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潛水新知

潛水新知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2月 1日, 05:06

潛水新知

溫度對潛水者的影響

人體對溫度變化的耐受度不高,為了要有個安全又舒適的潛水旅程,在深水中保持溫暖可是不可或缺的喔

溫暖海域潛水在很多國家都相當普遍,但有部份潛水客還喜歡在較冷的海域潛水,甚至挑戰像冰下那樣的極限環境。為了自身的舒適與安全,維持身體溫度是首要之務,同時,潛水者本身也有必要認識一下人體調節溫度的機制,特別是在潛水的時候。

談到溫度對潛水的影響,大多時候指的都是低溫症 (hypothermia,體熱下降),而不是高溫症(hyperthermia,體溫過熱)。人體喪失體溫有以下4種主要途徑:對流(藉由溫水層或吹過皮層的氣體)、幅射(熱度轉換)、蒸發(藉由流汗)及傳導(藉由外在環境)。在這些途徑中,潛水活動是其中一項最容易導致體溫流失的原因之一。

在水中,熱轉換的速率比在空氣中快26倍,在寒冷海域潛水而沒有足夠的保暖(thermal protection)措施時,可想而知,潛水客會相當快速地流失體溫。對一個未著潛水衣且保持靜止狀態的潛水客而言,公認的適當水溫是攝氏28度,此時人體產生的熱量和被水帶走的熱量相等。當然,很少會有潛水客這樣光溜溜的在水中停止不動,且大多數潛水客都在低於攝氏28度的水域中潛水。

如果你是那些熱愛來趟冰下潛水之旅的潛水客之一,你應該不受大可能受低溫症所苦,但即使僅流失一點體溫,也會影響你潛水的樂趣。通常人體適應低溫變化的第一個反應是皮下血液將集中流向體內,如果身體所需的溫暖仍不夠,身體會開始藉由發抖去寒,但即便是在輕微的低溫症案例中,這個反射動作也無多大幫助。

潛水客想要在水中維持溫暖,實在也只能靠潛水衣了。可想而知,體脂肪較多的潛水者比瘦弱的潛水者更能忍受曝露在冷水中,經常處於較低溫度下的人對低溫適應得較快,耐受度也較佳。

保暖措施
過去幾十年來,針對潛水者保暖裝備的研發有很大的進展,包括濕式潛水衣、乾式潛水衣和水母衣(dive skin),有些潛水者只穿水母衣,以便提供最低限度的保暖作用,並保護皮膚免於受傷。

最受歡迎的保暖衣著是濕式潛水衣,但也有潛水者喜歡只穿泳衣(bathing suit),或短褲和T恤。濕式潛水衣的保暖方式很有趣,因為它並不是靠它本身的材質來達到保暖功效,濕式潛水衣的材質是合成橡膠,是在橡膠固化時注入氣泡製作而成的,在合成橡膠內外加上布料,會增加舒適度及延展性,但並不真的保暖,真正讓身體保持溫暖的是皮膚和濕式潛水衣間那一層薄薄的水。

由於潛水者下潛時,濕式潛水衣中的氣泡會被壓縮,使得原有的效果變差,漸冷的水加上較差的絕緣力使得濕式潛水衣在深水中保持溫暖的問題變得更棘手了,而且,皮膚和濕式潛水衣中那一層水也會被壓縮掉,這更進一步導致體溫的流失,有些潛水客會在濕式潛水衣下多穿件汗衫,這也會使潛水衣提供的保暖作用失效。

再來我們談談乾式潛水衣。顧名思義,我們這麼稱呼它是因為乾式潛水衣內充滿了氣體,潛水客在潛水的時候身體是保持乾躁的。潛水客可視情況在乾式潛水衣下多穿衣服,提供額外的保暖。被密封在乾式潛水衣內的氣體就像一般氣體一樣會受壓力影響,所以在下潛時,需補充空氣,上升時,需排出過量的氣體。另一款使用方式稍微不同的乾式潛水衣是溫水型潛水衣(hot-water suit),溫水可被灌入潛水衣中好讓潛水者保持溫暖。

留心危險徵兆
大部份時候的人在潛水時都可忍受輕微的手腳冰冷,但當人體中心部位開始覺得寒冷時,就會變得很不舒服。人體的溫度在平均攝氏37度左右,變動一二度,都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

