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觀光資源Tourism resources

天人菊的天空-16 「海國東南嶠」 新澎湖人!新文化潮!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4月 14日, 08:12

天人菊的天空-16 「海國東南嶠」 新澎湖人!新文化潮!

李清潭

『天懸青共遠』,人潮、錢潮和地方再造
 上一回我們談到有個四川老鄉,在1733年到了澎湖,愛上我們澎湖,寫了句詩『纔到澎湖便是仙』,任職通判到1735年屆滿,還不想走,「比平湖人還平湖」,繼續留任『協辦』一年。這位外來的「新澎湖人」就是周于仁(字純哉)先生。
 在歷史上,這位周先生讓澎湖大大地提升了知名深度和文化廣度,他在乾隆元年(1736)為澎湖撰有《志略》一書,這本書在乾隆五年(1740)被胡格先生增訂為《澎湖志略》。這本書為清代第一本專門記載澎湖的方志。它開啟了往後200多年各種撰寫澎湖歷史的基本底稿,成功的為澎湖展開各種文化層次的行銷。
 事實上,周于仁先生開啟清代第一本專門記載澎湖的方志;也正是他任職澎湖期滿後認同在地、因而流連不走的主因。那一年他使澎湖在歷史發光,在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6月24日,他也寫了一首《丙辰六月別澎湖十六韻》(請參見後附原詩),翻譯在此:

『我年近六十歲到澎湖,是第三次任職一方。
這東南海域的島嶼,是牛郎織女星的故鄉。
芳草上的藍天一望無際,連接碧綠的海水無邊浩蕩。
颱風來臨時好像雷吼,沙塵飛揚時如霧迷茫。
有時又駭浪滔天,船民只得臥在桅板間任其擺盪。
儘管風光如此奇怪,民情卻又特別善良。
勤耕的人們連芋頭都可做飯,儉樸地穿著粗布衣裳。
這裡麥稻需靠官倉發放,幸有豆類油麻可充食糧。
豆黍成熟時鄰里炊煙縷褸,綠野安居連法庭都近偏荒。
民房的柴門哪需關閉?衙門的刑具哪需用上?
官員悠閒得月下吟唱,百姓歡樂常聚餐烤羊。
坐領乾薪我都自覺太長,竟連百姓還讚我清廉流芳。
啊!光陰就像流星飛逝,我已高齡白髮如霜。
這告別的時刻令人心慌,我應該打扮什麼樣的服裝?
百姓們祭祖輪流為我餞別挽留,輕巧的行船終究已啟航。
希望只是暫別這鷺鷥過境的綠洲,謹獻上我懷念的詩章。』
 翻譯自《別澎湖十六韻》,摘自周于仁《澎湖志略》


 這詩裡對於18世紀的澎湖有寫實的描述,可以做為今日對於本地環境規劃的指標參考,例如『儘管風光如此奇怪,民情卻又特別善良』。如果借用學者馬樂基的《組織基礎模型》中,第一個環境要素為「企業環境」,所評估的:(1)技術文化;(2)生活品質;(3)成功的企業典範;(4)地方基礎建設等四項,分析澎湖的企業經營和產業發展的環境,是充滿回顧的樂觀的。
 第一,所謂的區域的技術文化,乃包括技術人才、及其與產業之間的互動關係。就當前澎湖發展的困境,我們已經有明白的共識:『把人才找回來』,金潮自然隨著人潮而回來,只要回復1895年日軍佔領前的海上交通地位即可,當時,澎湖已經成為和全球直接接軌的模式,這道理是明白的!
 第二,關於生活品質,澎湖除了數個不利的因素之外,其他都是在台澎金馬首屈一指的;其中可見的各種知名報紙、月刊、週刊等媒體的調查結果就可清楚。整體而言,澎湖環境品質的改善,仍然事有可為。周于仁先生描寫得好,『豆黍成熟時鄰里炊煙縷褸,綠野安居連法庭都近偏荒』,讓我找回澎湖曾有的自信和驕傲!
 第三,關於成功的企業典範,我們討論曾借用琉球群島的成功,就期待中央政府和地方配合發展的通訊科技產業、投資養老院、休閒事業,等等可以投入的範疇。我們也曾藉由學者薩克瑟尼安的「區域優勢」書中的個案研究,經由「製造商團體」「和地方政府代表並肩解決區內社會和政治相關問題。」澎湖的產官學協力網絡可以提升,『官員悠閒得月下吟唱,百姓歡樂常聚餐烤羊』,運用中小企業對於世界產業脈動的觸感敏銳,配合彈性和及時的政策與支援,使得地方政府能有主導權重新解構與佈局經貿。
 第四,關於地方基礎建設,配合產業及區域發展之轉型,在全球化浪潮的速變當中,講求數位速效的前提下,『芳草上的藍天一望無際,連接碧綠的海水無邊浩蕩』,我們澎湖的區域自主權,應被賦予更多的流程時間簡化、和財務上的彈性,以發展區域產業經濟。
 今天,我們從周先生這首極為有趣的詩,感念澎湖的地靈人傑,當努力改善企業環境,繼續吸引外來的人潮和金潮。


『水接碧同長』,新澎湖人!新文化潮!
 我們知道,價值行銷是最難達成的,尤其是具有歷史光輝的文化品牌的作用。上一回提到,周于仁先生秩滿後寫了一首《留別澎湖諸同事》【秩滿留別詩】,說自己過去兩任官途辛勞,『纔到澎湖便是仙』!詩中又稱讚當時澎湖『盜息何須鳴竹柝,民良無處試蒲鞭』,可見當時澎湖的環境如何幽雅。
 澎湖的歷史書寫,也說明了外來移民的投入、參與、認同和貢獻。這股新澎湖人引領的新文化潮,綿延長流。
一、《澎湖志略》,周、胡的文化風信
 以《澎湖志略》來說,在1733年至1735年間,四川安岳縣的一位舉人周于仁,由福建渡海遠任澎湖廳通判,創始編輯。在1738年至1740年之間,湖廣江夏舉人胡格,出任澎湖廳通判任內,又加以增補。
 這本《澎湖志略》書共1卷,計20篇,記載澎湖成為清朝版圖之後的一切措施,分成輿圖、海道、沿革、疆域、城垣、里程、宮廟、戶口錢糧、倉儲、科名、物產、舟楫、泊岸、漁舟、風俗、文員、武員、煙墩砲臺、詩、賦20目,內容雖為簡略,卻是導引出1769年胡建偉先生完成《澎湖紀略》,和百年之後的林豪先生在1893年所纂修《澎湖廳志稿》。
二、《澎湖紀略》,胡、蔣的文化浪潮
 原來,在1766年廣東三水人胡建偉,由閩清知縣升任澎湖通判,認為澎湖為海疆重地,開闢已百年,卻僅有《澎湖志略》1卷,乃竭力蒐集各類資料,至1769年左右完成《澎湖紀略》12卷,於1771年左右刊行。
 胡先生的《澎湖紀略》分紀12,以紀事體纂輯,故稱「紀略」而不稱志。《澎湖紀略》所分門目,實際上與一般的地方志書無大差異,綱目更為明晰,體例受諸家所盛讚。資料的纂輯相當豐富,所記均根據胡先生親身閱歷與檔案而成,因此也可以修正《福建通志》、《臺灣府志》以及《臺灣縣志》記載之謬誤。接著,蔣鏞(字懌弇),湖北黃梅人,在道光元年(1821)借補澎湖通判,於道光九年(1829)至十二年(1832)年間,與諸生蔡廷蘭、陳大業輯《澎湖續編》,以補胡建偉氏《澎湖紀略》之未逮。
三、《澎湖廳志》,林豪的豪情壯志
 這些「新澎湖人」的歷史書寫就如黑潮洶湧,後續強勁。一個世紀之後,胡先生的《澎湖紀略》,也成為光緒年間林豪先生所纂修《澎湖廳志稿》的底本。
 在1892年,臺灣巡撫邵友濂開臺灣通志總局於臺北,通志監修唐景崧通令各廳、縣設立分局,進行採訪。當時,澎湖廳已經有林豪先生總纂的《澎湖廳志稿》16卷,唐氏乃命澎湖通判潘文鳳,以林所著的廳志原稿做續纂。潘文鳳重聘林豪先生為總纂,至1893年稿成,呈到通志總局。之後,唐景崧再命令通志總纂薛紹元,將其刪訂成14卷、首1卷,並於1894年刊行,題名《澎湖廳志》,以作為當時臺灣各廳縣修志之範本。
 從清代同治到光緒年間的二十多年,林豪對於各地方志著墨甚深,除了《澎湖廳志》外,尚有《淡水廳志續稿》、《金門志》等作品。但是,林先生其生平對於澎湖文化的貢獻,除此之外值得一書再書,以後我們再討論!
 我們在前幾回,這裡的專欄曾兩次談到『漢密頓島是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熱帶島嶼之一』提供「全世界最棒的工作」,這個2009年個案,至少有六個地方行銷成功的要素值得我們學習,做為提升國際競爭的努力:1.善用地方優勢;2. 執行勝出策略;3.串連整合行銷與資訊科技;4.健全管理傳播的流程;5.利用區域主義和全球化的矛盾;6.達成人才招募和有效管理。
 以今天的角度,我們必須感佩,以上六點成功因素在其1736年《澎湖志略》到1894年《澎湖廳志》刊行全做到了!在周于仁開創、胡格增力、胡建偉續航、蔣鏞助力、林豪承繼其成就的書寫文化浪潮裡,他們完成了澎湖文化的歷史書寫,並且奠定了十幾世紀後澎湖的文化新潮的品牌地位!
 以過去的社會發展歷史階段,這些冒著風浪渡海,於當時所帶到澎湖的觀念、連結、和能量,都說明了澎湖具有國際化的生命成長條件。這些「新澎湖人」的歷史成就,說明了在1895年之前,澎湖五百年的文化底蘊,經由兩個世紀的春秋打造,呈現澎湖海洋生命、海洋性格的政、經、社、文各種面貌,宛如黑潮洶湧、生命澎湃,高潮迭起,後續強勁。
 綜觀而言,『海國東南嶠,星經牛女鄉』,澎湖的產官學各界必須學習以上周于仁、胡格、胡建偉、蔣鏞、林豪先生等的精神,不斷加強核心競爭力,有計畫的培育澎湖《全球─地方》的文化典範。
 這個新文化浪潮關鍵更是可落實的!無論前述的康特(R.M. Kanter)教授所主張:觀念(Concepts)、才幹能力(Competence)、通路連結(Connections)三項之3C的要件(3個C字頭的概念),或是這裡補充的參與合作(Cooperation)是不可或缺的第四個C的概念。
 我們澎湖的產官學各界能不能坦誠相待,團結合作就是創造共贏共榮的關鍵!沈吟周于仁先生的詩句,『更念和衷同事者』。不斷引進新澎湖人,激發新文化潮,才能躋身「世界級」的競爭。
 綜合前述,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首的馬樂基(1997)的組織基礎模型中,第一個環境要素為「企業環境」,澎湖鄉親啊!我們應該如何為未來的澎湖打分數呢?
 或者,讓我們先唸一回周先生在乾隆元年丙辰(1736)6月24日,他寫一首《丙辰六月別澎湖十六韻》的詩篇吧!

