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數位典藏-澎湖的石滬形式與文化 Digital Archives

數位典藏-澎湖的石滬形式與文化 Digital Archives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1年 9月 12日, 19:33

數位典藏-澎湖的石滬形式與文化 Digital Archives - The Forms and Cufture of Stone Tidal Weir in Penghu
http://stonefishweir.phhcc.gov.tw
http://www.daweir.npu.edu.tw
孤獨的大嶼,古老的石滬。
潮來了,雙心沈潛,石海交融;
潮往了,雙心躍昇,滬海分庭。
螺勾彎春呼秋喚,滬牆日夜導引,滬螺分秒吐納,還有那唯一的漂窩(指魚井)始終帶著盈滿的笑。
玄武黝黑冷峻,海水碧緣柔涼,終日耳鬢廝磨,彌篤彌深
北風怒號,濁浪嚣吼,雙心的澎湃,沒有片刻歇息;
徐風如綿,平浪如鏡,雙心的內斂,沒有一絲勉強。
石滬的雙心啊!雙心的石滬啊!
可有過海枯石爛?可有過海誓山盟?
問問那擱滬的魚群?問問那巡滬的漁郎?
一份造滬的堅忍,一份永恆的執著,反芻的思緒-
不論在仲夏的午后,不論在孟冬的早晨,
渾然不知如何去忘記那────孤獨的大嶼,古老的石滬。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石滬概況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1年 9月 12日, 19:40

石滬概況

馬公市
  「石滬」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外國,台灣也有,但以澎湖的密度為最高。澎湖群島的近百個島礁拋灑在台灣峽東南方長約60公里,寬約40公里的海域中,退潮總面積共164平方公里,較漲潮總積127平方公里盈長37平方公里。長達320公里的海岸線曲折蜿蜒,潮間淺棚寬廣,傾斜度小,潮差又大,玄武岩與[石老][石古]石等石材又極易取得。尤以本地植物資源短缺,就地取材造船結網幾近不可能。相對地,妥為利用天賦優渥的地理條件,發揮長年累積下來的海洋生計驗與海洋產業智慧,鳩集人力,在海田上造滬捕魚,風險小,經年都有漁獲,蛋白質來源不虞匱乏,不失為一個較穩當的方法。

   澎涓的第一口石滬究竟建於何時何地,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有關石滬的記載,最早出現於1720年台灣縣志中:澎湖徵雜稅大滬二口、小滬二十口,爾後亦未朏過學術性的研究報告。本次石滬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石滬總收應在574口以上。石滬大小不一,通常在三百公尺以上者稱“大滬”,三百公尺以下者稱“小滬”。石滬的類型雖有不同,除弧形石堤外,基本上都有一個集魚的「滬房」及導魚的「伸腳」,滬房的水位較深,兩側的伸腳則根據魚的游動慣性而設計成「捲尾」的造型,魚兒進的來,卻出不去。通常一口石滬的建造需耗時多年,在那個生活艱苦的年代,沒有吊車,沒有機動載具,填滬全靠人的雙手,石材的搬運或靠車或靠搖的舢筏載運,作業的辛苦,現代人很難以想像。

   討海人算準退潮的時間,就會帶著傢俬落海巡滬,石滬因滬友以「公共造產」的合營方式持股並歷代相承,其所有權由當地滬捕魚權、漁獲的分配等事宜,各村都有一套適時適地的規約。私闖他人石滬是會遭公罰的。

   石滬的漁獲種類及數量,深受底質、風向、季節、潮汐的影響。一般而言,冬季比夏季好,大潮比小潮佳。冬季漁獲以臭肚、梳齒鮸魚、竹午、柔魚、烏賊較多;夏季則以丁香、鱙仔、臭肉較為常見。石滬的漁獲是全年性的,在冬天近海漁休海的日子裡,適時地提供了蛋白質的來源,發揮了貼補家手的功能。石滬對漁村生活的穩定與貢獻,確切地不容置疑。