當你的核心體溫介於攝氏32到35度之間,你可能已經罹患輕度低溫症,攝氏28到32度為中度的低溫症,體溫下降到28度下已經是重度低溫症了。

除了身體發抖之外,輕度低溫症的徵兆包括手的靈活度(使用手做一些細微工作的能力)降低,在判斷問題上,可能也會有一些混淆及錯誤。若是體溫降得更低,你可能會變得無行動能力,或失去意識,此時,心跳雜亂無序,隨時有死亡的可能。當人體體溫明顯地降得更厲害,心臟機能會變得更不穩,最終可能導致死亡。然而,這種事不可能發生在潛水客身上,因為在這之前,他可能早已經溺斃了。

當你在溫暖的海域中潛水時,也有可能會有溫度過高的風險,軍方潛水人員已在溫水環境中使用防熱背心(ice vests)潛水。但導致高溫最大的主因應該是在炙熱的太陽下待在船上。多喝水、避免太快穿上各項潛水裝備並尋找可以讓自己涼快點的方法是很重要的。酒精飲料會導致脫水,而且會讓潛水客更容易受溫度影響,潛水之前應避免飲用。

當發現有低溫症的徵兆時,你必須有很好的判斷力。任何一位察覺自己罹患低溫症徵兆的人應立即離開水面,並快速進行回暖措施,若是潛水客的體溫已嚴重下降,那就一定要馬上採取更有效的回暖醫療方法。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喔!我頭好痛!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2月 1日, 05:08

喔!我頭好痛!

腦袋裡像被重重打到的那種痛是怎麼來的?該不該去潛水呢?

頭痛是最常見的醫療問題之一,它讓許多醫生被緊急叫去急診室。頭痛很特別,因為它們可能是另一個健康問題的癥狀,譬如傳染性疾病。但有時頭痛本身就是健康問題,例如偏頭痛,甚至還有因為潛水造成的頭痛,但大多數潛水員的頭痛,完全與潛到水裡無關。

潛水員可能在潛水之前、當中或之後出現頭痛。雖然頭痛不一定會嚴重到影響潛水的安全,但有件事可以確定,就是潛水不大可能改善頭痛,而且頭痛可能妨害到在水中的理想表現。潛水員可能在下水前,就因為感冒、全身性感染或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出現頭痛症狀,服用藥物或前一晚飲酒過量也都可能是頭痛的原因。

鼻竇壓力傷(Sinus Barotrauma)
隨著鼻竇感染而來的頭痛就是下水前已出現,下水後更嚴重的一種頭痛案例。這種感染會在平常充滿空氣的鼻竇裡累積液體量,在任何一種鼻竇感染期間,黏液都會堵住鼻竇內呼吸用小小的開口,而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當裡面的空氣壓力無法和潛水環境的壓力平衡時,即造成鼻竇壓力傷,它會讓任何已經發作的頭痛更嚴重。

其他類型的壓力傷也可能造成頭痛。像蛀掉的牙齒或沒有補好的牙齒就會引起牙壓力傷(dental barotraumas),這種頭痛的癥狀感覺起來跟鼻竇壓力傷非常像,而這兩種頭痛也常常會被搞混。外耳或中耳的壓力傷也會造成頭痛,另外,面鏡壓力傷(mask barotraumas)雖然少見,但如果潛水員忘記把面鏡裡的空氣放掉一些以讓面鏡內外氣壓平衡時,也會發生。大多數潛水員都知道要這麼做,卻從沒有想過為什麼。

未正確使用裝備
有時候潛水員出現頭痛的原因非常簡單,像焦慮和急燥就可能造成頭痛。以新人潛水員來說,老是擔心潛水安全問題就可能引起焦慮,在冷水中潛水也可能誘發頭痛。而潛水中出現頭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面鏡沒戴好,尤其新的潛水員往往把面鏡綁得過緊,結果造成了頭痛。調節器咬嘴使用不當,或是咬嘴不適合自己,也都會導致頭痛,因為潛水員可能咬下去的力道過大,而傷到顳下頜關節。

生理意涵
有些頭痛的根源還可能和肌肉與骨骼的毛病有關。像頸部扭傷或一個沒有放好的氣瓶對頸部產生相當的機械性壓迫時,即會造成頭痛。有些人沒有調整好頸椎(頸部骨骼),會在潛水時導致頭痛。單單緊張或壓力也會造成頭痛,痛處是在頭的後面,與頸部肌肉有關。