周于仁,《丙辰六月別澎湖十六韻》
乾隆元年丙辰(1736)6月24日
行年將六十,三仕到澎陽。
海國東南嶠,星經牛女鄉。
天懸青共遠,水接碧同長。
颶發疑雷吼,沙飛似霧茫。
有時奔萬馬,無計臥雙檣。
風景雖多別,民情卻甚良。
勤耕蕷作飯,儉用布為裳。
麥稻還須糴,豆麻尚可糧。
黍黃村火密,草綠訟庭荒。
柴戶何嘗閉,蒲鞭不用揚。
官閒惟嘯月,民樂可烹羊。
竊祿亦云久,留名敢謂芳。
光陰飛石火,花甲變星霜。
將別還延佇,思歸欲束裝。
群黎雖祖餞,一葦早輕杭。
暫息鷺州地,追懷賦短章。
《別澎湖十六韻》,摘自周于仁《澎湖志略》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天人菊的天空-16 「海國東南嶠」 新澎湖人!新文化潮!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4月 15日, 07:18

天人菊的天空-16 「海國東南嶠」 新澎湖人!新文化潮!

李清潭

『天懸青共遠』,人潮、錢潮和地方再造
 上一回我們談到有個四川老鄉,在1733年到了澎湖,愛上我們澎湖,寫了句詩『纔到澎湖便是仙』,任職通判到1735年屆滿,還不想走,「比平湖人還平湖」,繼續留任『協辦』一年。這位外來的「新澎湖人」就是周于仁(字純哉)先生。
 在歷史上,這位周先生讓澎湖大大地提升了知名深度和文化廣度,他在乾隆元年(1736)為澎湖撰有《志略》一書,這本書在乾隆五年(1740)被胡格先生增訂為《澎湖志略》。這本書為清代第一本專門記載澎湖的方志。它開啟了往後200多年各種撰寫澎湖歷史的基本底稿,成功的為澎湖展開各種文化層次的行銷。
 事實上,周于仁先生開啟清代第一本專門記載澎湖的方志;也正是他任職澎湖期滿後認同在地、因而流連不走的主因。那一年他使澎湖在歷史發光,在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6月24日,他也寫了一首《丙辰六月別澎湖十六韻》(請參見後附原詩),翻譯在此:

『我年近六十歲到澎湖,是第三次任職一方。
這東南海域的島嶼,是牛郎織女星的故鄉。
芳草上的藍天一望無際,連接碧綠的海水無邊浩蕩。
颱風來臨時好像雷吼,沙塵飛揚時如霧迷茫。
有時又駭浪滔天,船民只得臥在桅板間任其擺盪。
儘管風光如此奇怪,民情卻又特別善良。
勤耕的人們連芋頭都可做飯,儉樸地穿著粗布衣裳。
這裡麥稻需靠官倉發放,幸有豆類油麻可充食糧。
豆黍成熟時鄰里炊煙縷褸,綠野安居連法庭都近偏荒。
民房的柴門哪需關閉?衙門的刑具哪需用上?
官員悠閒得月下吟唱,百姓歡樂常聚餐烤羊。
坐領乾薪我都自覺太長,竟連百姓還讚我清廉流芳。
啊!光陰就像流星飛逝,我已高齡白髮如霜。
這告別的時刻令人心慌,我應該打扮什麼樣的服裝?
百姓們祭祖輪流為我餞別挽留,輕巧的行船終究已啟航。
希望只是暫別這鷺鷥過境的綠洲,謹獻上我懷念的詩章。』
 翻譯自《別澎湖十六韻》,摘自周于仁《澎湖志略》


 這詩裡對於18世紀的澎湖有寫實的描述,可以做為今日對於本地環境規劃的指標參考,例如『儘管風光如此奇怪,民情卻又特別善良』。如果借用學者馬樂基的《組織基礎模型》中,第一個環境要素為「企業環境」,所評估的:(1)技術文化;(2)生活品質;(3)成功的企業典範;(4)地方基礎建設等四項,分析澎湖的企業經營和產業發展的環境,是充滿回顧的樂觀的。
 第一,所謂的區域的技術文化,乃包括技術人才、及其與產業之間的互動關係。就當前澎湖發展的困境,我們已經有明白的共識:『把人才找回來』,金潮自然隨著人潮而回來,只要回復1895年日軍佔領前的海上交通地位即可,當時,澎湖已經成為和全球直接接軌的模式,這道理是明白的!
 第二,關於生活品質,澎湖除了數個不利的因素之外,其他都是在台澎金馬首屈一指的;其中可見的各種知名報紙、月刊、週刊等媒體的調查結果就可清楚。整體而言,澎湖環境品質的改善,仍然事有可為。周于仁先生描寫得好,『豆黍成熟時鄰里炊煙縷褸,綠野安居連法庭都近偏荒』,讓我找回澎湖曾有的自信和驕傲!
 第三,關於成功的企業典範,我們討論曾借用琉球群島的成功,就期待中央政府和地方配合發展的通訊科技產業、投資養老院、休閒事業,等等可以投入的範疇。我們也曾藉由學者薩克瑟尼安的「區域優勢」書中的個案研究,經由「製造商團體」「和地方政府代表並肩解決區內社會和政治相關問題。」澎湖的產官學協力網絡可以提升,『官員悠閒得月下吟唱,百姓歡樂常聚餐烤羊』,運用中小企業對於世界產業脈動的觸感敏銳,配合彈性和及時的政策與支援,使得地方政府能有主導權重新解構與佈局經貿。
 第四,關於地方基礎建設,配合產業及區域發展之轉型,在全球化浪潮的速變當中,講求數位速效的前提下,『芳草上的藍天一望無際,連接碧綠的海水無邊浩蕩』,我們澎湖的區域自主權,應被賦予更多的流程時間簡化、和財務上的彈性,以發展區域產業經濟。
 今天,我們從周先生這首極為有趣的詩,感念澎湖的地靈人傑,當努力改善企業環境,繼續吸引外來的人潮和金潮。


『水接碧同長』,新澎湖人!新文化潮!
 我們知道,價值行銷是最難達成的,尤其是具有歷史光輝的文化品牌的作用。上一回提到,周于仁先生秩滿後寫了一首《留別澎湖諸同事》【秩滿留別詩】,說自己過去兩任官途辛勞,『纔到澎湖便是仙』!詩中又稱讚當時澎湖『盜息何須鳴竹柝,民良無處試蒲鞭』,可見當時澎湖的環境如何幽雅。
 澎湖的歷史書寫,也說明了外來移民的投入、參與、認同和貢獻。這股新澎湖人引領的新文化潮,綿延長流。
一、《澎湖志略》,周、胡的文化風信
 以《澎湖志略》來說,在1733年至1735年間,四川安岳縣的一位舉人周于仁,由福建渡海遠任澎湖廳通判,創始編輯。在1738年至1740年之間,湖廣江夏舉人胡格,出任澎湖廳通判任內,又加以增補。
 這本《澎湖志略》書共1卷,計20篇,記載澎湖成為清朝版圖之後的一切措施,分成輿圖、海道、沿革、疆域、城垣、里程、宮廟、戶口錢糧、倉儲、科名、物產、舟楫、泊岸、漁舟、風俗、文員、武員、煙墩砲臺、詩、賦20目,內容雖為簡略,卻是導引出1769年胡建偉先生完成《澎湖紀略》,和百年之後的林豪先生在1893年所纂修《澎湖廳志稿》。
二、《澎湖紀略》,胡、蔣的文化浪潮
 原來,在1766年廣東三水人胡建偉,由閩清知縣升任澎湖通判,認為澎湖為海疆重地,開闢已百年,卻僅有《澎湖志略》1卷,乃竭力蒐集各類資料,至1769年左右完成《澎湖紀略》12卷,於1771年左右刊行。
 胡先生的《澎湖紀略》分紀12,以紀事體纂輯,故稱「紀略」而不稱志。《澎湖紀略》所分門目,實際上與一般的地方志書無大差異,綱目更為明晰,體例受諸家所盛讚。資料的纂輯相當豐富,所記均根據胡先生親身閱歷與檔案而成,因此也可以修正《福建通志》、《臺灣府志》以及《臺灣縣志》記載之謬誤。接著,蔣鏞(字懌弇),湖北黃梅人,在道光元年(1821)借補澎湖通判,於道光九年(1829)至十二年(1832)年間,與諸生蔡廷蘭、陳大業輯《澎湖續編》,以補胡建偉氏《澎湖紀略》之未逮。
三、《澎湖廳志》,林豪的豪情壯志
 這些「新澎湖人」的歷史書寫就如黑潮洶湧,後續強勁。一個世紀之後,胡先生的《澎湖紀略》,也成為光緒年間林豪先生所纂修《澎湖廳志稿》的底本。
 在1892年,臺灣巡撫邵友濂開臺灣通志總局於臺北,通志監修唐景崧通令各廳、縣設立分局,進行採訪。當時,澎湖廳已經有林豪先生總纂的《澎湖廳志稿》16卷,唐氏乃命澎湖通判潘文鳳,以林所著的廳志原稿做續纂。潘文鳳重聘林豪先生為總纂,至1893年稿成,呈到通志總局。之後,唐景崧再命令通志總纂薛紹元,將其刪訂成14卷、首1卷,並於1894年刊行,題名《澎湖廳志》,以作為當時臺灣各廳縣修志之範本。
 從清代同治到光緒年間的二十多年,林豪對於各地方志著墨甚深,除了《澎湖廳志》外,尚有《淡水廳志續稿》、《金門志》等作品。但是,林先生其生平對於澎湖文化的貢獻,除此之外值得一書再書,以後我們再討論!
 我們在前幾回,這裡的專欄曾兩次談到『漢密頓島是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熱帶島嶼之一』提供「全世界最棒的工作」,這個2009年個案,至少有六個地方行銷成功的要素值得我們學習,做為提升國際競爭的努力:1.善用地方優勢;2. 執行勝出策略;3.串連整合行銷與資訊科技;4.健全管理傳播的流程;5.利用區域主義和全球化的矛盾;6.達成人才招募和有效管理。
 以今天的角度,我們必須感佩,以上六點成功因素在其1736年《澎湖志略》到1894年《澎湖廳志》刊行全做到了!在周于仁開創、胡格增力、胡建偉續航、蔣鏞助力、林豪承繼其成就的書寫文化浪潮裡,他們完成了澎湖文化的歷史書寫,並且奠定了十幾世紀後澎湖的文化新潮的品牌地位!
 以過去的社會發展歷史階段,這些冒著風浪渡海,於當時所帶到澎湖的觀念、連結、和能量,都說明了澎湖具有國際化的生命成長條件。這些「新澎湖人」的歷史成就,說明了在1895年之前,澎湖五百年的文化底蘊,經由兩個世紀的春秋打造,呈現澎湖海洋生命、海洋性格的政、經、社、文各種面貌,宛如黑潮洶湧、生命澎湃,高潮迭起,後續強勁。
 綜觀而言,『海國東南嶠,星經牛女鄉』,澎湖的產官學各界必須學習以上周于仁、胡格、胡建偉、蔣鏞、林豪先生等的精神,不斷加強核心競爭力,有計畫的培育澎湖《全球─地方》的文化典範。
 這個新文化浪潮關鍵更是可落實的!無論前述的康特(R.M. Kanter)教授所主張:觀念(Concepts)、才幹能力(Competence)、通路連結(Connections)三項之3C的要件(3個C字頭的概念),或是這裡補充的參與合作(Cooperation)是不可或缺的第四個C的概念。
 我們澎湖的產官學各界能不能坦誠相待,團結合作就是創造共贏共榮的關鍵!沈吟周于仁先生的詩句,『更念和衷同事者』。不斷引進新澎湖人,激發新文化潮,才能躋身「世界級」的競爭。
 綜合前述,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首的馬樂基(1997)的組織基礎模型中,第一個環境要素為「企業環境」,澎湖鄉親啊!我們應該如何為未來的澎湖打分數呢?
 或者,讓我們先唸一回周先生在乾隆元年丙辰(1736)6月24日,他寫一首《丙辰六月別澎湖十六韻》的詩篇吧!

