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南管

南管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1年 3月 23日, 17:21

南管研習班招生
︻記者莊惠惠報導︼文化局為發揚民間傳統南管樂曲,藉以保存地方鄉土文化,避免本縣南管樂人才斷層,開辦﹁鄉土曲藝│南管研習班﹂至今已達16年,期間蒐集失傳的古老樂譜,專訪民間藝師,以保存傳統音樂曲藝。並經常獲邀至本縣各鄉市巡演,吸引有興趣民眾參與南管音樂,增進南管技藝,進而達成南管音樂人才培育與推廣。

聘請蘇菁萍老師擔任南管音樂指導,藍芳淳女士擔任助教。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早年欽賜「御前清客」 南管樂團日漸式微成絕響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5月 2日, 18:20

早年欽賜「御前清客」 南管樂團日漸式微成絕響
 (記者宋國正報導)清朝年間曾榮獲康熙皇帝恩賜「御前清客」四個大字的南管音樂,隨著時代變遷已日漸式微,尤以西嶼鄉竹灣村面臨絕響的窘境。昨日曾任二十多年村長,現年八十多歲的蔡姓耆老說,竹灣的南管樂團早年在元宵節當天皆會齊聚廟前演奏,增加年節氣氛;可惜因社會型態的轉變,加上年輕人都不願學習,才會在竹灣村消逝。
 蔡姓老者指出,南管音樂在台灣本島似乎已經日漸式微,部分城市甚至皆已面臨絕響的地步。僅餘澎湖地區,因清朝年間與泉州人接觸頻繁,導至目前仍有不少老一輩民眾尚在傳唱。
 早年在澎湖、台灣本島及閩南一帶,凡是南管樂團舉行公演時,唱台上都必須豎立一把古式黃色涼傘,傘上繡著「御前清客」四個大字,由來即是當年康熙白帝非常欣賞南管樂曲的那份清雅,所賜的恩典。
 南管的主要樂器有琵琶、三絃、二絃及洞蕭,而最大的特色即是唱歌之人須手拿著拍板,邊敲節奏邊唱歌。南管因詞曲讓人有較高雅的感覺,因此較少在民間各種婚喪喜慶的場合出現。
 蔡姓耆老說,竹灣村的南管樂團,是由村內對南管音樂有興趣之人組成,平常大夥兒聚在一起哼哼唱唱屬娛樂性質,但每年的上元節(元宵節)時都會在村廟前表演,增添年節的氣氛;可惜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加上村內年輕人沒有人願意學習,使得傳統的南管技藝面臨絕響的窘境,讓村人相當惋惜。
 蔡老又說,竹灣除南管樂團絕響外,早期在村廟廣場搭台表演的「野台戲」,也因遭電視取代而消逝不見。回憶光復後的野台戲,昨日老村長感嘆的說,當時野台戲皆由村內四甲頭所組,每團約有十餘位團員,成員大都是成年男子及小男孩,也叫做「子弟戲」。
 這些村民全都利用晚上空閒時間,聘請師父教導練習,表演的道具也都由他們自己製作;可惜到了民國六十年代後,因遭到電視及其他休閒娛樂取代而消逝。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南管人才凋零 有心人多管齊下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3年 2月 10日, 16:34

南管人才凋零 有心人多管齊下
圖檔
●堪稱縣內歷史最悠久的集慶堂南樂學會,藉以重振昔日集慶堂令譽,讓南管樂音再度於縣內悠揚。(嚴光澎翻攝)

郭宜儒重振集慶堂昔日風華
 (記者嚴光澎報導)堪稱縣內歷史最悠久的集慶堂南樂學會,在政府漠視、經費來源不濟及老一輩樂友凋零等種種因素衝擊下,已面臨存亡危機。郭宜儒理事長不忍見已有百餘年會齡的集慶堂淪為歷史名詞,正積極籌募經費延聘老師傳藝,同時廣泛蒐羅並徵集相關老照片及文史資料,重新彙編完整的會史,藉以重振昔日集慶堂令譽,讓南管樂音再度於縣內悠揚。
 郭宜儒理事長籲請昔日老會員的家屬或親友,踴躍提供相關的圖片或文字等資料,以利會史的編纂,共同為傳統南管技藝的振興貢獻心力;資料請寄到E-mail:voice.gmh@gmail.
com,聯絡電話0932-999403,會址馬公市新村路18號(一新社)。
 南管是流行於大陸閩南地區,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音樂。福建泉州因西晉時期避難的中原人士遷入,發展成南管音樂的根據地,後又隨著先民輾轉引進澎湖。
 郭宜儒理事長指出,依據史料記載,早在清末民初,即由郭遠等先輩在媽宮組織「俱慶堂南樂會」,會友逾20人,會址設於媽宮東甲北極殿;及至民國33年太平洋戰爭期間,北極殿遭盟軍戰機炸毀,會址遂遷往水仙宮,加上老一輩樂友日漸凋零,俱慶堂樂友活動被迫停擺。及至光復後,才由對南管樂有興趣的年輕一輩,糾合同好重整旗鼓,並易名為「集慶堂」,讓南管樂音續在縣內傳揚。
 不過,由於設在水仙宮有諸多不便,迫使沒有自己會所的集慶堂,數十年來一直「居」無定所;曾有一段時日輪流遷徙於輪值會友家中,後由王姓會友提供私人房屋供作會址,未幾再遷址天后宮;時隔不久即因天后宮列為國家一級古蹟進行整修,才輾轉遷到目前的會址「一新社」。
 郭宜儒表示,已有百年歷史的集慶堂,雖遲至民國91年才正式向縣政府登記成為立案的文化藝術社團,但百餘年來在先賢們篳路藍縷開創基業下,除在縣內南管樂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外,更早已聲名遠播,在台灣本島,甚至大陸的南管樂界尤其名號響亮,近年來仍時有南管樂友慕名跨海來訪。
 不過,由於時移事易,受制於大環境的影響、經費來源不濟及人才凋零等主、客觀因素重創下,終致集慶堂的會務日趨凋敝。郭宜儒感慨又無奈的說,集慶堂正式立案初始,包括縣府、議會乃至民進黨縣黨部等均相當器重,更愛護有加,時時關切傳藝的教學進度,更不吝挹注實質的經費,讓會務得以順利發展。
 時至今日,縣府口口聲聲要振興傳統技藝,實則卻漠視百年老社團的存在價值,或本末倒置的寧願花錢補助社區開班教學,或將經費留供文化局「獨享」,任由集慶堂逐日步向「夕陽」。
 郭宜儒理事長強調,南管音樂傳承的不僅只是古老技藝與樂音,它還包涵有語言的學習,以及從悠揚的音律中體會先民的智慧、體驗人與音樂的和諧。近年來政府積極著重推廣本土文化,但復興日漸式微的傳統南管樂,尤應列為當務之急。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