   澎湖石滬的數目,以白沙鄉為最;石滬的密度,以北海居首。近年來,由於過漁亂象惡性循環,漁源枯枯竭漁獲不振,許多石滬均已成半廢狀態,甚至任其傾圮,夷為海中的亂石,再加上捨螺人,摃生蚶的翻翻倒倒,修堤築港航道的「幫助」,一口口民們海洋智慧的結晶,一口口澎湖人海洋文化的遺產,看來已難逃其吉少凶多,日暮途窮的命運。目前因應之逆,似乎應從觀光教育入手,將這股濃濃的鄉土特色,轉化為休閒漁業的主流,注入海洋生態教室的新血液,並賦滬主漁業經營權,期望夕陽下的石滬漁業,能再創璀璨的第二春。

湖西鄉
湖西鄉位於澎湖本島的東半部,由於地勢較低,沖積層比較厚,又有山上流瀉下來的雨水沃灌,是全縣農藝最發達的地區。沿著隘門村的海岸線循逆時針方向一路東行,經林投、烏泥、龍門裡正角很後折到菓葉,幾乎都為沙岸。過南寮、北寮、湖西彎後直逼虎頭山沿線有零散礁棚,南下成功灣的砂泥底潮間帶後,經東石、鼎灣、到沙港始出現北海最大的珊瑚淺坪。中西、潭邊、許家則屬澎湖內灣的另一個系統,沿岸亦多珊瑚礁分佈。湖東、太武、城北、鼎灣則屬內陸村,建石滬有其先天上的困難。

  沙港村北岸在退潮後可直達員貝,淺坪寬廣,全縣最長的海岸步道(4600公尺)即在此地。沙港先民在溺谷的邊緣(棚頂)上修築了23個石滬,南北縱走,滬房開口各朝東西,至今仍有多數保持完整堪用的狀態。龍門、南寮、菓葉三村則選擇稀疏的礁棚建了27個弧形石堤,均屬300公尺以下,數量雖多,規模卻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紅羅村的大滬、東滬、西滬,湖西、白坑的大滬、查某滬,中西村的坪仔滬皆屬700公尺以上的大石滬,尤以紅羅村的大滬總長1375公尺、中西村的坪仔滬總長1150公尺,分屬全縣石滬中的第一名和第三名。而沙港村的ㄋㄟˊ後、嶼仔西、長岸東三口石滬皆為500公尺以上的雙聯滬,在全縣26個雙滬房滬中分別位居第五、八、十一名。

  根據此次石滬普查的結果,湖西鄉的83個石滬中,完整堪用的石滬尚有39口,倒塌或消失的44口,損毁的口數已過半。尚完整的石滬除了沙港,湖西雨村尚有修滬、巡滬之外,其餘的滬也僅是苟延殘喘,靜待〝老〞之將至,隨著暮日,漸漸走入夕陽。

白沙鄉
東起中屯橋,西迄跨海大橋頭,這一段東西向的陸塊硬生生地將白沙鄉海域分割成北面海、南(內)面海兩區,海域四周礁棚密佈、淺坪發達、潮差大,海洋資源豐饒,海洋產業自古即盛,相較於「重農輕漁」的湖西,白沙可說是海味十足,石滬漁業一支獨秀。

  白沙鄉共有15個村,除了城前、鎮海(持有歧頭後滬股權2/9)兩村之外,可說是村村有滬。有石滬的13個村中,吉貝、鳥嶼、大倉、員貝屬於離島,四村石浘總數共131口,若加上赤崁村位於險礁嶼的3口,後寮村位於土地公嶼的四口,離島石滬數共達138口,占全鄉石滬總數的55%,陸塊上的九個村僅有113口,佔45%,上的確為白沙鄉石滬分佈上的一大特色。

  白沙鄉石浘總數超過251口,占全縣的45%,稱它為「石滬之鄉」可一點也不為過。鄉內各村中又以吉貝村的88口獨佔鰲頭,位居全鄉全縣甚至全國之冠,稱它為「石滬之村」也可是實至名歸。