周于仁,《丙辰六月別澎湖十六韻》
乾隆元年丙辰(1736)6月24日
行年將六十,三仕到澎陽。
海國東南嶠,星經牛女鄉。
天懸青共遠,水接碧同長。
颶發疑雷吼,沙飛似霧茫。
有時奔萬馬,無計臥雙檣。
風景雖多別,民情卻甚良。
勤耕蕷作飯,儉用布為裳。
麥稻還須糴,豆麻尚可糧。
黍黃村火密,草綠訟庭荒。
柴戶何嘗閉,蒲鞭不用揚。
官閒惟嘯月,民樂可烹羊。
竊祿亦云久,留名敢謂芳。
光陰飛石火,花甲變星霜。
將別還延佇,思歸欲束裝。
群黎雖祖餞,一葦早輕杭。
暫息鷺州地,追懷賦短章。
《別澎湖十六韻》,摘自周于仁《澎湖志略》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天人菊的天空-19 澎湖再起!「潮流八卦水」?「風待七更洋」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4月 26日, 09:47

天人菊的天空-19 澎湖再起!「潮流八卦水」?「風待七更洋」
地方財務資源,潮流?風待?
 上一回提到,清朝嘉慶16年(1811)有一名進士周凱(字仲禮),他在道光13年(1833)署分巡臺灣兵備道,巡台期間經過澎湖,寫下極多數量關於澎湖的詩篇,包括任差送糧運餉的一首詩句:
 『差喜民憂釋,歸帆選日揚。
 潮流八卦水,風待七更洋。
 大海波仍白,平疇色改黃。
 憑欄一迴首,春意漸青蒼。』
 《三月初七日祭海候風》,摘自林豪《澎湖廳志》
 這首詩,說明了由於澎湖四面環海,又無山陵屏障,因此多風少雨,缺水地瘠,阻礙農業的發展。所幸海岸線長天然形成的內灣多,海水清澄,且無污染,故島上居民多以海為田、以漁業為主要產業。這樣的地理,產生歷史,並且形成海洋文化,包括台廈郊會館,又稱為『水仙宮』的緣故,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祀有大禹、伍員、屈原、王勃、李白等五水仙。古時台灣與大陸之間,經營商業者很多,途遇暴風是為一難,如何確保行間的商賈信用又為二難。
 周凱先生寫《三月初七日祭海候風》,為得是幫澎湖運糧和送餉,海上仙山仍有待人潮和金潮的外貿,才可繁榮富裕!
 依據學者馬樂基(E.J. Malecki, 1997)的研究,另一個產業環境的要素是財務資源,其對於的方產業發展影響的因素,包括:(1)地方財務機構;(2)商業贊助者關係;(3)私人創投資金;(4)政府創投資金等,分析澎湖內在結構,這裡我們先談前面二項,於者在下回討論。
 澎湖行政區域為一市五鄉,即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七美鄉,望安鄉。其中馬公市為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居住人口約有六萬人,由於觀光事業發達加以縣府致力建設,較近已具都市規模。市內有台銀,土銀,一銀,玉山銀,合庫,郵局,區漁會,縣農會,澎湖一信及澎湖二信等九家金融機構,對調節島上資金供需,促進漁、農、商業發展頗多貢獻。可惜,仍未符國際化競爭的規模。

一、地方財務機構,國際化路途漫漫?

 在地方財務機構這方面,大致上來說,是採取《全球-中央-地方》或《中央-地方》或僅存在於「地方」的模式。所謂地方財務機構,應該包括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信用合作社,信用部,票、證券業…等。而這些財務機構大概的經營模式都類似,所以我們就以銀行為例來分析一下其概況。地方性的銀行,不論是外商銀行的海外分行,或者國內銀行的分行,例如台銀,土銀,一銀,玉山銀,合庫,郵局。另外,類似的在地的銀行,他們比較重要的業務主要分成三大類,包括:存款、放款以及外匯。
 第一,採取採取《全球-中央-地方》或《中央-地方》模式的,大抵適合在地金融行庫有競爭的外來設立分行。例如,以台北為總部而設分支在澎湖的銀行來說,在存款方面,比較沒有特殊的規定;再放款以及外匯方面則有額度的限定,倘若超過額度者,就必須要向總行報備,才能決定。但只要在額度之下,一切的業務,在當地的銀行都可以自行處理與決定。再從另一方面來看,根據銀行法之規定,地方性的銀行得經營之業務項目,在財政部核定範圍內,並於營業執照載明之,則包括收受資金、各種存款、信託資金、辦理存單質借、辦理消費性貸款、辦理信用卡預借現金、辦理國內匯兌、買賣外幣現鈔及旅行支票、代理收付款項、代收物件等各項基礎業務都可以自行裁定。
 再來,依據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管理辦法,只要在一定的額度內,基本性的業務都可以擁有在地的獨立自主權。歸納言之,地方的財務機構,在一定的額度跟限定範圍之內,基礎的業務都可以自行解決跟處理,但是一切都必須遵守中央或總部規定的事項來進行,而超出規定範圍的,則必須向中央或境外的總行提出申請並報備之,由中央來做決定。
 第二,僅存在於「地方」的模式的地方財務機構,則以兩個信用合作社說明。茲以澎湖縣第一信用合作社為例,該社創立於1913年(民國2年)9月18日原名「有限責任媽宮融通信用組合」經陸續更名,至民國79年6月6日改名為現名「保證責任澎湖縣第一信用合作社」,之後沿用迄今。各地分社分別至83年9月設立朝陽分社等,總計共9個營業據點。
 再以澎湖縣第二信用合作社為例,該社創立於1937年(民國26年)7月12日,原名「保証責任澎湖建築信用利用組合」,台灣及澎湖光復後於1946年(民國35年)11月奉令改組成立「保証責任澎湖縣馬公建築信用合作社」係以供給社員建築資金為主的合作社。之後,歷次奉准變更社名,計為「保証責任澎湖縣馬公第二信用合作社」,「保証責任澎湖縣第二信用合作社」,至於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4月奉准改稱為「有限責任澎湖第二信用合作社」。該社創立嗣隨著業務拓展,屢經遷址。又為擴大服務社員先後成立8個分社。
 如果以澎湖這兩個信用合作社而言,澎湖一信的經營理念是「遵照政府金融政策及各項措施,積極協助地方繁榮發展,以謹慎、負責態度,推行彙務」。澎湖二信則自許一本「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信條繼續努力發展業務,達成地方基層金融機構的神聖使命。
 但是,以規模經濟而言,都是非常難以和國際銀行進行競爭的。例如,澎湖二信在台灣及澎湖光復改組時,1946年社員僅有三百餘人,股金僅有約台幣二十餘萬元,存款總額只有約台幣七十七餘萬元,經將近六十年來的努力經營,現在已擁有社員一萬四千多人,股金新臺幣三億一仟九百多萬元,存款總額新臺幣六十二億三千多萬元,領先澎湖縣所有金融機構,但是仍難以成就全國性或國際化的行庫水準。
 因此,儘管澎湖地區的地方財務機構,無論是在地發源的、或是台灣本島設立分行的,在基本的業務上都擁有自主的決定權,但是一切的執行方向,進行方式,都必須依尋總行的規定,倘若超過額度及範圍,也必須告知向中央及總行,這樣的情況下,澎湖的地方財務機構就是欠缺屬於《全球-地方》直接連線的模式。而自2000年發生中興銀行總行北移台北,荷蘭商銀撤資南台灣,金融資本大量集中,北移台北,都值得澎湖地方警惕。

