中,吉貝、鳥嶼、大倉、員貝屬於離,四村石滬總數共131口,若加上赤崁村位於險礁嶼的3口,後寮村位於土地公嶼的四口,離島石滬數共達138口 ,占全鄉石滬總數55%,陸塊上的九個村僅有113口,占45%,此的確為白沙鄉石滬分布上的一大特色。
 白沙石滬超過251口,佔全縣百分之45,堪稱「石滬之鄉」
 白沙鄉石滬總數超過251口,占全縣的45%,稱它為「石滬之鄉」可一點也不為過。鄉內各村中又以吉貝村的88口獨占鰲頭,位居全鄉全縣甚至全國之冠,稱之為「石滬之村」可也是實至名歸。
 以石滬的類型而言,白沙鄉共有弧形石堤72口,其中以通樑的發西,吉貝的汕仔尾、乾坪、西坪口、鯊潭仔為300公尺以上的大滬,其他皆屬於規模不大的小滬,漁獲量也較差。單滬房石滬為數最多,共達160口,其中超過600公尺以上者達24口(全縣共30口),囊括率近八成,分屬於赤崁、瓦硐、大倉、講美、港子、鳥嶼、吉貝等七個村,雙滬房石滬共10口,超過500公尺以上者達7口(全縣共13口)也過了半數。其中員貝村屬於白沙鄉離島中最近也是最小的一個村,全村共建有四口滬,其中三口都因築堤、建港,年久失修而消失 ,在炸魚、毒魚、電魚一片過漁聲中,員貝村曾經是名噪一時的「拒毒島」,可悲的是,在此全縣性漁源枯竭的形勢中,員貝村仍難逃此劫僅殘存一口大滬。
 以各村的石滬產業而論,吉貝村的石滬數目雖然最多,但其造滬的規模並不是最大,弧形石堤超過300公尺者僅有汕子尾、乾坪、西平口、鯊潭仔四口,單滬房石滬超過600公尺者僅有蹋滬、粗石二口,雙滬房石滬超過500公尺者僅有靠仔一口。赤崁村則以新滬全長1161公尺拿下全縣第二,潭仔、東萬金、半流仔也都在600公尺以上。大倉雖僅有八口,但其中五口皆屬700公尺以上的佼佼者,講美8口,其中4口也都在700公尺以上,不容忽視,港子五口,其中四口也有700公尺以上的實力。最特別的是瓦硐村,八口石滬中,有5個係雙滬房,在全縣26口雙聯滬中,白沙鄉佔了10個,瓦硐就擁有其中5個,4個還是超過600公尺的大型滬,實為瓦硐石滬產業的特色。
 但在石滬一片長黑聲中,仍走上拋盔卸甲「滬敗如山倒的命運」
 儘管白沙鄉的石滬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也確曾有過璀璨如錦的歷史風華,在全縣近數十年來,石滬的一片長黑聲中,仍免不了走上拋盔卸甲,「滬」敗如山倒的命運。白沙鄉的251口滬中,倒塌消失,乏人問津的竟達137口之多,枕用的114口真正有人「疼」的已經少之又少,早年流血流汗築滬的先祖們如果能預知今日石滬的「下場」,不知道做何感想?後代子孫很難去面對。(資料取自澎湖的石滬一書)
 石滬內  丁覆蓋魚類棲息地,釣友入滬幫魚兒清理家園
 白沙海域遭砂砱覆蓋嚴重,波及鄰近石滬漁業,昨日利用空閒時間,趁著退潮時分進入滬內清除魚兒棲息地的鄭姓釣友感嘆的說,早年石滬內到處都是魚,一釣最少也有十幾公斤,近十多年來因冬季  丁的覆蓋波及石滬,漁業資源已枯竭殆盡。
 為了恢復魚類棲息地,鄭姓釣友近期每天利用海水退潮,隻身進入滬內清除覆蓋的  丁,並堆砌讓魚類棲息,同時希望有關單位能想想辦法。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七美雙心石滬修復示範活動延期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6月 8日, 14:25