其他成因
減壓症一般很少併發頭痛,但如果出現頭痛,那可是一個不好的癥兆。任何人在潛水時或潛水後不久出現嚴重的頭痛,最好去接受適當的診療。

氣瓶內不同的氣體混合比例可能造成頭痛,受到一氧化碳污染的氣體也會造成頭痛。還有一個與呼吸氣體相關的頭痛病因是跟呼吸動作本身有關,那是由高碳酸血症(hypercarbia)所造成,也就是因為體內有過多二氧化碳所造成。它會發生的原因,是初學潛水員不經意地呼吸不規則均勻導致,而更常見的是潛水員忘記要呼吸,以致呼吸次數過少,不足以清除體內的二氧化碳。另外,調節器沒有正常運作也會導致二氧化碳滯留(carbon dioxide retention)。這種頭痛多半是頓痛(dull ache),不是抽痛,而且通常在體內過量二氧化碳被排掉之後幾個小時就不會再痛。

有些頭痛意味著長期明顯的健康問題。比方說一種叫做血管性頭痛(vascular headache)的頭痛就會非常嚴重,甚至嚴重到可以讓人失去能力。這類頭痛包括偏頭痛和叢集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s)。叢集性頭痛會非常痛,但它遠比偏頭痛少見,因此這裡我們說的血管性頭痛主要指的是偏頭痛。這類頭痛往往從童年時期即開始出現,會因為光線、味道或情緒而觸發,女性也會因為月經經期影響觸發偏頭痛。偏頭痛常常都會有以下癥兆,如同感覺中樞收到訊息,通常會是視覺訊息,在頭痛開始前便會出現。潛水人警報網絡(DAN)的醫療諮詢專線,就經常接到詢問有關偏頭痛和血管性頭痛的電話。

潛還是不潛
偏頭痛的人是不是完全不宜潛水,一直有爭議。有些患有慢性血管性頭痛的人,同時也有神經性損傷的問題,像是意識不清、暈眩(天旋地轉的感覺或頭昏眼花),或移動四肢的能力受損。這些頭痛也可能引起嘔吐或心理疾病。對患有偏頭痛的人來說,雖然潛水環境裡並沒有許多會引起偏頭痛的東西,但顯而易見地,如果潛水時頭痛發作,這些類型的頭痛都會非常危險。

偏頭痛通常可用藥物控制,當然也會帶來副作用,那偏頭痛患者可以參加休閒潛水活動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因人而異,必須根據發作的頻率、嚴重的程度以及頭痛的病癥而定。如果勉強下水,其實對潛水員本身,以及必須在緊急狀況發生時提供協助的人(例如潛伴),顯然會有些風險。

藥物治療與預防
潛水前就有的輕微頭痛,只要情況溫和,不致於妨害潛水的正常活動,服一片止痛藥像普服芬錠(ibuprofen)或普拿疼(acetaminophen)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頭痛很嚴重,或伴隨的是像流行性感冒或嚴重的傷風感冒的全身性疾病,顯然就不宜下水。正如我前面說過的,任何與鼻竇疾病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有關的頭痛,都必須等到頭痛的病因消除才可以潛水。

大部份的醫療問題和潛水一樣,都是預防勝於治療。像在寒冷的水裡潛水,只要戴上潛水頭套即可防止因為低溫而引發的頭痛。另外像是避免忘記呼吸,或找一家信譽良好的潛水店給氣瓶充氣,都是預防之道。如果在潛水前一刻或正在潛水時頭痛起來,比較聰明的辦法就是放棄這一次潛水,把機會留給下一次。而有嚴重頭痛病史,尤其是血管性頭痛的人,在決定參加休閒潛水前,一定要先諮詢醫生意見。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Dive Forever 潛水一輩子!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2月 1日, 05:10

Dive Forever 潛水一輩子!
8個健康步驟保證你長長久久潛個夠!

April 2005 by Selene Yeager

當你開始了潛水活動,很多人一定希望可以一輩子就這樣一直快樂的潛下去!因為探索水下的世界是那麼的令人著迷。Captain Cousteau是一個潛水長,他一直到他80歲還是持續在潛水,令人羨慕吧!但是,不論任何活動總是會有伴隨而來的傷害,例如潛水後的背痛,我們如何可以安全的像Captain Cousteau一樣潛水一輩子?