二、商業贊助者關係,歷史光榮斑斑?
 在商業贊助者關係方面,例如當一個公司要成立時,若資金不足,就會向願意投資的企業募集資金,而這個企業就成為新公司的股東之一了。若這個企業是跨國性企業,當他在評估是否可以投資贊助的同時,當然就必須由總公司決定這項投資計畫,但往往外商比較偏好在台北做商業投資贊助。
 假設外商想在澎湖投資一家新公司,由於澎湖縣貿易商業相對落後於台北市,因此外商抵台的門戶窗口是台北市的貿易商,再藉由其轉介到澎湖,剝奪了澎湖商業貿易發展的機會,根據台灣指南等資料顯示,澎湖縣協助外商進入台灣投資之單位實在很少,甚至許多政府機構之工商辦事處都設置在台北市,因此我們可以判定,澎湖在商業站贊助者關係方面,是採用繞道台北的《全球-中央-地方》模式。
 歷史上,澎湖早在宋、元時期,即屬「海上絲路」必經的要港之光榮,近一世紀由於日本的戰爭對峙而趨向褪色。這不得不讓我們回想起,位於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中山路六巷九號的『臺廈郊會館』,它的歷史崛起和沒落,道盡了商業贊助者關係在澎湖的滄桑。
 『臺廈郊會館』興建時間早於清代乾嘉時期。目前產權屬於祭祀公業金長順神明會。在清代,它是一個「行郊」的組織,其興起與功能見證了傳統臺灣商業、貿易發達的狀況與人文活動的特色。首先,澎湖為一海島,雖然因四面汪洋,漁業產量豐富,但土質貧瘠,乏田可耕,食糧及其它的日用品則頗為缺乏,故商業貿易即因應此種需要而興起,自然「行郊」也地位重要。
 其次,澎湖位處於臺灣與大陸之間,為航運中繼位置,貿易活動自然發達。臺廈郊就是在這種情境下興起的。臺廈郊實為澎湖行郊之公號稱,由「臺郊」金利順、「廈郊」金長順兩者合組而成,其創建的實際年代早於清代乾嘉時期,而卻以同光年間最為繁盛。
 再者,臺廈郊會所也和航海的信仰、宗教活動有緊密關連,其所在早期或為天后宮,後遷於水仙宮,奉祀媽祖與水仙尊王。其組織採「爐主」制,每年兩名輪流辦理商務,並定有郊規。當時澎湖重要的商人與舖戶,幾乎都參加此一行業組織。
 最後,由於商業型態的改變,原臺廈郊已不復有昔日景況,同時其組織也變為純粹的神明會組織。臺廈郊在清代澎湖時,具有特殊的地理條件與兩岸貿易興盛的情境下,組織與功能發達。日據時期,改名為澎湖臺廈郊實業會,光復後臺廈郊雖然名號猶存,但幾乎已無其實質,後更改為澎湖縣商會至今。
 另外,除了外商以外,台灣當地的傳統產業,也有可能因某些利益而尋找贊助的對象,像是有助於自己產業發展的相關對象,例如統一企業這種大集團,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做轉投資等贊助。但是,在全球化的購併(M&A)浪潮裡,商業贊助者,也可能是地方企業的併購者。
 由於歷史變遷,『臺廈郊會館』在日據時代後,受商業型態改變與後來中日戰爭的影響,原先的郊戶沒落,行郊組織功能不彰,而逐漸沒落瓦解,其組織現今僅存金長順神明會,以及日據時代所改建的建築街屋,和「實業會館」等少數匾額、名錄。『潮流八卦水,風待七更洋』,這段滄海桑田的故事見證了澎湖地區,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與經濟變遷。
 總之,地方財務資源「理應」的理想與現實中的澎湖,仍有差距!由於篇幅有限,留待下次進行討論。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天人菊的天空-20 「五里亭邊手共攀」 中央財源豈可空談?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4月 28日, 08:04

天人菊的天空-20 「五里亭邊手共攀」 中央財源豈可空談?


李清潭

看不見中央作為的中央街?
 上回提到道光年間,分巡臺灣兵備道周凱(字仲禮),他曾幾次運糧送餉到澎湖,寫下的一首詩句,值得今日主管離島建設的官員深思:
 『相送環呼涕淚潸,牛車薄笨走間關。
 地無種植田三畝,家有帆檣艇一般。
 海菜為羹多菜色,漁人乏食少人顏。
 旌旗隊隊來前導,五里亭邊手共攀。』
 《十九日自嵵裏至媽宮灣》,摘自林豪《澎湖廳志》
 整首詩寫的是澎湖民眾敬官接糧、相迎相送、民風樸素,並且地理艱困、看天吃飯,從而共體時艱的賑災過程。『涕淚潸』、『手共攀』可說當時上下一心,和衷共濟。
 上一回我們談到地方的產業環境的第三個要素是財務資源,其對於的方產業發展影響頗大。其中,這裡分析澎湖現況的內在結構,我們認為中央政府角色有極大的改善之空間並可期待:

一、地方財務機構,國際化路途漫漫?

 澎湖的地方財務機構就是欠缺屬於「全球─地方」直接連線的模式。

二、商業贊助者關係,歷史光榮斑斑?
 在商業贊助者關係方面,往往外商比較偏好在台北做商業投資贊助。或者,經常做轉投資到外地等的贊助,也可能是地方企業的併購者,會將在地的小型企業併吞。
 以上兩項感嘆,可以反映在澎湖國際經營環境的沒落。舉例而言,馬公歷史悠久的「中央街」,正可以測量中央的資源灌入的指標高低。中央街的冷熱測得出澎湖在全國經貿的冷熱,尤其是海空運輸、匯兌和進出口貿易,對照於過往「海上絲路」的大航海時代。
 中央街位於澎湖天后宮東側不遠的直街,是澎湖歷史最悠久的商街之一,馬公人習稱之為「街內」。這條街早在清朝時代便稱為「大井街」,延至日治時期的商業交易,澎湖群島也全以此區域為中心,曾經是澎湖最為繁榮的市街,也是台澎兩地發展的第一個漢人聚落。
 無論是地方財務,或是商業贊助,大井街是數百年來「媽宮七街一市」之一,其主要商家店舖俱全,更成為馬公的商業中心。然而,戰後除了國共的海峽對峙,國防因素壓抑了國際經貿之外,更由於政府施行「馬公市都市計畫」,開闢多條寬敞道路及規劃多處商業區,馬公市的商業也就逐漸走出傳統的「街內」商業區,轉移到新開闢的商圈。因而,至1960年代,中央街內的傳統商業交易,呈現出哀頹沒落的夕陽景象。

三、私人創投資金,臨門一腳談談?
 對私人創投而言,能得到高獲利率是其終極目標。以投信公司負責項目中的基金為例,除了證期會要求每支基金最起碼的持股比率七成的限制外,是沒有過多的規範限制,也因此私人創投密切觀察的重點,包括Nasdaq的股票走勢、外資動向、台灣景氣、兩岸關係以及公司基本面。
 我們澎湖的私人資金是否有國際籍的信心呢?這裡摘錄2001年春天的新聞報導做為參考:
 「縣長賴峰偉指出,兩岸三通及進入國際經濟組織WTO的議題,對於澎湖是危機也是轉機,三通後的澎湖,農漁業必然面臨衝擊,但我們以逐步的開放計畫,爭取澎湖做為兩岸間第三地的優勢,首先,今(2001)年五月間澎湖將與大陸實施宗教通航,必可帶動週邊商機。其次,校長組團赴北京及西安等地參訪,推廣澎湖做為兩岸學術交流的前哨,在國際投資方面,澎湖爭取到梅鐸集團投資娛樂觀光事業,興建五百間五星級套房,澳洲麗晶學院也計畫在本地設校培育旅館及外語人才,同時麗晶郵輪也決定延伸台灣區到澎湖等等。」
(參見http://www.phhg.gov.tw/chinese/news/90/9002/22-3.htm(2002年11月)。)
 有良好基本面的股票,沒有人會質疑它漲升的力道,在前引的新聞當時2000年底,台灣「遠見雜誌」中的五家投信公司票選最想買的十大個股中,排名居前的有:威盛電子、台達電、義隆電子與台積電,顯示公司的競爭力與產業前景最受分析師認同。所以,企業經營者若想要得到私人創投資金的財務資源,首要就是重視公司本質體制,營運狀況,不需擔心私人創投資金會有地域觀念,也不必以台北為首要投資地區。
 換言之,如果當年賴縣長所宣稱的『爭取澎湖做為兩岸間第三地的優勢』、『與大陸實施宗教通航』、『推廣澎湖做為兩岸學術交流的前哨』、『國際集團投資娛樂觀光事業』和『在本地設校培育旅館及外語人才』,是可以突破僅由台北吸收澎湖私人投資的侷限的。
 澎湖曾經擁有前述新聞裡的願景。因為私人創投資金所採用的可以是《全球-地方》的模式,原因如下:私人創投資金來源廣自全球,各地資金選擇其偏好的投信公司,注入資金,各創投公司將資金匯集後,即依各式投資工具如基金、買台股、期貨等,將手上資金投資,因此,《只存在於地方》的模式則是不可能的,當然,已存在的私人創投更是沒有《尚未出現》的可能性。
 而《全球-中央-地方》的模式在此則理應不適用。舉例來說,下一波前景看好的類股為屬於光電的產業,以及基因解碼後使的生物科技,可以想像的空間無限寬廣,是否值得投資的考慮重點並不包括設廠位置、或營運中心。但是,「理應」的理想與現實中的澎湖,卻仍有差距!淺言之,如果創投的困境不在於私人的因素,那麼問題是發生在政府,即國家的角色和政策配套!
 澎湖地區的企業欲獲得私人創投資金的財務資源,傳統產業方面可以積極轉型,我國已經加入WTO的經貿接軌了,也是澎湖企業可以考慮發展的方向。整體而言,私人創投所關心的是投資那間公司企業可以得到獲利,除此外並無其它的政治考量和區域發展等的限制,就算不是設址於首善之都台北,也一樣可以獲得私人創投的青睞。但是,這裡指的關鍵困境是,中央政府對於離島發展並無大開大闔的規劃,更無促進國際化的實質環境變革!
 因之,私人創投雖然是適宜採用《全球-地方》的模式;但是,澎湖現況的條件並不必然理想,因為台北政府並不如首爾對於濟州島的政策周全。從目前台灣各地方的私人創投管理資金的流動方向來看,是從各分公司匯集資金後,交由基金經理人操控,因此,這一方面的私人創投是採用《全球-中央-地方》的模式。綜合以上所述,創投制度「理應」的理想與現實中的澎湖,仍有差距!
四、政府創投資金,建設條例泛泛?
 所謂的政府創投基金,就是政府幫助企業成長、或創立所做的一些產業政策,而這些政策的實行當然是需要一大筆資金才會辦法發揮預期的功效,請參見《附表1:政府介入產業科技發展之工具比較》,其中介紹政府的產業政策大概的概況。
產業政策乃政府透過政策性工具(例如,租稅獎勵、金融獎勵、補助金、政府採購等),將資源引導入政府所欲發展的產業或經濟活動上。這些資源包括產業別(例如,高科技產業)與功能別(例如,研究發展、人才培訓)等。
 基本上,一般國家的產業政策雖強調以功能別獎勵為主,但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仍然重視,主要基於「不平衡成長理論」而發動,將資源集中到具發展潛力、高附加價值的明星產業上,以期帶動經濟成長。而台灣的企業如果希望藉由政府的幫助來創業或成長,就必須經由行政院的幫助來達到目的;所以,澎湖的政府創投基金的整體流程仍是屬於《中央-地方》的模式。因為必須透過行政院的產業政策和工具,以提昇自己的實力到全台各地、或全球性的企業,就像現在政府也有許多的產業政策實施在台南科學園區,以幫助當地的企業來發展,這種《中央-地方》的侷限,仍賦予中央最後的權威。
 相較之下,南韓的離島建設遠非台北可以自誇的。同樣是2001年,賴縣長在澎湖刻畫夢想,而南韓政府則以行動將《濟州國際自由城市發展中心》(JDC)設立!兩個亞洲四小龍的政府,對於離島建設作風是不同的。
 南韓的JDC主要任務,即為濟州國際自由城市開發實行計畫的制訂與執行,及開發所需的資金籌措。依其特別法第76條進行土地的取得、開發、儲備、管理與租賃;建設管理科學技術區與投資振興區;制訂並推動專案計畫;對國內外投資者招商及進行諮詢與輔導。南韓政府實際開列開發資金來源,包括有:(1)中央政府及濟州道補助、(2)先導計畫用地的出售與租金收入、(3)國民免稅店營運收入、(4)濟州道室外廣告收入,以及(5)借貸(發行債券、向金融機關與國外借貸)等。這些都是我們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無從想像的、望梅止渴的。
 對照於前面談到澎湖的中央街,我們應該有十分滄桑、一點感嘆!早在1983(民國72)年縣府將中央街劃定都市計劃保存區,1991(民國80)年才有內政部、台灣省政府補助經費辦理保存區維護計劃之研究,並歷經澎湖縣政府與相關單位多次協商後,將保存區變更為「中央街文化風貌特定專用區」。經過整整十年,在1993(民國82)年由中央街居民成立「澎湖第一街振興協會」,積極整建。比起濟州島的兩年,澎湖鄉親幾乎以20年的長期爭取,終於在2001年(民國90、91)兩年獲得《離島建設基金》補助經費進行建設,重新展現中央街的傳統文化風貌。
 如果澎湖鄉親,有機會拜訪濟州島的《生態.神話.歷史公園》和大型購物城,請務必沈思:澎湖群島何去何從?
 南韓政府大力提升濟州島的發展平台,至今包括民間、政府及外資,投資總額將近新台幣約一兆元。『潮流八卦水,風待七更洋』,台北對澎湖呢?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無線行動寬頻 在菊島寫歷史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4月 29日, 08:03