七美雙心石滬修復示範活動延期
︻記者莊惠惠報導︼文化局原訂於6月12、13日辦理﹁七美雙心石滬 修復示範活動﹂,因報名參加人數不如預期,活動將暫緩執行。

文化局表示,本縣石滬數量龐大,民國95年起陸續將較具代表性之﹁七美雙心石滬 ﹂、﹁吉貝石滬群﹂登錄為本縣文化景觀,以作為本縣日後推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基石。而為推動在地居民運用傳統修復技術,恢復雙心石滬 原有形貌,提升雙心石滬 之在地價值與保存概念,同時促進觀光效益,故由文化局特別聘請列名文化部﹁石滬技術保存者﹂的匠師,辦理修復示範活動,期能藉由老師傅的工法傳習,培育新一代修滬的種子,以解決石滬修復的人才斷層問題,並逐步落實在地人自行修復石滬的終極目標,惟因此次活動參加學員人數不足,﹁七美雙心石滬 修復示範活動﹂將暫緩執行,另行擇期辦理。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石滬的故鄉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3年 6月 4日, 09:24

石滬的故鄉~澎湖吉貝嶼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553259 ... 379876082/
圖檔
序言 :
吉貝是澎湖最北邊的有人島,5鄉1市中第5大離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兩大漁場之一的「北淺漁場」就位於北方,淺礁海坪亦是澎湖群島中最龐大的,島面積3.1平方公里,淺礁則廣達4平方公里,造就豐富的近海漁業,也影響了石滬的發展。吉貝地理位置險要,為了北邊海防,從明朝時就有兵力駐守於此。早期交通多往馬公後因冬天海象險峻才改往赤崁,民國75年因為魚事權的爭議,吉貝與赤崁發生衝突,造成封村,76年後吉貝交通多往後寮,後來因為觀光的發展,兩村交通才漸漸恢復。

玄武岩建造的石滬 :
一個島的發展基本上要有水,吉貝很幸運的有地下水。在整個南島語族中都可以看到石滬的蹤跡,澎湖群島紀錄有700多個石滬,調查則有500多個,吉貝紀錄有100多個,調查有93個。近年文建會也開始提出石滬的修復計畫,采風協會的林文鎮老師主持石滬文物館的計畫,已進行第4年。早期吉貝人在淺平海域捕魚,會利用沙灘上的蔓生植物「候藤」編織的簡易網具圍魚,後來漸漸開始發展成石滬。一開始石滬很簡單,多利用地形地貌潮汐,修建岸型石滬,其建材多為岸邊石頭,後期才到較遠的島去採石,如過嶼、姑婆嶼等。姑婆嶼為紫菜的產區,紫菜必須生長在玄武岩上,這正是石滬的材料。現在吉貝已鮮少看到紫菜生產,這是因為島上玄武岩多用來建造石滬了,目前整個吉貝只剩目斗嶼有紫菜。
談到石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是七美雙心石滬,其設計者事實上是吉貝人林博。多數石滬的設計者今已不可考,雙心石滬因為建造年代較晚,不到100年,才有紀錄留存,許多吉貝石滬都已超過100年。各南島語族都有石滬的蹤跡,究竟歸屬於何種文化,目前在學界還有所爭論,台灣本島在苗栗後龍也有一個,據了解是因為有吉貝的女兒嫁到那裡,才建造了石滬。吉貝目前正在修復林博的古厝,這人很特殊,對石滬改良有很大的貢獻,滬牙、滬房等都在他手中完成。他周遊各島修補石滬,後來到了七美,當地人為了要給女兒當嫁妝,於是請了林博建造石滬,當時建造者多為吉貝人,七美並沒有這樣的技術。雙心石滬需要年年修復,只是吉貝師父越來越難找,找到了也不見得有意願遠赴七美,因而有了水泥化的現象,石滬很奇怪,越是用水泥填補,破損的越厲害。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過嶼石滬群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4年 2月 25日, 00:11

過嶼石滬群
圖檔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石滬島的對話Weir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