Duke Center的高壓治療中心醫師Richard Moon, M.D.說:〝我們必須好好的照顧自己,因為潛水可不是打高爾夫球!〞。不論你是老煙槍或是動脈硬化,你都可以在高爾夫球場上輕鬆的追逐小白球。但是潛水不同,任何和年齡有關的健康問題,從高血壓到椎間盤凸出都可能提早結束你的潛水生涯。Richard Moon表示,如果你要一直潛水到老,你必須要非常注意你的健康!

布魯克林長島大學醫院的急救中心主任Lewis Kohl, D.O.表示:遵守一些潛水教學中規定最基本的規定會讓你潛水生涯一直持續。你必須要尊敬潛水這個運動以及潛水環境;做超過自己的極限的潛水活動、在水下賭運氣、以及輕忽潛水活動的風險絕對是條終結你潛水生命的捷徑。

所以不囉嗦,以下就是我們的終極建議書,讓你可以潛得健康,避免你的潛水生涯提早結束,並且讓你可以潛水一輩子!

計算你的風險!
潛醫科醫生Dr. Alfred Bove說:〝意外和重傷在潛水事故中是相對較少的〞。然而,心臟疾病卻是佔了潛水死亡原因的幾乎半數。不幸的是很多人是心臟病的高危險群,但卻不自知,有60%的心臟病患者是在累似心臟病徵發作後才知道自己有心臟病,而其中有一半卻是致命的!
感謝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國家健康研究中心),你現在可以在網路上計算你的心臟病風險系數。請上www.nhibi.nih.gov/health 然後按10-Year Heart Attack Risk Calculator。如果你的風險太高,請與你的醫生討論並且想辨法把風險系數降低。在這項計算中,如果你的風險系數小於10%是不錯,小於1%是最好,如果大於20%表示須立即從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和降低膽固醇來降低你的風險!
 
徹底身體健康檢查
心臟疾病不是唯一的疾病會讓你不能潛水,有些資深潛水員會搏斥說這些都不是問題。但是請注意你每次健康檢查的以下數字:

1. 血糖值:美國政府公布超過40歲的成年人有40%有累似糖尿病的高血糖情況,這情形會增高你得到糖尿病的風險系數。這對潛水員來說絕對是個壞消息,因為高血糖是潛水生涯的大敵。做個血糖快速測試,如果你的血糖值低於100毫米是屬於健康的的範圍。而血糖值在100~125毫米則進入危險群。減重和運動可以改善這方面的問題!

2. BMI值(Body mass index):BMI值是量測身高和體重的比率關係,而且這個數值會顯示一些須要長期累積而會危害到你的潛水甚至生命安全的疾病的徵兆,例如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體重過重的潛水員同樣的也會有用氣過量而且有較高的風險得到減壓病,你可以在行政院衛生署的網站計算BMI值: http://food.doh.gov.tw/1824/a2-0.html 看看你是否在理想體重範圍內。如果你的BMI值在25以上,該是減掉一些體重的時候了!

3. 膽固醇:這是一個對於心臟健康來說一定要知道的重點,目前的所有研究都建議保持低於200mg/dL總膽固醇和低於100mg/dL的LDL膽固醇。

4. 血壓:另一個對於心臟健康來說重要的因素和迷團。曾經被認為(120/80)是正常的數值,現在則成了一個標示高危險的界限。膽固醇和血壓都可以藉由飲食控制和運動來控制和降低,但有時還是必須要使用到藥物。請告知你的醫生你是一個潛水員,並且在潛水前一定要在健康証明表上明確註明!
 
清清耳垢
耳朵疼痛絕對可以打倒所有想潛水的慾望,Dr. Kohl表示你必須要檢查你耳垢是否過多,如果你的耳道已經3/4被耳垢給塞住,你是注定要耳朵痛的,更慘的是耳朵遭到感染的可能性也大增。最糟情形是鼓膜破裂,這絕對是對你的潛水生涯是一大打擊!Dr. Kohl建議在每次潛水後滴幾滴稀釋的醋來保護你的耳朵不受感染。
 
戒煙吧!
這對許多癮君子來說可是很痛苦的決定,但請不要忘了,潛水和吸煙是從來都是不相容的。吸煙不只增加你得心臟病的風險,也同時在損害你的肺部,這會增加你遭到肺部壓力創傷及動脈血管栓塞傷害的機會。你吸煙的時間越久,你對肺部的傷害就越大,現今已經有很多有效而且不會讓你經歷戒煙痛苦的戒煙方法,挑一個,開始戒煙吧!
 