  以石滬的類型而言,白沙鄉共有弧形石堤72口,其中以通梁的發西,吉貝的汕仔尾、乾坪、西坪口、鯊潭仔為300公尺以上的大滬,其他皆屬於規模不大的小滬,漁獲量也較差;單滬房滬為數最多,共達160口,其中超過600公尺以上者達24口(全縣共30口),囊括率近八成,分屬於赤崁、瓦硐、大倉、講美、港子、鳥嶼、吉貝等七個村;雙滬房滬共10口,超過500公尺以上者達7口(全縣共13口),也過了半數。

  以各村的石滬產業而論,吉貝村的石滬數目雖然最多,但其造滬的規模並不是最大,弧形石堤超過300公尺者僅有汕仔尾,乾坪、西平口、鯊潭仔四口;單滬房石滬超過600公尺者僅有蹋滬、粗石二口;雙滬房石滬超過500公尺者也僅有靠仔一口。赤崁村則以新滬全長1161公尺拿下全縣第二,潭仔、東萬金、半流仔也都在600公尺以上。大倉雖僅有八口,但其中五口皆屬700公尺以上的佼佼者。講美8口,其中4口也都在700公尺以上,不容忽視,港子五口,其中四口也有700公尺以上的實力。最特別的是瓦硐村,八口石滬中,有5個係雙滬房,在全縣26口雙聯滬中,白沙鄉佔了10個,瓦硐就擁有其中5個,4個還是超過600公尺的大型滬,實為瓦硐石滬產業的特色。

  僅管白沙鄉的石滬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也確曾有過璀燦如錦的歷史風華,在全縣近數十年來,石滬的一片長黑聲中,仍色不了走上拋盔卸甲,「滬」敗如山倒的命運。白沙鄉的251口滬中,倒塌消失,乏人問津的竟達137口之多,堪用的114口真正有人「疼」的已經少之又少,早年流血流汗築滬的先祖們如果能預知今日石滬的「下場」,不知道做何感想?這一代真的很難去面對。

西嶼鄉
西嶼鄉的外形好似一尾頭部朝東的海馬,北部在跨海大橋以西的海域礁棚較廣,東部面臨澎湖內灣,除了二崁海域外,礁棚皆屬短淺,西部面臨開放的外海,以池西灣及學仔尾半島淺坪最盛,南部的外垵海域多屬垂宜下降海崖,礁棚並不發達。

  西嶼鄉一向半農半漁,地理建滬的條件並不優越,全鄉石浘共142口分屬11個村,真是是村村有石滬。最多的是由池東、池西兩村合稱的小池角,以49口掄元,大池23口,外垵19口緊隨在後,連最袖珍的小門村都有擁有兩口滬。

  石滬的類型以最原始最簡單的弧形石堤居多,共達101口,幾乎占了鄉滬總數的72%,除了二崁的舊滬,小池角的大滬、大池的大滬為超過300公尺以上的大型石浘外,其餘皆屬小型的畚箕滬。單滬房石滬23口,以竹灣的外潭542公尺居首,超過300公尺的也僅有6口,雙滬房石滬則僅見於竹灣新潭滬210公尺。整體而言,西嶼石滬總數雖佔全澎1/4強,但也屬於中小型滬。

  目前除了赤馬、垵兩村石滬仍保持較完整外,大池石滬已破損逾半,橫礁、合界、竹灣、二崁、小池、外垵均破壞嚴重,幾近於廢棄狀態,老祖先們殫竭慮的文化遺產淪落到如此地步,到底誰該怨誰?

望安島
望安島原名「八罩嶼」,為澎湖的第四大島,南北長而東西短,鄉共有9個村,僅東安、水垵、將軍三村各有一個石滬,根據田野報告,此三滬都建於清朝年間。根據望安伍姓人家的說法,天台山下應還有二口消失的石滬屬花宅伍姓,將軍林金和先生亦表示在後面海邊尚有一口後港滬,如此可信,則望安鄉應有6口石滬。

七美鄉
七美鄉六個村就僅建造一個石滬,簡稱為「滬」,因位於東湖村頂隙北面海崖之下,又稱「頂隙滬」,近年來因其雙心造形型優美特殊,成為觀光客的最愛而被慣稱為「雙心石滬」。

