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藻類生態

文章發表於 : 2012年 5月 7日, 00:40
Lohas
藻類生態價值不亞於珊瑚礁系
縣府積極投入中正橋改建 期透過海水交換幫助藻類生長
 (記者鄒秀成報導)根據縣府曾進行的澎湖內灣潮間帶海域生態資源調查,跨海大橋下的海藻種類是最多的,其次是大菓葉、二崁和竹灣。
 藻類生長形成的海草床棲息地對海岸線有穩定效果,其生態價值不亞於珊瑚礁生態系。而海水交換率的增加最有利於藻類的生長,這就是縣府何以要積極進行中正、永安橋改建,擴大通水面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大型海洋植物藻類喜歡生長在具岩礁或珊瑚礁的海岸,而沙泥質的基質易受海浪沖刷而流失,不利於藻類的生長;因此如何保留岩礁或珊瑚礁以利藻類生長,成為澎湖迫切的問題。此外,藻類的分布也會受到海流強度的影響,較強的海流容易在潮線造成激浪,加速藻類的生長。
 據調查,跨海大橋下的海流在漲退潮時,流速最強可達1至6.6節;此外大菓葉、二崁及竹灣海域因受地形影響,也有較強勁的海流經過。所以上述地區海域是全澎湖海藻種類分布最多的地方。
 有鑑於此,縣府近來積極進行中正、永安橋的改建工作,因為其閉鎖式的橋樑建築長期阻隔西嶼澎湖內海和東海的海水交換,間接造成海洋生態的浩劫。縣府計畫將兩座橋加大跨距以擴大通水面積,使行水區域增加,利於內海海水的交換率亦隨之增加;海水交換率的增加,不僅有利於沉積物的移除、有機質的稀釋、人為破壞及壓力的減緩,更能有利於藻類的生長。
 藻類密布的海草床棲息地環境,不但對海岸線有穩定效果,也是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所和食物來源,對內灣珊瑚礁的生長率以及正常發展均有正面價值,其生態價值不輸珊瑚礁生態系統。
 近來海域或濕地的砂砱清除,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其實沉積物的移除與海洋生態有必然的關係。澎湖內海生態衰敗的原因是多面向的,有潮間帶的過度利用、沿近海岸的漁業枯竭、水質污染、人造建物改變海流性質,甚至是全球環境變遷所造成的,但主要是以潮間帶淤積所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且由於砂砱經由人為因素斷裂後就地沉積均勻化,使得潮池、群礁海蝕溝等被其掩埋,接著泥沙覆蓋其上,而使棲地平面、單一化,甚至造成潮間帶的淤淺。
 因此移除砂砱、泥沙等沉積物,將有助於回復棲地多孔性及幫助海岸生物附著、生長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