請相信科學!
減壓表和潛水電腦表是為了你的安全潛水而設計的,記得使用他們!請不要下水時把電腦錶放在船上減壓,然後自己跳下水去加壓!也請不要認為目前的科學研究都太老舊,而自己的經驗值超過了課本中所教的所有理論。請記得,目前的所有潛水理論和方程式已經是久經証實並且根深蒂固了,請不要認為你自己的身體可以在水裏超越規定的安全範圍而還能平安無事的回到水面,絕對不要超過規定的極限!
 
隨時複習你的基本知識和技巧
有很多潛水員並不是時常潛水,尤其是在潛水季之後,因為潛水季節結束而休息了半年的潛水員。在這段時間,你可能會忘了很多技巧,而這就是意外發生的原因!在潛水季前到泳池去再熟悉一下你的裝備,再練習一下基本技巧,你會發現你竟然忘掉這些基本技巧!如果沒有時間,也可以在第一次下水時跟你的潛水長、教練提醒一下你已經有一陣子沒下水了,須要在水下多注意你或是你想做一些練習,以確保你自己的安全!
 
開始運動!
研究顯示,不可否認的,你的體能在25歲之後以毎10年降低10%的速度流失,更糟的是你還會以每10年4%的速度並在50歲後變成每10年10%的速度一直失去你的肌肉組織。這表示在你65歲之後,我們身上的氣瓶將會對你是個超級重擔,而在水面長泳或是背著這些裝備走過長長的一段路也會變成是你最可怕的夢魘。為了減慢你體能流失的速度,你必須要開始持續運動。〝快走〞是個不錯的選擇,快走不但可以幫助保持你的體能,而且可以讓你的腿更強壯,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讓你的心臟保持健康狀況。在一項針對2600位71~93歲老年人的研究中,不論步數,那些一天走不到1/4哩(約400公尺)路的人比那些一天走1.5哩(約2.5公里)路的人多了兩倍得心臟病的機會。
 
休息一下!少下一次水吧!
請記得,潛水活動就像是一個吃到飽的自助餐,你不一定要全部都吃下去,在你的潛水旅行中也是一樣,你不要因為你付了錢參加了這次岸潛無限制的潛水團或是潛水次數不限的7天潛水團,你就得一天到晚都待在水裏!如果你前一天晚上喝了酒,早上的第一支潛水就不要下了;如果你的耳朵不舒服做不了耳壓,就休息別下水了;如果你在第一支潛水後還覺得冷或是不舒服,就不要再下第二支了。在你的潛水旅行中找一天休息一下,做個岸上旅行或是其它的事也是很不錯!記得,當你不舒服、對潛水環境有疑問、覺得不對勁、或不想潛水就不要潛水,這樣子你就可以快樂健康潛水一輩子了!
文章授權: Scuba Diving Magazine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The final Ascent 上昇的最後階段!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2月 1日, 05:12

The final Ascent 上昇的最後階段!

作者:John Francis


終於完成了你的安全停留,開始上昇到水面。你盯著水面上的扶梯,而這時,一個潛水員快速的從你的面前衝過,擺動的蛙鞋拉出了一連串的泡沫,搶在你之前抓住了扶梯,這個看起來像是插隊的行為讓你覺得你也應該加速搶在另一個潛水員前抓住扶梯。

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比賽,我們是應該比賽,但不是和其他潛水員比誰爬上船的第一名,而是和身體裡的氣泡比賽,而且這是一場比慢的比賽。潛水員一定會想,我們已經很乖的依每分鐘9公尺的速度慢慢上昇,在5公尺完成的我的安全停留,基本上這次潛水已經算結束了!而水面那麼近,為什麼我們不能就快點上昇呢?