  據報導人顏教本先生(1929年生)的說法:此滬原非目前的形狀,最初是由顏恭委託吉貝外號「芭樂師」的師傅所設計,在現今左伸腳的螺勾彎處造個有「二窟一滬房」的舊滬(滬手與鼻尾仔陸連),後因颱風倒塌,乃由顏恭著手規劃,委請吉貝師傅設計滬牆及滬房,現現址造新滬,花了數百個工作天,在1937年左右完工。

  顏恭過世之後,石滬權傳承給五個孤子中的老么顏東,但因家族遷居高雄,因此委請顏教本(與顏恭為堂兄弟)代管,但並未辦理所有權移轉,也因此讓顏恭之媳心有未平,引起家族糾紛。

  建滬以來曾經多次維修,左伸腳也因颱風而被毁倒,民國84年,鄉公所曾移撥十多萬元維修石浘。巡滬由顏教本先生負責,外人非請莫入,否則投石砸人。內滬房較淺但冬季漁獲較佳,外滬房較深夏季漁獲較多,以柔魚、午仔、鱙仔、丁香、臭肉為最。石滬附近盛產海膽、斑錨參。五年前,顏教本並在左伸腳內側栽植「白石花」,七美人用此製成冰品,據說有退火、治感冒的療效。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澎湖石滬資訊網站正式啟用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1年 12月 25日, 19:18

澎湖石滬資訊網站正式啟用

︻記者莊惠惠報導︼配合文建會﹁推動澎湖石滬群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昨︵24︶日自上午十一時廿分假生活博物館舉行﹁澎湖石滬與世界遺產系列講座暨澎湖石滬資訊網站啟用儀式﹂,由文化局長曾慧香等人共同為活動啟動,吸引地方對石滬研究的民眾前往參加

活動首先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林會承教授暢談﹁澎湖石滬與世界遺產﹂,下午則由創意連結公司陳虹年總經理暢談﹁澎湖石滬興文創開發﹂及澎湖地方文史工作者林文鎮老師談﹁吉貝石滬與守護傳承﹂、國立澎湖科技大學于錫亮教授﹁澎湖石滬與旅遊推廣﹂,並由澎湖科技大學李明儒教授引言四大面向進行分享。

石滬為澎湖的一種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因有兩座心狀石滬而得雙心石滬美名。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鈎狀。漲潮時,魚群順着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漁獲。

全世界石滬約不到六百口,在澳洲、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芬蘭等都有文獻。亞洲則日本、琉球群島、台灣、泰國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的分佈。澎湖縣現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石滬,吉貝村佔了八十八座,為世界密度最高,因而吸引專家學者來研究,尤其,本縣特殊地型與漁業為主,這種原始的漁獵技藝與結構,是人類文明的智慧見證,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

會中,並由文化局長曾慧香、澎科大校長蕭泉源、李明儒教授、于錫亮教授及林會承教授等共同為澎湖石滬資訊網站點燈啟用。

由文化局委託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針對澎湖吉貝石滬群及七美雙心石滬進行資料普查並建置網站資料庫平台昨日正式舉行澎湖石滬資訊網站啟用儀式,文化局長曾慧香於活動致詞時,期望能落實保護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觀念,同時達到教育、研究、加值應用等各種目的。

△澎湖石滬網路資訊網站啟用,由文化局長曾慧香、澎科大校長蕭泉源、李明儒教授、于錫亮教授及林會承教授等共同為澎湖石滬資訊網站點燈啟用。︵莊惠惠攝︶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石滬文化景觀保存成果展完整呈現 打造澎湖驕傲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9月 16日, 19:29

石滬文化景觀保存成果展完整呈現 打造澎湖驕傲

 ︻記者莊惠惠報導︼為倡導珍惜及保存文化資產的觀念與風氣,縣府文化局與澎湖海洋文化協會於9月15日至11月3日,在澎湖生活博物館 2樓特展室,聯合舉辦為期50天﹁澎湖石滬文化景觀保存成果展覽﹂系列活動,包括﹁吉貝石滬群維護成果展﹂、﹁島嶼文化資產論壇﹂、及﹁石滬故事列車﹂等,將吉貝保存石滬文化景觀深耕多年的歷程與收穫,完整呈現,也打造澎湖的驕傲。