無線行動寬頻 在菊島寫歷史

圖檔
●各界來賓為開台剪綵熱鬧場面。

 (記者顏博瑋報導)本縣繼健保全台首試辦之後,私部門老牌家電商,大同公司成立無線寬頻的大同電信,也以本縣做為其開辦行動無線寬頻第一個開辦區,昨日盛大典禮慶開台,業界齊聚慶賀,熱鬧非凡。
積極發展 WiMAX無線寬頻接收業務的,大同電信昨日舉行盛大開台儀式,成為全台第1家正式開啟商業運轉的WiMAX業者,本縣是第1個開台地區,開始享受傳輸服務。
 大同電信總經理嚴福心表示,大同電信在本地的網路佈建工程已架設完成21個基地台,覆蓋率達80%,因此選擇本縣首先開台營運。大同電信同時推出開台促銷專案,本地區的使用者將可領先全台各地,開始享用比目前3.5G快上3-4倍的WiMAX無線寬頻。嚴福心指出,本地首先開台之後,大同電信已經選定高雄市為第2個開台所在,為配合世運會的舉辦,7月將舉行開台儀式。
 昨日的開台儀式分為兩個會場,主會場在馬公元泰大飯店,台北會場在該集團的大同大學。馬公主會場由東森購物主持人君良主持,並由Show Girl展示相關產品;大同公司董事長林蔚山和大同電信董事長林郭文艷在元泰主會場宣布啟動WiMAX服務,隨後與台北會場作視訊連線。
 王乾發縣長和蘇崑雄市長都以地主身分出席,向大同電信和與會業界及來賓表達誠摯歡迎。其他出席貴賓還包括國家傳播委員會(NCC)三位委員:李大嵩、劉崇堅、謝進男,以及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intel亞太區總裁Navin Shenoy、行動寬頻產業促進會主席何薇玲,計約150人與會。
 林郭文艷表示,大同電信以離島為第1個開台地區可說意義重大,未來將以WiMAX傳輸的實際運作,落實政府一向致力的縮小城鄉差距和數位落差的政策。今後也可望利用WiMAX將菊島的美麗風景和觀光資源傳播至全台乃至全世界,對本縣的觀光業及經濟發展將產生助益。    
 林郭文艷指出,大同集團原本不是電信業起家,加上台灣過去的通信產業發展一直不如資訊產業,大同電信歷經了過去2-3年的辛苦準備,才能在澎湖開台,要感謝縣政府、澎湖科技大學等單位在架設和測試期間給予的協助。
 林蔚山表示,大同電信初期業務只有行動寬頻上網,未來還將拓展到行動語音、行動電視等,在面臨全球金融風暴的同時,仍致力拓展業務,再造成長。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天人菊的天空-21 「化作人間應地靈」 在東亞找一幅澎湖的願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5月 2日, 09:25

天人菊的天空-21 「化作人間應地靈」 在東亞找一幅澎湖的願


李清潭

 我們澎湖在清代高宗乾隆年間已有十三澳之繁榮。當時,擔任澎湖通判的胡健先生曾寫下有名的《十三澳詩》。其中有一首極為有趣的地方寫實色彩:
 『奎璧光芒本列星,化作人間應地靈。
 俗尚漁樵知力穡,戶敦仁讓喜橫經。
 城當北拱瞻辰極,湖自東連浴日溟。
 紅罩青螺皆瑞氣,乾坤何處不清寧。』
 《十三澳詩》之《奎璧澳》,摘自胡氏《澎湖紀略》

 今天,當人們晨昏登臨奎璧山時,還是覺得神清氣爽。『紅罩青螺皆瑞氣,乾坤何處不清寧』,地靈人傑,期待澎湖有更光明的願景!
 上一回我們談到,兩個亞洲四小龍的政府,對於離島建設作風是不同的。尤其我們在這裡一再呼籲,要更樂觀、健康地討論關於澎湖地區的企業經營/產業發展的環境分析。比其他東亞國家更積極的態度是必要的!
 幾次的討論,在這裡我們採取學者馬樂基(E. J. Malecki)在 1997年曾提的組織基礎模型,前三項分別為:(1)企業環境;(2)技術能力;(3)財務資源。而這些分析的背景是近二十年多來,產官學各界探討澎湖觀光事業開發政策,尤其是相關的行銷策略。
 以後,我們會接續討論馬樂基所提的(4)商業支援一項,做為未來的分析模式。但是,在前三項的分析後,我們試圖以南韓的濟州島、日本的琉球群島現況做為比較,以自勉於追求澎湖更健全的發展。就現況而言,我們澎湖需要轉化消極的中央「補助」,成為積極的在地「建設」!無論是曾經討論的(1)企業環境;(2)技術能力;(3)財務資源面向中的任何一項!

濟州島的啟示:【旅遊+教育+高新技術】三大產業
 當2001年9月,南韓在國務總理室設置的「濟州國際自由城市推進委員會」所提出的七項先導工程計畫之後,濟州國際自由城市(簡稱JDC)立即投入新台幣約1200億元,推動先導工程包括:(1)尖端科技園區、(2)渡假型居住區、(3)興建《生態.神話.歷史公園》、(4)建立大型購物城、(5)在南部西歸浦市建立遊艇港灣區。地方的公、私兩部門受到中央行動保證後,濟州道政府接著負責擴建濟州機場成為自由貿易區,韓國觀光公社則負責擴建中文觀光園區。台北的中央政府可否對於台澎金馬的離島地區有前述的各項保證嗎?
 這些是我們一再引用的現實例子。例如,南韓的JDC主要任務,即為濟州國際自由城市開發實行計畫的制訂與執行,及開發所需的資金籌措。依其特別法第76 條進行土地的取得、開發、儲備、管理與租賃;建設管理科學技術區與投資振興區;制訂並推動專案計畫;對國內外投資者招商及進行諮詢與輔導。南韓政府實際開列開發資金來源,包括有:(1)中央政府及濟州道補助、(2)先導計畫用地的出售與租金收入、(3)國民免稅店營運收入、(4)濟州道室外廣告收入,以及(5)借貸(發行債券、向金融機關與國外借貸)等。
 這些實況的發展,都是我們拿來比較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的困境,以及可以發揮的願景建構的。
 濟州島的開發模式也值得我們深思,它是一種將「旅遊資源、環境及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三者,聯繫在一起的開發策略,重點也就是開發旅遊、教育和高新技術等三大產業【旅遊+教育+高新技術】。政府負起地方財務資源開發、帶頭建設的責任是關鍵!請參見《附表1:南韓JDC 支持的濟州島旅遊相關行業與項目》內容。
 濟州島模式其投資運作方式是由JDC這個半官方公司先行出資,進行收購土地及基礎建設,同時和有興趣的外資洽談,最後JDC會與雀屏中選的業者組成『合資公司』,JDC用土地及其他資產作價,取得合資公司的股份,共同承擔投資的風險,並且共享投資的獲益。由濟州島模式看來,南韓政府這種實質參與的方式,和台灣在重大公共建設幾乎全採BOT的方式,而屢見利益輸送、賤賣國產的弊端,兩者呈現極為不同的內涵和效益。
 對照於濟州島,觀光產業也是我們澎湖地區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但是,澎湖還沒發展,就有部分專家學者憂心:大量觀光客湧入觀光地區,除了對本地帶來經濟發展外,也造成負面的治安影響。似乎我們杞人憂天地先懷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準備功夫。
 並且,曾有少數專家學者也顧慮:隨著觀光遊憩項目多元化發展,經貿自由港的制度未來若引進澎湖地區,將對當地社會帶來全面性的影響及治安隱憂。因此,能否建構治安維護策略,以增加警力與裝備預算,並成立觀光警察隊專責處理觀光客治安事務,成為許多反對澎湖進一步開放的主張。
 所以,我們一再呼籲:看看別人,疼惜自己,必須自立自強!