這樣的想法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在我們完成安全停留後,減壓病 (DCS) 的危機還在我們頭上6公尺半等著我們 (到水面的5公尺+爬上船甲板的1.5公尺)。在我們做最後上昇的階段,氣泡的澎漲很有可能造成動脈氣泡栓塞(arterial gas embolism, AGE),這是潛水意外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溺斃。即使是使勁的爬上扶梯,在船上解下氣瓶、配重的重活兒都可能增加你得到DCS和AGE的機率。

Hal Watts 是一位潛齡超過40年的潛水教練,他認為潛水員基本上根本沒在注意安全停留後的上昇的危險。 Divers Alert Network (DAN) 的統計數字也支持 Hal Watts 的論點,潛水員認為他們已經完成他們的安全停留,他們就可以直接的到水面上。DAN的Project Dive Exploration 從世界各地的潛水員收集到70,000筆以上的電腦錶潛水剖面圖中發現,至少有1/4的潛水員在安全停留後的上昇快於每分鐘9公尺的速度。而有些人在這最後5公尺的上昇的速度已經超過容許的速度,有時是快得離譜。

這又如何?

Dr. Richard Moon 在 Diving Medicine 的文章中寫道:AGE 動脈氣體栓塞只要在上昇過程憋氣 1~2 公尺就會發生。在這場最後 5公尺上昇的比賽中,身體裡的氣泡可不是簡單的對手,因為它就像是在你 BC 中保持你浮力的空氣一樣,在上昇的最後一段,頑強、狡滑、爆發力驚人。氣泡是因壓力而改變體積的,所以表示在上昇的最後階段,體積變化非常大,而且是隨著上昇的每一公尺,他的膨漲比率一直加大。試想,當你從40公尺 (5大氣壓力) 開始上昇到 30 公尺 (4大氣壓力)時,氣泡膨漲的比率是1.25,空氣體積較原本漲大了 25%。但從 30公尺到 20公尺時,氣泡膨漲的比率加大為 1.33,空氣體積較原本漲大了33%。20公尺到10公尺則是 50%,最後 10公尺到水面則是 100%的膨漲。這表示氣泡在最後 10公尺漲大的體積比 40公尺到 10公尺漲大的體積還大得多!而在最後到水面 5公尺氣體膨漲的體積則是一開始上昇 5公尺氣體膨漲的體積的 5倍!

加速的氣體膨漲速度表示,如果我們要保持一個持續不變的上昇速度,必須要在上昇的過程中越來越頻繁的排出 BC 中的空氣!但是大多數潛水員不會去預期這個情形,而傾向見招拆招,等上昇太快了再來反應!所以在最後上昇的幾公尺裡,往往潛水員會被快速變化的浮力搞得狼狽不堪。

同樣的,身體裡的氣泡也在膨漲,在這裡有兩場比賽在進行,一場是我們的循環系統和血液中的隨著上昇加速膨漲的氮氣泡,必須在氮氣泡漲大到塞住微血管之前把它們送到肺部去,不然當他們塞住微血管後,血流速度會變慢,將會阻礙到身體組織代謝氮氣!而這時氣泡就會被逼到在你的身體組織和關節中產生,然後壓迫你的神經,這就是減壓病 (DCS) 的產生!

當氮氣泡到達肺時,氮氣泡會自血液中釋放出來,而隨著其它的氣體一起先放進肺臟中數以千計的肺泡中。這時另一場比賽也開始了,每一個肺泡其實就是一個大氣泡,隨著每一公尺的上昇,肺泡也一直在澎漲。如果你不呼氣來把肺泡的中的空氣排出去,肺泡就會反向的把氣體再壓回我們的血管中!而這些氣泡最後就會成為動脈空氣栓塞(AGE)的原因,這些氣泡會隨著動脈開始往你的心臟和大腦移動,當這些氣泡在這兩個地方阻塞時,就像是心臟病發作或是中風!

空氣栓塞和 DCS 其實是不太一樣的潛水傷害,但是兩個通常是互相關連的。如果在上昇時有非常高含量的氮在體內,栓塞會造成氣泡的集合、累積,然後這就是我們的說的 DCS 第三型:動脈栓塞AGE併發 DCS。『這可是最嚴重的事!』Dr. Richard Vann 表示,如果你的大腦和脊椎組織在栓塞時氣體過度飽合,你將會發現到處充滿了氣泡在摧毀你的神經系統。只要你在這一段你慢慢的上昇,在身體組織和血管中的氮氣泡可以及時被代謝出體外,你就可以平安無事的上昇到水面!

就在你覺得安全的時候!