 吉貝石滬文化館 成立9年,這是首次將該館在吉貝保存石滬文化景觀的心得和成果公諸於眾,吉貝石滬群維護成果展分為靜態展示及技術觀摩兩種方式進行,除了在生活博物館展出吉貝石滬群相關的圖照、影片及出版品之外,也開放在吉貝海域進行的石滬維修現場,供民眾觀摩。

 縣府秘書長劉丁乾致詞表示,石滬與菜宅是本縣兩大重要珍貴文化資產,澎湖石滬早在1696年就有文獻記載,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有著與生活緊密的牽連與依存,象徵著澎湖人刻苦、耐勞、辛勤的精神。縣府致力於記錄石滬文化、修造技術傳承與相關活動的推展,期許石滬成為本縣特有之地方文化。

 劉秘書長指出,七美雙心石滬 近年來成為澎湖的代名詞,然而事實上吉貝的石滬群更是精采,尤其,吉貝保滬隊致力於修復與保存工作,至今已修復有46座石滬,達吉貝石滬的半數,讓石滬群得以有很好的維護與保存。對於文化局及海洋文化協會等相關單位與人員為石滬群所付出的心力與貢獻,他表達高度的肯定與感謝。

 島嶼文化資產論壇從9月15日至17日,除了在澎湖生活博物館 多媒體室舉行學術論壇外,亦實地體驗吉貝的石滬漁業。分別以﹁台北市北投溪北投石設立自然保留區的規劃﹂、﹁閩南傳統聚落的價值評估、保存與再生:以金門為例﹂,及﹁澎湖石滬文化景觀─吉貝石滬群的保存﹂等3個案例為論壇探討主題。

 開幕典禮,由縣府秘書長劉丁乾主持,到場貴賓包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組長簡玉華、成功大學 藝術中心主任謝文真、議員葉竹林、鄭清發、文化局長曾慧香、澎管處秘書蔡淇賢、文化基金會常務董事薛國忠、常務監事許南豐、海洋文化協會總幹事林文鎮、澎管處前處長陳阿賓、台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以及蒞澎參加後憲自強大會的憲兵司令部司令吳應平中將都出席盛會。

 另外,石滬故事列車是專為本縣國小中、高年段學童設計的宣導活動,將分為9月17日至21日、10月22日至26日、10月29至11日2日等3梯次辦理。派出宣講團隊到各學校,以﹁布偶說故事﹂的方式為小朋友表演石滬的故事,並進行石滬故事有獎贈答活動。

△﹁澎湖石滬文化景觀保存成果展覽﹂開幕,由祕書長主持,海洋文化協會總幹事林文鎮為大家詳介紹吉貝石滬。︵莊惠惠攝︶

石滬文化景觀保存成果展 引爆人潮
圖檔
●澎湖石滬文化景觀保存成果展覽在生活博物館2樓特展室舉行。(嚴光澎攝)