琉球群島的啟示:【自由貿易+資訊通訊+金融】三大特區
 其次,我們再談談東北邊海域的日本一個經濟特區|琉球群島的沖繩地區。
 現況中,琉球群島(沖繩縣)是能活用稅制上優惠措施的日本國內唯一的經濟特區。它的結構又有特別自由貿易地區、資訊通訊產業特別地區、金融業務特別地區,可見其為離島的建設精心設計。因為不同產業有不同的功能,可作為金融、資訊、製造業等,縱橫產業的智慧聚集培育、發展、茁壯,致力於強化經濟特區更深一層的企業、商機之招攬。
 這裡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日本國內享有獨自稅制優惠措施的沖繩,如何以離島的區位試著展開商務呢?
 當我們思考澎湖的發展未來,前引的案例告訴我們:必須細緻到政策、策略、執行和資源各種層面,都要配套周全!
 琉球群島的經濟特區有三種,分別是:特別自由貿易地區、資訊通訊產業特別地區及金融業務特別地區。大略發展分別如下,可供我們借鏡:

一、特別自由貿易地區
 這一地區指定在沖繩本島中部URUMA市的中城灣港口的新港地區。
 若符合一定的條件,新設立後10年內,不僅其法人稅35%的所得可享扣除,地方稅減免、沖繩振興開發金融公庫的低利貸款制度等,均備有各種優惠制度。由於這一地區能活用保稅功能,所以從國外便宜進口的原物料及半成品,可以不用付關稅及消費稅,加工組裝後再出口。

二、資訊通訊產業特別地區
 這一地區指定在沖繩本島南部的那霸、浦添地區及本島北部的名護、宜野座地區的兩個地區。
 地區內的資訊通訊企業,若符合一定的條件,能享有法人稅35%的所得扣除、投資稅額扣除、地方稅減免等稅制上的優惠措施。並且,提供企業與本土通訊線路的通訊成本減低化支援事業、支援創投企業創業育成設施的整頓、以及高度IT技術人員的培訓等,實行各種措施。

三、金融業務特別地區
 這一地區指定在沖繩本島北部名護市整個地區。值得注意,進駐特區內的金融相關企業,若符合一定的條件,能享有法人稅35%的所得扣除、投資稅額扣除、地方稅減免等稅制上的優惠措施。
 比照南韓和日本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要振興離島地區,幾個產業發展的組織要素是要「立體交叉、相互配套」的!尤其,我們前幾回談到的:(1)企業環境;(2)技術能力;(3)財務資源等三個面向,彼此並不必然互相排斥啊!
相較之下的台澎金馬,自1988年之後,當人們談到澎湖是升級為「經濟特區」、或是「自由經貿港」都還會換來有所禁忌的反應。那麼,總該有人先談澎湖自立成為在地城邦(Local State)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能量是否具備呢?所以,本論壇一再探討策略如何突破現狀?以及轉型配套有哪些條件?藉以勾勒出澎湖未來的願景。
 我們以為,如果以政策和管理的層次分析,這些反對發展的疑慮,不是「因噎廢食」的話,乾脆主張澎湖倒退到明、清時代曾有的海禁政策!但是,這合乎理性嗎?
 這裡,我們主張要更樂觀、健康地討論關於澎湖地區的企業經營/產業發展的環境分析。積極的態度是必要的,透過「全球在地化」的改造,讓澎湖回到全球發展舞台,這對當前的台北和北京都需要想像力和新的視野!
 我們也提醒過:兩岸的官僚體系可能彼此仍有冷戰對立的遺緒,因而,一個全新的澎湖對於他們的內陸型思維仍是陌生的!『奎璧光芒本列星,化作人間應地』!澎湖的鄉親們,我們要大膽地發聲,提出新的澎湖願景!
 『俗尚漁樵知力穡,戶敦仁讓喜橫經』,是的!討海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接著下一回,請大家討論馬樂基所提的(4)商業支援一項,讓澎湖進行一場國際化的轉型吧!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天人菊的天空-22 「蕩搖星斗快乘槎」 開創新局的幾番勇氣!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5月 6日, 14:55

天人菊的天空-22 「蕩搖星斗快乘槎」 開創新局的幾番勇氣!


商業支援,澎湖的舊夢乎?願景乎?
 很難找到像我們澎湖這麼多采多姿的地理、海象和天候的地方。在清代高宗乾隆年間,擔任澎湖通判的胡健先生曾寫下有名的《十三澳詩》,極盡寫實的生花妙筆。其中描寫澎湖在地的景觀極富變化之趣:
 『四邊無樹浪為花,豬母雲趨落水涯。
 看遍魚龍思結網,蕩搖星斗快乘槎。
 石泉日麗眠黃犢,鐵線風勁捲白沙。
 傍島倚垵爰作室,晨星三五是鄰家。』
 《十三澳詩》之《嵵裏澳》,摘自胡氏《澎湖紀略》

 簡短的56個字裡,我們真如見到嵵裏澳的美景!
 我們在這裡一再主張:要更樂觀、健康地討論關於澎湖地區的企業經營/產業發展的環境分析。以積極的態度和嚴謹的方法,我們採取學者馬樂基(E. J. Malecki)在 1997年曾提的組織基礎模型,逐項分為:(1)企業環境;(2)技術能力;(3)財務資源;(4)商業支援等四項,做為澎湖現況和未來的產業的探討。儘管就前三項個面向,現況的改善空間仍然非常大,但是未來的展望仍是值得努力的。
 接著,本研究將分析最後的第(4)面向「商業支援」。做為產業發展環境的考量,在這一個面向下,澎湖地區有幾個項目可以探討,包括:(1)商業學習課程;(2)產業組織;(3)育成中心;(4)勞工訓練機構;(5)技術訓練研究單位;(6)企業網絡(請參考《附表1:澎湖地區產業環境的「商業支援」分析》內容)。這一回,我們以所列的前兩項先做討論。

一、商業學習課程,有待開發更多元的資源!
 商業學習課程上大致可分為民間機構、學術機構及政府機構所開設的課程。第一,民間機構大多為台灣本島各大企業的澎湖分公司或是企管顧問公司,所開設的課程從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銷管理、財務和金融管理、企業委訓、品管到生管皆有,缺點可能是規模不大、或是在台灣本島舉辦也有。第二,學術機構如澎湖科技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台灣許多其他大學的推廣教育中心澎湖分處、或分班所開課程,以社會大學觀念,來推廣教育、或在職學分班模式開設商業學習課程。當然,還有國立空中大學澎湖學習指導中心,也提供許多正式的學習途徑。第三,政府機構,例如南區中小企業研訓中心,在擴散的效應中,結合其他南區的技術學院、文教基金會、企業家聯誼會等合辦新學習運動、財務金融、企業家書坊(讀書會)及智庫與論壇四大系列研習活動,供有申請研訓中心學習護照的企業員工或主管參加,從過去至今這些效應有待仔細評估。
 整體上,這三種機構所開設的商業學習課程,還是跳脫不了「全球-中央-地方」模式,甚至在機構的設置上,也多為台北、或其他地區總公司的澎湖分公司、辦事處,可見在資訊的取得和流通上,仍依賴中央。類似於許多邊陲地區,這是規模經濟大小的困境。
 如果樂觀地期待,現今拜網路風氣之賜,線上教學及遠距教學已逐漸普及。當然,商業學習網站通常採會員制,收費不高,無授課的空間及時間上的限制,資訊更新也較為快速,因此推測未來《地方-全球》模式,未來將會顯著提高。目前南區中小企業研訓中心有「網路大學」的線上教學、資訊分享系統,民間網站如「總裁學苑」、」「中國生產力中心網路學園」,…等等,都為商業學習課程開闢了新的學習模式及園地。另外,國立空中大學澎湖學習指導中心自87年起規劃3樓演講廳改做遠距教室,做為與校本部、馬祖、金門同時同步遠距面授時使用;但不純然為商業學習課程而已。

二、產業組織,有待開發更堅實的開創!
 澎湖地區在產業組織所組成的公會及工會方面,大致上分成兩個大方向,一為由政府或法令的規定,先由中央發展出一個總公會或總工會後,再於澎湖設立分部;另一為先於澎湖設立公會或工會後,再與全國相關公會或工會結合,形成一個同業公會或同業工會。
 首先,以資方的台灣地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為例,其組織招收會員、於各地設立分處,並設立專業委員會,安排參展活動、參觀拓銷活動,尚有培訓課程及公開說明會,同時,亦主辦符合地方發展的各項活動及會議研討會,是屬於由中央組織,再發配到地方的情形,或是由地方舉辦活動,卻仍需借助中央的資金、技術、資源,才有可能順利又成功的辦成活動,達到辦活動對外宣傳的目的及對內資訊交流的與世界同步的階段。至今2009年,澎湖的工商職業團體總數僅有54個,而職業團體人數總數僅有1490人而已(請參見《附表2:澎湖現有工商職業團體組織概況》內容)。
 其次,而又以勞方的全國產業總工會為例,其組成原因是自1990年代末期,就由許多基層的自主產業工會開始集結成立縣市的產業總工會,以與各地縣市總工會區隔,並且獲得當地縣市政府的承認。並進一步會商團結的可能性,同時也邀請中華電信工會、台灣石油工會、台灣電力工會、台灣鐵路工會、台灣省煙酒業產業工會聯合會、大同工會等幾家大型的全國性產業工會加入聯合的行列,再正式成立「全國產業總工會推動籌備委員會」。在分會陸續成立之後,活動也跟著馬上進行,如各項籌備會議、針對面臨新政策所需應對的各種會議及活動、及與各分會及國際上的工會交流、向政府請命等各類活動依次展開,皆為謀求勞工福利做最大的努力。
 不論前述的公會和工會兩種,大都以台北為中心,其運作和影響才隨而擴充至地方。所以,整體而言,澎湖在產業組織上,是屬於《中央─地方》的模式困境。當然,這也並不能抹滅他們對於地方的貢獻!我們以下探討的案例是「澎湖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在2007年提出的具體展望和作法。
 在2007年3月23日下午,澎湖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舉行第6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當時的理事長張東周先生的開會致詞是值得我們肯定和思索的!他在會中表示同月的月底將與金門及馬祖兩地公會籌組「金馬澎旅行業聯合會」,建立離島區域旅遊合作平台機制。回顧和前瞻,我們有許多的啟示。

雲落水涯:《離島合作平台和整合機制》關鍵嘗試!
 在2007年的代表大會上,張理事長說該公會今起將邁入第17個年頭:
 『有鑑於兩岸三通新時代即將到來,暨積極配合行政院推動觀光倍增計畫,旅行公會特於2006(95)年12月15日組團前往福建廈門等地考察及拜會,俾便瞭解未來有關澎、陸兩地觀光交流事宜,並將澎湖之美成功行銷至大陸地區。』
 這決策可由當時台北中央社2007年3月15日發佈的新聞稿,得到證實。針對澎湖即將開放小三通,串連開放的金門縣與連江縣、澎湖縣等的三個離島縣的旅行公會,比照台灣旅行業「全聯會」的模式,共組「金馬澎旅行業聯合會」,建立《離島區域旅遊合作的平台和整合機制》,推動離島觀光事業策略聯盟,共創三贏。顯然,『看遍魚龍思結網』,商業公會負起本身開展澎湖旅遊的使命:
 『尤其馬公航站自開放國際包機業務以來,澎湖地區已經舉辦了九次國際包機,而為瞭解有關未來澎、陸包機業務,澎湖考察團一行人首度於去(2006)年12月15日前往福建…考察廈門及泉州兩地透過小三通進入澎湖或未來透過兩岸包機入澎相關事宜及行銷澎湖旅遊市場新賣點,將福建省遊客帶進澎湖,拓展澎湖旅遊事業與大陸及港、澳地區接軌,為兩岸的交流合作架起一條友誼的橋樑。』
 可是,這種具突破性的《離島合作的平台和整合機制》,在2008年9月7日,大陸的國台辦主任王毅宣布五項對台利多措施,包括「擴大小三通」、「陸客來台可以赴金門、馬祖、澎湖旅遊」之後,並未產生平台利多、彼此互利的原有期待之利益。例如:2007年(民國96年度)澎湖地區遊客488590人次,2008年(97年度)澎湖地區遊客479992人次,呈現連續三年衰退的現象。主要以台灣本島之遊客為主(以此則2008年推估「國際遊客」人數為479992*0.2%=960人次),另經由小三通方式經由金門轉赴澎湖縣之大陸遊客,96年度計1090人次,97年度為2727人次。可見,澎湖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在逆風中迎向戰場開拓!
 2008年9月當時,就連台灣旅遊業者都普遍認為,此舉有助於金馬澎等離島的觀光及經濟發展;當時,澎湖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既求奮發打開出路,又是充滿信心願景的!套用張理事長在2007年會中自我的期勉,因為:
 『由於目前立榮航空已於去(2006)年8月24日自澎湖成功首航直飛香港,加上澎縣府已通過「雙向國際包機獎勵辦法」,若中央政府政策再允許加以配合,福建省居民今(2007)年4月間將可經過小三通抵達金門或馬祖後再轉乘飛機至澎湖;或是由香港或澳門專案包機至澎湖,為澎、陸兩岸雙向包機開啟新的一頁。』
 當然,綜觀本案前後發展,其中最可堪玩味的是『有鑑於兩岸三通新時代即將到來,暨積極配合行政院推動觀光倍增計畫』、『若中央政府政策再允許加以配合』、『為澎、陸兩岸雙向包機開啟新的一頁』,幾個關鍵處,究竟成敗如何論斷乎?
 『鐵線風勁捲白沙』,仔細思維『將澎湖之美成功行銷至大陸地區』的命題,又回到我們這裡提過的思考:
 『從什麼觀點,台灣需要澎湖呢?』、『從什麼觀點,澎湖需要台灣呢?』