有很多的潛水意外是發生在上昇到水面之後和到達裝備間之前!當然有很多意外是非常明顯的:例如頭去撞到船、從上船浮梯上摔下、或是在甲板上跘倒!但這之中對包含了一些氣泡會造成的麻煩,如潛水後段的劇烈運動會造成氣泡產生而增加你得減壓病的機率。

當肌肉在運動的時候,肌肉纖維互相磨擦,會產生一些微小的氣泡稱為氣泡核 (bubble nuclei),這些小氣泡會從飽合的身體組織中吸引氮氣形成足以引發 DCS 的大氣泡。無論你從怎麼樣的潛水中結束上岸,你身體內一定還有幾個器官還含有氮氣,這就像是個已開罐的汽水,還在冒著汽。劇烈的運動所造成的氣泡核就像是一個伸入汽水中攪拌的棒子,會搞得氣泡大量冒出!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知道當太空人從事太空漫步時也很容易發生減壓病!所以 NASA 曾經做有關 DCS 的實驗來模擬太空漫步的情形 (從24公尺上昇到水面)。在實驗中,有一些實驗是以都普勒超音波對受試者做掃描,有些受試者被要求在加壓艙中一直走動,一些則是靜靜坐著。結果是令人驚訝的,根據 NASA 的研究生物生理學家 Dr. Michael R. Powell 表示:走動的受試者身上產生出的氣泡多於安靜坐著的受試者,而發生 DCS 的機率更增加 3~8 倍。

證據顯示,潛水後的運動會引發 DCS。舉例來說,船宿潛水的潛水員通常都比一般潛水員在同樣一天的潛水中會潛得比較久,而且潛水頻率也比較頻繁,因此他們身上的氮含量通常也比一般的潛水員還多!你一定認為他們得 DCS 的比例較高,但是根據 DAN 的統計資料,其實船宿潛水員得減壓病的比例卻比較低!沒人能確切知道為什麼,但是有一點很明顯的是他們在船上的活動受限,所以在船上不太可能有機會做什麼劇烈運動!

所以根據這些研究,Powell 認為我們可能冒著得 DCS 的危險在背著氣瓶和配重在爬上船!他認為在上船前最好是可以把重裝整個脫掉,讓船上的船員提上去,上船時不要死拉硬拖爬上船,上船後不要拎著重裝備走來走去!儘可能的減少你在潛水後的劇烈運動。他提醒,尤其在爬上船時,記得不要閉氣,這可能提昇胸腔內的壓力,造成肺泡把氮氣壓回血管,再流到動脈中,這就會有可能造成 DCS 第三型併發 AGE。

這種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其實絕大部份的潛水員,不論以多快速度從 5 公尺處上昇到水面還有背著他們的重裝備爬上船根本就不會得到 DCS,最重要的還是看你身上在上昇時的氮含量!在單一的免減壓潛水之後,你上昇的速度也一直保持在正常的範圍,你的氮含量是很低的,這時你可以不用擔心在上面我們提的可能性。但是當你做了更深、更長的重覆潛水後,你的氮含量一直在累積,同時也一直在增加風險。再加上你是不是身體狀況不好?過重?脫水?有心臟方面的缺陷?像是會有小洞 (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讓氣泡漏入動脈中 (25%的人有這個小洞,5~10%的人的洞大到足以造成嚴重的 DCS)?

當個懶人吧!

一但到達了裝備間,把裝備脫下,好好休息一下!但不要睡覺,睡覺會讓你的血液流速變慢,影響到你的氮氣代謝速度。坐好,慢慢的動動手腳、或是慢慢的走一走,保持身體溫暖!但別跑去打海灘排球,也別去跑步!

