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漁業

漁業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3月 29日, 16:46

在傳統漁業方面,除了鼎灣、城北、太武及湖東等不臨海的村落外,其他各村都或多或少的曾依賴著豐富的海洋資源來維持生計,尤其是潮間帶的漁作,更是老弱婦孺皆宜的活動。每當退潮時,大片的海蝕平台可以進行撿拾螺貝、捉蝦蟹、抱墩、巡滬、立竿網、照章魚、成錢鰻等活動;溺谷兩岸則是從事磯釣的好場所;「石滬」更是先民捕魚的智慧結晶,湖西鄉共有六十六座石滬,收穫的魚種,夏季以鰹魚、丁香、臭肉、鯛類為主,冬季則以竹午、臭肚、鰆、鮸、烏賊、柔魚較多。沙岸地區則是牽罟的理想地點,牽罟是一種傳統的古老捕魚方法,從龍門到林投一帶的沙質海底,是極佳的作業場地,現今則因魚穫不佳,已演變發展成為觀光休閒漁業。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湖西鄉大部分村落仍以海為田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6月 16日, 16:51

湖西鄉大部分村落仍以海為田
 (記者宋國正報導)人中數僅次於馬公市的湖西鄉擁有22個聚落,雖然以農立鄉,但每個村落幾乎都興建一至兩個漁港碼頭,僅隘門、湖東、太武、城北四村不臨海,沒有海洋生態產業,其他各村或多或少都曾仰賴當地豐富的海洋資源來維持生計。澎湖的潮間帶依其底質地形,可以略分為珊瑚淺坪區、礫石區、礁岩區及泥沙區等四種,其中的珊瑚淺坪可以說是台灣地區僅見的美影奇觀。潮間帶內由於珊瑚和藻類生長茂盛,更成了千百種的底棲無脊殖的溫床,其中的魚類、貝類、蝦蟹類和棘皮動物等,一直是傳統漁業的採捕對象。
 湖西鄉的潮間帶也是居民漁產的主要來源,根據許多耆老口述,「當年魚源非常豐富時,常常一個石滬就能捕獲幾千斤的魚,根本不需要出海去抓。」而今隨著漁獲量的日益減少,湖西鄉比較傳統的潮間帶魚業活動多已沒落。
 湖西鄉共計有六十六個石滬。石滬的魚期是全年性的,即使在冬季東北季風強大時,也能發揮集魚的功能。收獲魚種,夏季以鰹魚、丁香、臭肉、鯛類為主;冬季則以臭肚、鰆、鮸、烏賊、柔魚、竹午較多,偶而也有錢鰻、蟹等。
 螺貝類的採集也是全年性的魚撈活動,較常見的螺類有珠螺(大頭仔)、鴨螺、薄厴仔、火螺、鐘螺、紅螺等,較常見的貝類為簾貝(俗稱厚殼仔),主要分布在潮間帶的沙層裡。湖西鄉的龍門、菓葉、南寮、北寮、湖西、白坑、青螺、紅羅、中西、潭邊、沙港、成功等村,目前都還有撿拾螺貝的漁撈活動。其中除龍門、中西等村有人把螺貝出售給海產店外,其他各村的螺貝多只供自用。
 牽罟是一種傳統的古老漁業,牽罟的漁場大多位於背風的南面海域,而且必須在沙岸上進行,湖西鄉的龍門、林投都是牽罟的理想作業地點,其收獲魚種類似石滬。
 澎湖紫菜長年生長在岩礁上,於每年十一月到翌年三、四月間成長,其中以澎湖北部海域的無人島分布較廣,這些無人島的紫菜,都有其所屬的漁業權,目前的情況是龍門村採查某嶼;菓葉村採查坡嶼;菓葉、南寮、紅羅三村,輪流採雞善嶼;湖西、湖東、白坑、北寮四村輪流採集錠鉤嶼。據菓葉耆老口述,紫菜採集的獲利頗佳,以前菓葉村是由全村人共同採取,現在因為缺乏船隻、人力不足,而改採「招標」方式,包給他人採收,再由村民分享收益。每年冬季紫菜成長後,便由村廟的管理委員會召集全體村民,搭船前去採收,每年可採收二至三次。
 立竿網的原理類似石滬,專門捕捉沿海洄游性魚類,如臭肚、烏賊、魷魚、白帶魚等。湖西鄉的立竿網現在已經式微了,目前只有北寮村東西面沿岸、中西村碼頭兩處使用,中西村尚有漁獲販售,北寮則多為自家食用。另外,成功村「成功水庫」北邊的成功灣,及紅羅村北面的紅羅灣,還有一種「低竿仔」的魚撈活動,菓葉則有「截網漁作」(定置網),原理都類似立竿網。
 抱墩是澎湖古老的魚法之一,其魚獲多為石斑魚,每年的六到八月魚獲量較佳,中秋過後就休墩。目前湖西鄉尚有抱墩作業的有:沙港、中西、白坑等村莊。
 手拋網是冬季漁閒時的邊際魚作,單人就可以作業,其魚獲以臭肚魚、烏魚、橂鱗為主,一般而言,臭肚魚的作業在農曆六月半以後到次年二月,烏魚為九到十二月,橂鱗則在六到九月。目前湖西鄉成功村仍有手拋網漁作,尖山、紅羅罩及鼎灣也有零星作業,龍門則有類似的浮網漁作。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相關新聞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