 作者:李教授任職於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天人菊的天空-23 「採風閒聽滄浪詠」 光輝歷史蘊含在地優勢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5月 8日, 17:35

天人菊的天空-23 「採風閒聽滄浪詠」 光輝歷史蘊含在地優勢

李清潭

 上一回我們提醒自己:很難找到像我們澎湖這麼多采多姿的地理、海象和天候的地方。事實上,由於大航海時代的因緣際會,我們也很難找到像澎湖這麼具有文化歷史、海下資源、水下寶藏的海域!再次,我們借用在清代高宗乾隆年間,擔任澎湖通判的胡健先生曾寫下有名的《十三澳詩》來佐證。其中描寫澎湖在地的景觀獨有特色:
 『亂石磊砢砌作牆,綢繆人事擬苞桑。
 釣來煙雨龜蒙棹,牧遍阿池卜式羊。
 海絕鯨波逢道泰,民無鱷夢覘官良。
 採風閒聽滄浪詠,步入通梁過大倉。』
 《十三澳詩》之《通梁澳》,摘自胡氏《澎湖紀略》

 這首詩簡短的56個字裡,從『磊砢牆』、『既釣且牧』、『鯨波』、『採風閒聽』等描述,我們真如見到獨有特色的美景!
 上一回中,我們分析產業發展環境的考量,第四面向「商業支援」在澎湖地區發展的情形。可以進一步探分類包括:(一)商業學習課程;(二)工業組織;(三)育成中心;(四)勞工訓練機構;(五)技術訓練研究單位;(六)企業網絡。我們已經討論如前二項部分。

一、商業學習課程,有待開發更多元的資源!
 商業學習課程上大致可分為民間機構、學術機構及政府機構所開設的課程。而拜網路風氣之賜,線上教學及遠距教學逐漸普及,商業學習網無授課的空間及時間上的限制,資訊更新也較為快速,因此推測未來「地方—全球」模式將會顯著提高。線上教學、資訊分享系統、民間網站都為商業學習課程開闢了新的學習模式及園地。

二、產業組織,有待開發更堅實的開創!
 澎湖地區在工業組織所組成的公會及工會方面,整體而言,澎湖在工業組織上,是屬於「中央-地方」的模式,而涉及資方利益的商會、公會,往往又陷入政治和選舉的恩怨困境。
 接著我們討論第三項和第四項。

三、育成中心,有待開發更在地的優勢!
 目前大澎湖地區,育成中心的設立於澎湖科技大學。其中以海洋相關工業科技為發展重心,主要功能在提供企業技術輔導、營運管理、輔導人員培訓、專家諮詢、資金取得、協助取得政府研發經費、補助成果推展等幾大功能,輔導知識技術商業化以順利營運。這些都不離經濟部對於育成中心功能的期待。
 其實,更多的想像是可以發揮的。在2007年的3月23日,著名的《人間福報》,刊載一則消息:文建會一年內將在澎湖縣成立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台灣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並與法國文化部等相關單位合作,培訓亞洲地區各國水底考古人才。當時文建會的副主任委員吳錦發:
 『…在澎湖縣主持「馬公港疑似沈船調查評估會議」時說,法國馬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路荷等七名水下考古專家,專程到澎湖協助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探測馬公商港疑似古沈船遺址,為台灣水下考古建立「典範性的示範」,這是台灣發展水下考古的一大步,文建會今(2007)年在綠島成立第一個海底觀測站,並正與法國文化部洽談合作,下一步就是推動成立「台灣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請參考【2009年3月4日】,【http://gis.rchss.sinica.edu.tw/archaeology/】內容)
該報導說明,文建會認為設立「台灣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最佳地點就在澎湖,因為澎湖四面環海又位居航運要道,水下遺址恐怕還有很多,不過文建會及研究單位仍無法掌握到資料,文建會計劃對澎湖水下遺址做大規模的調查,至於水下遺址不只侷限沈船,海溝裡的動物如德氏水牛等也包括在水下遺址內。
 『例如考古專家曾推測台灣西部的橄欖石來自澎湖,澎湖縣七美鄉石器工場遺址的發現,就證明七美在史前時代繁榮的石器工業與對台貿易,澎湖海溝也發現過德氏水牛,歷史上施琅攻澎時許多船艦被擊沈,這些被擊沈的船艦不在馬公港,又到哪裡去了,吳錦發說,這些發現若能與水下考古結果連接,可能協助解開台灣史上生態學、人類學及歷史的失落環節。』(參考前引資料;請參考:資料來源:考古學習網【http://archae.nmp.gov.tw/a-news01.aspx?PAGE=4&ID=49】)。
 如果前述構想能付諸實現,那麼澎湖在海洋考古上,將是發揚地方特色、歷史資產相互結合的最佳策略!這座中心不僅具全國性,文建會也將它定位為亞洲地區水下考古人才培訓中心,成為亞洲水下考古的發源地及勝地。
 請試想,澎湖將建「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是多麼符合各種全球在地化的論述啊!
 依據2003年當時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臧振華先生的說法,水上考古這門學問,對於科技性要求尤高!臧館長認為:
 『一般人常把水下考古學與打撈沈船混為一談。許多影片,更以沈船寶藏之情節,將水下考古塑造成一種海底傳奇或羅曼蒂克的印象。其實,除了驚險和刺激的情境之外,水下考古學其實是一門很嚴肅的學問;是要以考古學的概念和方法,結合海洋科技和保存科學等自然科學,藉由沒入水下的船隻、文物和遺跡,研究人類的物質遺留,以及他們的文化和活動。』(請參考:中時電子報(2003年5月4日);網址:【http://forums.chinatimes.com/tech/techforum/030504a2.htm】文章)
從學術的觀點來看,深潛水下的古代沈船、文物或遺跡,可以說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文化資產。例如,
 『一艘深潛水底的古代沈船,其價值不僅是在於其中所裝載的物品,它的形體、結構,以及所在的位置和環境其實都是「封存」在水底的歷史資料,完整地為後人提供許多有關當時航海、造船、貿易、工藝技術、農工產品,以及歷史事件等方面之寶貴資料,對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往往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此外,水下考古對於發展觀光也有很重要的價值。經過水下考古出水的沈船、文物 和遺跡等,經常是博物館中最熱門的展品,可吸引大量的遊客。』(請參考(2009年3月3日),網址:【http://gis.rchss.sinica.edu.tw/archaeology/】)。
 所以,這樣的科技結合產官學各界的「育成」工作,可能為澎湖帶來一片新天地!水下考古要比陸上考古更為困難,科技性的要求也更高,其作業過程包括歷史檔案蒐集和研究,水域資料的調查、水下文物之定位和範圍探測,規劃和發掘,測量,攝影和紀錄,文物出水,以及出水文物之實驗室處理、分析研究和保存維護等步驟,需要一座世界級的育成中心!
 因為,以上各項科技、訓練要求、目標達成都需要富有經驗和良好訓練之考古、海洋科技,及文物研究和維護等各方面之專 家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任務。
 而發展海洋水上和水下寶貴資源、珍藏和歷史文明軌跡,可能是澎湖獨步台灣海峽的育成工作!
 當然,回歸現實面,就澎湖目前育成中心發展分析應尚屬「中央-地方」模式;就營運管理輔導而言,提供企業經營、財務規劃、品質管制、市場趨勢等資訊;就資金取得而言,主要在協助取得低利貸款、引進創投基金…等。而目前現況之技術開發、營運模式建立、人員培訓多以地方提供,以及透過中央與全國交流為主。在資金方面則以初期多以低利貸款、引進創投基金為主,但最終仍希望能透過上市上櫃取得更多營運資金,所以可看出大澎湖地區之育成中心,初期多輔導企業以地方資源為主,中、後期則朝中央及全球資源加強企業之營運發展。
 但是,澎湖如果不以台灣地區作法為唯一模式,而另闢途徑可能為澎湖帶來新的特色產業和貢獻。

四、勞工訓練機構,有待開發文化層次優勢!
 勞工訓練中心以輔導勞工就業、培養就業人才為目標。並因應產業結構及就業市場變遷,隨時調整職訓種類,加強與產業間的合作接受委託及辦理在職人員進修或第二專長訓練,結合學校及產業界之訓練班次,培養專業人才。
 關於澎湖地區的勞工訓練中心,主要有勞委會南區職訓中心以及澎湖縣政府勞工局的訓練中心,負責業務主要分成三大項目:
 1.就業輔導諮商-針對職場需求開設相關實業課程如水電、觀光、餐飲、電腦資訊等。培訓專業人才,並提供就業諮商,包括求職者性向測驗,以及特殊對象就業輔導。
 2.就業市場分析-蒐集並整理就業市場資訊,加以統計分析,並對職場上動態以及職業別歸內出就業市場趨勢供求職者參考。
 3.就業甄選項目-代為甄選人才並檢定期專業技能、定期舉辦公司拜訪、與企業主座談,了解企業求才之需求條件,並媒合其工作機會。
 另外,勞工局還有失業補助津貼,以及就職訓練津貼。綜觀而言,澎湖地區的勞工訓練中心主要是採「中央-地方模式」,針對當地的就業市場,著手於就業輔導工作,作為求職者與企業間的橋樑。
 其實,綜觀前述兩項環境因素,澎湖發展的關鍵俱在如何擺脫台灣既有模式的束縛?如何走出在地化的產業育成、孵化?如何培育在地需要的人力、科技和特色產業呢?
 自2009年1月起,經濟部為協助中小企業度過此波金融海嘯,落實「三挺政策」,依據行政院劉院長指示,整合各部會地方服務網絡,推動「在地關懷主動服務中小企業」專案,以關懷在地中小企業並主動提供服務,協助其解決財務融資、技術紮根、市場行銷及勞工就業等困境,使中小企業在逆境中持續經營成長。其實,澎湖是最能有地方特色的所在!文首詩中的『亂石磊砢砌作牆,綢繆人事擬苞桑』,講得不僅是景觀外部而已,即連人事的文化、歷史都別句風格!
 在當前發展的關鍵,本文的『育成中心,有待開發更在地的優勢!』、『勞工訓練機構,有待開發服務業的層次!』特別可求取在地特色的選擇!
 從經濟層面而言,前引的2009年「在地關懷主動服務中小企業」專案更可結合地方、中央跨部會資源、民間產業公協會等力量共同推動,即時反映中小企業面臨之問題,並作有效解決。
 以商業支援的各項因素,貼近產業、深入地方主動關懷中小企業,以蒐集、瞭解其需求與問題,並加以解決。『步入通梁過大倉』,昂首挺進,讓我們為澎湖加油!