 (記者嚴光澎報導)澎湖石滬文化景觀保存成果展覽系列活動,前日上午在澎湖生活博物館二樓開幕,該活動由為縣府文化局與澎湖海洋文化協會聯合舉辦,展期長達50天,倡導珍惜及保存文化資產的觀念與風氣,內容涵括「石滬群維護成果展」、「島嶼文化資產論壇」、及「石滬故事列車」等,將吉貝保存石滬文化景觀,深耕多年的歷程與收穫完整呈現,果然在週日引爆參觀人潮。
 縣府秘書長劉丁乾、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組長簡玉華、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謝文真、議員葉竹林、鄭清發、馬公市代表許國政、文化局長曾慧香、澎管處秘書蔡淇賢、文化基金會常務董事薛國忠、常務監事許南豐、海洋文化協會總幹事林文鎮、澎管處前處長陳阿賓、台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以及蒞澎參加後憲自強大會的憲兵司令部司令吳應平中將都應邀出席開幕盛會。
 劉秘書長表示,石滬與菜宅是澎湖兩大重要珍貴文化資產,澎湖石滬早在1696年就有文獻記載,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有著與生活緊密的牽連與依存,象徵著澎湖人刻苦、耐勞、辛勤的精神。縣府致力於記錄石滬文化、修造技術傳承與相關活動的推展,期許石滬成為澎湖特有之地方文化;七美雙心石滬近年來已成為澎湖意象的代名詞,然而事實上吉貝的石滬群更是精采。
 尤其,吉貝保滬隊致力於修復與保存工作,至今已修復有46座石滬,達吉貝石滬的半數,讓石滬群得以有很好的維護與保存。對於文化局及海洋文化協會等相關單位與人員為石滬群所付出的心力與貢獻,劉秘書長表達高度的肯定與感謝。
 島嶼文化資產論壇從昨日至明日三天,除了在澎湖生活博物館多媒體室舉行學術論壇外,亦實地體驗吉貝的石滬漁業。分別以「台北市北投溪北投石設立自然保留區的規劃」、「閩南傳統聚落的價值評估、保存與再生:以金門為例」,及「澎湖石滬文化景觀-吉貝石滬群的保存」等3個案例為論壇探討主題。
 另外,石滬故事列車是專為本縣國小中、高年段學童設計的宣導活動,將分為今天至21日、10月22日至26日、10月29至11日2日等3梯次辦理。派出宣講團隊到各學校,以「布偶說故事」的方式為小朋友表演石滬的故事,並進行石滬故事有獎贈答活動。
 成立9年的吉貝石滬文化館,第一次把澎湖生活博物館在吉貝保存石滬文化景觀的心得和成果公諸於社會,希望有心的民眾能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踴躍參觀。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 澎科大1日開展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10月 31日, 19:57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 澎科大1日開展
圖檔
  為推廣本縣珍貴的世界級文化遺產,由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李明儒教授的研究團隊所籌備的「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將於11月1日至25日在該校圖資館藝文中心展出,展出當日上午9時同時舉辦開幕儀式,以帶領大家跟隨影像一同見證先民的生活智慧與優異工藝,並探索澎湖石滬的豐富內涵,歡迎社區民眾及全校師生踴躍蒞臨參觀。
 澎湖石滬漁業的技藝與文化不僅代表先民堅毅的墾拓精神,更為本縣傳統砌石文化工藝的智慧結晶。這項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技藝自2009年被文建會列為台灣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後,日漸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今年更榮登中國相當具權威性的重點期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8月號封面故事與專題報導內容,橫越地理與文化上的界線,為澎湖石滬躍上國際視野寫下新的里程碑。
 李明儒教授長期致力研究澎湖石滬,甚至世界漁滬文化,此次策劃展出的60幅澎湖石滬作品,是耗費了將近6年時間所得的研究記錄,圖文並茂地見證了澎湖地區海洋文化的象徵。今年六月底更成為中國泉州閩台緣博物館首度受邀進行展覽的台灣團體,展示期間不斷被大陸媒體重視,各界對於澎湖石滬文化驚豔不已,也為澎湖做了最好的觀光行銷。此次將該批展覽作品原裝移師、巡迴回到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圖資館藝文中心展出,歡迎鄉親踴躍前往參觀。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

︻記者楊宜樺報導︼由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李明儒教授研究團隊所推廣籌備的本縣珍貴的世界級文化遺產─﹁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於昨︵1︶日在澎科大圖資館藝文中心熱情展出,精采的作品內容吸引大批學生、民眾前往欣賞。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展期於11月1日至11月25日,展出作品共計60幅,精采的石滬映像將帶領您一同見證先民的生活智慧與優異工藝,並探索澎湖石滬的豐富內涵。

 石滬是一種利用潮間帶漲退潮之際的陷阱式捕漁法,也是早期澎湖先民主要的捕魚工具之一,由於現代科技發達、生活環境變遷,石滬漁業已大不如前,為此澎湖縣政府也積極推廣保存石滬傳統地方文化特色,並結合觀光發展將傳統漁業發揚光大。

