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石滬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

石滬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8月 24日, 14:42

石滬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
圖檔
●澎湖石滬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八月號封面。
●海洋協會林文鎮老師向文化部長龍應台簡報澎湖石滬。(張弘光攝)
●李明儒手持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說:這項榮耀是屬於澎湖研究石滬的文史工作者。
(記者張弘光報導)直屬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地理學會主辦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八月號以澎湖吉貝嶼的石滬為封面,新聞標題─神奇石滬,從澎湖傳遍世界的捕魚手段。
 澎湖石滬是國家重要文化資產,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與青輔會主委陳以真最近到澎湖考察,都把造訪石滬故鄉吉貝嶼列為考察重點。所以傾全力保護石滬,讓石滬成為全世界認識澎湖最珍貴的名片。成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八月號的封面故事,該雜誌社特別邀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系主任李明儒教授撰文。李教授在接受記者訪問時特別強調,石滬是澎湖最珍貴的資產,長久以來經澎湖地方文史學者如林文鎮老師與洪國雄老師的默默耕耘努力,才有得以保存並發揚光大,他領導的澎科大石滬研究團隊,是繼續前輩們研究下持續努力,所以這次讓澎湖石滬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榮耀,應該屬於多年來為研究澎湖石滬奉獻心力的人。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英語: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英語簡稱CNG),原名「地理知識」,是中國大陸一本關於地理的雜誌月刊,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主辦。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較為出名的一本有關地理的雜誌。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該刊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站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誌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也是中國大陸最暢銷科學雜誌。
 李明儒在內文引言:在台灣澎湖的海濱,矗立著一種古老的人工建築物石滬,從空中俯視,這些石滬彷彿是繪制在大海中的神秘線條,它們規模宏大,形狀複雜,彷彿秘魯的「納斯卡線」一般充滿了神秘的氣息。更為神秘的是,石滬不僅出現在澎湖,還出現在日本、韓國、夏威夷群島…甚至美洲和非洲。石滬究竟是甚麼?為甚麼在相隔如此遙遠的世界各地竟會出現如此一致的構造?
 2005年,李明儒教授參加了澎湖地方機關推動的石滬體驗活動,這才知道,石滬其實是用來捕魚的建築,也就在這一年,因為興趣與機緣的關係,因此一頭栽進了石滬的探索之路,經過6年,漸漸揭開了澎湖石滬的神秘面紗。
 石滬是利用漲退潮的原理來捕魚的,漲潮時,魚群會跟隨潮水進入滬堤內,以滬堤上與間隙中的藻類、螺貝類、螃蟹類、仔稚魚類為食;等到退潮時,由於水位下降,滬堤高聳,魚群難以躍出,就被困在了滬堤內,這時漁人就能以網圍捕,大獲豐收。
 在潮間帶建造這些可以抵擋風浪甚至是颱風的大型石滬,往往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與漫長的時間的。吉貝嶼東北邊離岸最遠的「凹滬」,滬堤全長700多米,光建造就花了十餘年的時間。所以修築一個石滬,所以往往需要一個宗族、社裏或是整個村的人力投入,而石滬的獲利又及其豐厚,以1950年為例,當年澎湖的漁獲,石滬產值就佔了所有魚獲的77%。這就使得石滬的經營與管理,變成了社區內與人人休戚相關的大事。而漁獲的多寡則取決於設滬的位置、技術與規模,甚至於無形的超自然力量。所以環繞石滬具有特殊的拜滬儀式,祭祀供品與特定神明。遇有紛爭時,若宗族長也無法調解取信於大眾,則述諸神明童乩,形成一種特殊的信仰形式,也維繫了社區的人際脈絡。
 文中最特殊的是李明儒教授在日本、韓國、斐濟、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群島以及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島群中,找到了與澎湖及其相似的石滬。他說,作為一種文化遺跡,作為人類漁業文明的「活化石」,這些殘存於河流、濱海之地的謎一樣神奇「圖騰」,永遠值得我們去欣賞、去保護,去珍惜。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石滬島的對話Weir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6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