作者:李教授任職於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天人菊的天空-24 「瓦硐看遍頓開顏」 十三澳何不直接與全球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5月 14日, 03:54

天人菊的天空-24 「瓦硐看遍頓開顏」 十三澳何不直接與全球

李清潭

 以前談過,在1766年廣東三水人胡建(字建偉)升任澎湖通判,以澎湖為海疆重地,卻僅有《澎湖志略》1卷,乃竭力蒐集資料,1769年左右完成《澎湖紀略》12卷,1771年左右刊行。胡先生當時有名的十三澳的一組詩,其中一首寫道:
 『四澳星連萃北山,瓦硐看遍頓開顏。
 雞窗夜照青藜火,魚網朝圍綠水灣。
 港尾地饒花蛤盛,城前人樂鷺絲閒。
 豚肩斗酒春風社,白叟黃童帶醉還。』
 《十三澳詩》之《瓦硐澳》,摘自胡氏《澎湖紀略》

 上一回,我們已經分析學者馬樂基模式的第(4)面向「商業支援」,做為產業發展環境的考量,如果樂觀達成,前舉詩詞中的『港尾地饒花蛤盛,城前人樂鷺絲閒』,桃花源理想國便是我們澎湖了。但是,現實裡在該面向下,澎湖地區幾個項目可以提升的,包括:(1)商業學習課程;(2)產業組織;(3)育成中心;(4)勞工訓練機構;(5)技術訓練研究單位;(6)企業網絡。我們對前四點的建議澎湖地區:
 一、商業學習課程,有待開發更多元的資源!
 二、產業組織,有待開發更堅實的開創!
 三、育成中心,有待開發更在地的優勢!
 四、勞工訓練機構,有待開發文化層次優勢!
 這一回,我們以所列的最後兩項做討論,做為澎湖發展的未來思考。
 五、技術訓練研究單位,有待開發東亞的先例!
 這裡所說的技術訓練中心與勞工訓練中心是不同的。兩者的差別之處在於,技術訓練中心的培育項目偏重於特殊專業技能與學識,業務包括學術研究、企業培訓課程、創新技術研發等。澎湖地區的技訓單位包括縣政府、學校、以及產業界三部分;其中可能因外離島的區位,以政府和學校的培訓中心佔較大比例。
 也因為離島的緣故,澎湖的技術訓練研究和投資規模,都被中央部會忽視了、做小了!縣政府設有人力資源發展的各單位,其課程含括相當廣泛,不僅止於職場需求,並有關於個人修養、第二專長、業餘活動等項目。學校方面,偏於實用的如空中大學、澎湖科技大學推廣部所開設的實用外語學程,用以增加就業者本身的求職條件。另外,學術研究的如澎湖科技大學的各類研究中心,則以學術發展為導向。以上各項的營運和投資規模都可以再提升,也仍有擴大的期待!
 以產業界來說,澎湖身為台灣省唯一的離島縣,其商業規模理應再被提升,投資更多的研訓中心,訓練課程可配合新聘員工培育以及專業課程教授及檢定。我們一再討論到,台北中央英看看首爾對於濟州島、東京對於琉球群島的例證,各部會的職業、技術訓練中心,應針對離島地區員工職前訓練開設課程,並於結業時檢定資格,作為錄取員工的標準。另一個案例是,援引前述兩個國家的政策,在離島設立資訊中心!試想其在澎湖設有軟體訓練中心,開設軟體相關課程,並班於學員專業認證。其中較受矚目的學程以培訓科技、通訊、資訊等工程師,針對軟體研發專業人才,進行培訓與檢定,必能引發跨國企業的肯定,彼此間也有未來的技術交流。
 綜觀而言,澎湖當地的技術訓練中心以《中央-地方》模式發展居多,澎湖憑著本身的地理條件以及商業規模,欲求吸引國內廠商或跨國企業在此分布據點,技訓研發內容也可能非針對地方設計,而需另以國際化為前瞻。
 六、企業網絡,有待開發在地全球化的接軌!
 澎湖地區企業網絡發展,以目前已出現的實例來判斷,仍有待探討。這並未如鄰近的大高雄地區有些已邁向「全球-地方」模式,就2002年前後次中鋼集團與遠東集團合作投資開發之B2B電子商務交易市集可看出,其透過電子化串聯上、中、下游產業的企圖心。當高雄試圖利用網際優勢成功的完成全台灣第一筆鋼鐵線上交易的完全機制,不只建立了國內B2B電子商務交易市集的成功指標,更相信藉由「鋼鐵優勢」的成功經驗,網際優勢將更能協助國內企業邁向世界的舞台。澎湖可能像前文提到的濟州島、琉球群島等有直接連接國際的企業網絡嗎?

十年一夢,《離島合作平台和整合機制》的商業支援何在?
 其實,上一回提到在2007年3月23日下午,澎湖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舉行第6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當時的理事長張東周先生的開會致詞提出《離島合作平台和整合機制》和許多建議,是值得我們肯定和思索的!配合我們討論的主題『商業支援』,以下具體建議朝以下目標繼續努力推動:
 (1)促請有關單位加強硬體建設:
 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當時認為:『僅依賴官方主導尚嫌不足』!而需加強鼓吹民間投入硬體建設行列,兩者相輔相成,澎湖觀光才可大幅成長。
 (2)繼續輔導國際包機邁向「雙向包機」目標,將澎湖之美行銷至世界各國:
 有鑑於入澎觀光遊客未見逐年成長,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追根究底:『主要原因在於未能走向國際化,導致澎湖截至目前為止,仍停留在國民旅遊階段,尤其一到冬季幾乎陷入停擺』!因此,該會當時建議讓國際包機早日邁向「雙向包機」的目標,以藉此達成觀光倍增理想。對此,這裡提醒大家:『僅依賴官方主導尚嫌不足』!
 (3)籌組「跨業交流會」,以迎接小三通到來:
 這裡的關鍵在於澎湖到底有多少的主體性?自主權?海峽兩岸的商業活動可否由澎湖縣政府制訂管理辦法,站在輔導立場,協助本地商業企業爭取應有權益嗎?
 (4)提昇專業、溝通協調、創造商機:
 如何重視組訓工作外,更將積極與各國旅遊機構密切接軌,定期與不定期舉辦各項觀摩考察旅遊活動,以為業界創造更多商機呢?
 綜上所述,如何能夠逐步推動地方業者實現商業支援?擴張澎湖觀光新資源,至今仍是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回想在1999年12月20日,總統選舉候選人陳水扁先生發表對於澎湖的競選承諾:「邀請澎湖旅外企業家張榮發到澎湖投資,帶動地方繁榮,並獲張榮發同意,邀集國內外財團投資,建設澎湖。」如今,十年滄桑匆匆將至,我們澎湖可看得透造化弄人?參得透自立更生?

重新解構與建構澎湖對外的關係
 綜合這裡幾回的論述,就澎湖地區企業經營/產業發展的環境分析,目前情況對於國際競爭力與地方前瞻性,需要更樂觀的大力贊助。
 實事求是,我們逐步解析「企業環境」、「技術能力」、「財務資源」與「商業支援」,所展現的具體狀況,揭露出值得思維的方向。但是,這樣的分析是具有意義的,尤其就事論事,對於本研究的主旨與目標,至少具有未來的啟發性。
 首先,就第一個層面,民主轉型中地方自治理論的適用而言,實際的資訊顯示,證實了依照「在地城邦」(“Theory of Local State”)理論的啟示:目前的地方自治理論仍無法為澎湖解套,必須進一步到達地方財經自主權,甚至地方統治高權的層次,完全讓地方有民主、自主、充分的發展機制。換言之,澎湖地方發展的關鍵在於地方財經自主權的歸屬,與對外財經自主權的提升,如本文開始所闡明:
 由「全球-中央-地方」模式,簡化成「全球-地方」模式
代換成台灣現況:
 由「全球-台北─澎湖」局勢,轉型成「全球-澎湖」連結
 其次,就第二個層面,澎湖地區產業發展的策略而言,本論壇的逐項解析,具體化了澎湖地區的社會轉型不可避免的核心爭議:
 1.在「全球-中央-地方」模式,中央政府虛級化的可能程度如何?亦即,重新解構與建構澎湖與台北的關係,其步驟何在?
 2.直接與全球連線?亦即,澎湖如何完成在地城邦(Local State),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建構呢?
 當然,這樣層次的工程改造,必須是澎湖地區的全體人民和主政者,透過民主機制的運作,進行討論、溝通和達成共識的,而後才可能逐步完成的!
 『雞窗夜照青藜火,魚網朝圍綠水灣』,隨著暖風送爽的五月到來,燦爛的陽光下,讓我們為澎湖提出新思維!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浪漫菊島 漫遊澎湖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10月 29日, 07:58

秋冬是澎湖旅遊淡季,卻是海鮮最美味的時刻,旅客可在漁村聚落巷弄間,浸淫在澎湖豐富歷史軌跡懷舊氣氛中,也可坐擁沙灘上的紅橙夕陽,體驗別具風味的澎湖。
此次的澎湖主題館將澎湖最具旅遊特色與景點作生動詳實的介紹,除了提供澎湖旅遊諮詢外,展場更以澎湖天人菊的特殊設計吸引民眾目光,輔以特色景點、飯店民宿圖片,播放澎湖觀光影片,動、靜態方式完整呈現澎湖之美。澎湖館此次以充滿魅力的「浪漫菊島 漫遊澎湖」為主題,傳達澎湖秋冬特色,想品味秋之菊島的旅人,現在正是時候。
為歡迎民眾到澎湖追風,更安排了填問卷抽腳踏車活動,推廣秋冬澎湖鐵馬追風樂趣。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關於澎湖About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17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