 澎科大總務長丁得祿表示,根據過去調查顯示澎湖石滬有近千口之多,在在顯示出先人高超的智慧,但由於多已荒廢疏於維護實為可惜,為協助澎湖石滬觀光發展,李明儒教授致力投入此項研究,並獲得國科會計畫補助,讓石滬研究不再僅限於基礎調查,他透過學術的研究將澎湖傳統漁業結合在地產業、觀光休閒使得澎湖石滬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澎科大圖資館館長林永清說,感謝李教授為澎湖鄉親帶來如此精采的石滬映像饗宴,歡迎各位踴躍蒞臨參觀一同探索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並預祝﹁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展出成功。

 本次策展人李明儒教授表示,首先感謝諸多前輩對石滬的研究推廣,促成今日澎湖石滬之美名,此次石滬映像攝影展為研究團隊歷經了六年努力時間,所整理出之一部份精華,希望藉由精彩的攝影作品帶領廣大民眾認識澎湖石滬,而本次展出之每一口石滬攝影作品皆包含名稱介紹、衛星定位等資訊,提供往後相關人士在研究石滬文化及管理維護上作為參考,並歡迎有興趣民眾前來參觀,共同見證澎湖石滬之美。

△澎湖之美│石滬映像攝影展。︵楊宜樺攝︶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石滬屢傳人為移動崩落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3年 3月 4日, 14:28

石滬屢傳人為移動崩落
陳雙全建議輔導各鄉市公所 推出代表石滬增加觀光特色
 (記者鄒秀成報導)澎湖最知名的先民智慧結晶-石滬,近來多次傳出遭人搬動致移位崩落的情形,議員陳雙全對此表示憂心;除希望縣府用心維護之外,建議在各地擇定堪用的代表性石滬,輔導各鄉市公所維護管理,增加本縣的觀光資源特色。
 陳雙全議員指出,澎湖地區目前有580座石滬,這些都是本地先民所遺留下來的漁事智慧結晶,形成地方上的一大特色,近年來也頗受遊客的青睞和喜愛,成為賣點旅遊資源。
 但是由於數量龐大且又受限於經費問題,雖然縣府每年均向中央爭取澎湖石滬調查及維護推廣相關計畫經費,但補助額度有限,因此財源僅使用於已經公告登錄的文化景觀-吉貝石滬群和七美雙心石滬的修繕、維護與推廣。
 然其他大多數的石滬,大多乏人關心,近來甚至傳出多起遭到人為破壞的情形;更有鄉親投訴每到夏日旅遊旺季時,常有遊客在從事漁業休閒活動時,會將石滬石頭搬動,以致造成石滬移位或是崩塌;由於石滬是本地祖先得血汗以及魚類的避風港,有不少仍屬於堪用狀態,對於遭到破壞,陳雙全感到痛心和憂心忡忡。
 陳議員建議縣府,一旦發現石滬破壞倒塌就需立即修繕,否則年久失修就會真的損毀,同時也希望縣府在全縣各鄉市,找幾個地點適中又堪用,較具規模外型美觀的石滬,輔導鄉市公所聘請師傅維修維護,讓每鄉都有代表性的石滬呈現,再製作解說牌加以解說,增加本縣觀光特色;此後縣府將可以全力推展石滬,成為澎湖另一個新的旅遊資源。
 對此縣府指出,文化局自99年起,持續藉由每年參展澳門「國際旅遊與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相關活動,強力行銷本縣石滬、玄武岩等世界遺產潛力點和觀光旅遊景點,即期盼透過國際文化交流,增強澎湖國際旅遊能見度,此外還將出版石滬觀光摺頁等文宣,供本地文化館、遊客中心展陳及索閱。
 在維護方面,全縣石滬數量約580口,維護所需經費甚鉅,現階段仍仰賴中央補助進行維護;未來若經費許可,縣府將朝向與各鄉市公所合作,以各鄉具保存價值,又兼具完整性和特色指標的代表性石滬,衡量修復、管理維護以及觀光發展的需求,進行相關輔導,希望使澎湖的石滬文化更具觀光與存在價值。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石滬島的對話Weir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