上昇的最後階段小技巧!告訴你如何在潛水結束時減少體內的氮氣泡

1. 加長你的安全停留時間;5 公尺的安全停留對接下來上昇和上岸後的身體氮氣泡含量有很大的影響!
2. 在完成安全停留後,上昇前,確定你的浮力控制是沒問題的!
3. 絕對不要以 BC 充氣來做為上昇的方法,如真的須要用點力上昇,以吸氣及往上踢的方法來向上!
4. 一旦開始上昇,記得隨時要洩掉 BC 的氣來抵消 BC 內的氣體澎漲所造成的正浮力!
5. 在上昇的過程,保持呼吸道暢通,吸氣和呼氣都是一樣安全的行為,記得保持你的呼吸頻率!
6. 在深度 2.5 公尺處停一下,調整你的浮力!更重要的是這可以減慢你的上昇速度
7. 慢慢來!最後的上昇過程以每分鐘 9 公尺的速度上昇代表需要 30秒,如果你有另一支手錶有秒針指示也不錯!
8. 在水面上不要急!慢慢的等船來;如果你使用的是 Nitrox 高氧空氣潛水,請繼續使用氣瓶內的高氧空氣來代謝你的氮氣!
9. 上船前,把配重、重裝脫下讓船員拿上去,只著輕裝上船會比較輕鬆!
10. 在潛水中間的休息時間,好好坐著或是輕鬆的動一動都可以,但不要睡覺,也不要做劇烈運動!
11. 在水面休息時間結束前才換氣瓶,不要在潛水剛結束就開始先換氣瓶!
12. 長時間、大深度的重覆潛水後,一定要更保守的計劃你下一次的潛水!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如何有效地降低得到潛水疾病的可能性和影響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2月 1日, 05:14

如何有效地降低得到潛水疾病的可能性和影響

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讓我不得不注意與日俱增的減壓病案例,包括其件數和類型。於過去幾個月當中,我親眼目擊持續增加的緊急求援電話,以及 DAN SEAP 會員或其他人所涉及的意外事件報告。似乎大家都隨著同樣的旋律起舞:發生這些潛水意外的潛水夫,其中大多數參與了深度較大的潛水活動,而且通常是連續多日的重複潛水。意外事件的主角也大多是渡假型的潛水夫,從事潛水的頻率較高,模式比平時更激進。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多數使用潛水電腦表,而且即使遵守電腦表的指示,卻仍然得到了潛水疾病(DCI-含減壓病和空氣栓塞症)

許多潛水夫未能真正瞭解到,一些諸如深潛等特殊的潛水活動,都會涉及風險而且機率提高了許多,尤其是連續多日的重複深潛。那些對於專家警告不屑一顧的潛水夫,往往得到最嚴重的潛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另外還有一點讓我感到非常憂心的事情,就是這些人對於潛水電腦表充滿了信心,堅信電腦表絕對可以引導他們從事安全的減壓。在《到底多深才算太深》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一些從事深潛應該注意的事項,所以我不在此浪費讀者的時間;我只引用 DAN 多年來所搜集的意外事件資料,根據統計資料,深度超過 24公尺的潛水,得到減壓疾病的機率即明顯地偏高。引用1997 年整年度的統計資料,當年向 DAN 報告得到減壓疾病的潛水夫當中,有77.7% 的人使用潛水電腦表,而且事發的當時,潛水深度都超過了 24 公尺。另外再根據 1998 年 BSAC 的意外事件資料,當年在英國 47% 的死亡案例,潛水深度都超過30 公尺。

多數的潛水夫認為,只要保持在潛水計畫表或潛水電腦表的極限以內,便不會得到潛水疾病「DCI」。雖然我很不願意老是扮演唱反調的黑臉,但事實上這件事情並非如你們想像般單純!1998 年美國地區 DAN 的資料顯示:使用潛水電腦表而得到DCI的族群,其中保持在電腦表所指示的安全極限以內者,占了該族群比例的 93.7%;而使用潛水計畫表得到 DCI 的族群,其中未超越表列極限者則占該族群的 83.4%。這是多麼驚人資料呀!以上的資料告訴你所謂"極限"真正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現在你可能已經開始懷疑,到底我應該怎麼辦,才能夠降低得到 DCI 的機率呢?如果連潛水計畫表和電腦表都不能相信,那麼還能潛水嗎?

我的忠告是:更加保守地從事潛水,尤其當你計畫前往偏遠地區,連續從事多日潛水的時候。

以下這些建議,應該可以幫助你有效地降低得到潛水疾病的可能性和影響:

(1)限制潛水的深度。

(2)遠遠地保持在電腦表或計畫表的安全極限以內,儘量預留空間。

(3)一天之內只從事一至二次的潛水,而非三次以上的潛水。

(4)可能的話,安排假期的第三天休息,不要潛水。

(5)緩慢地上升。24公尺以內的上升速率不得超過每分鐘 10 公尺,而且儘量在上升至最後的 6 公尺以內時,速率低於每分鐘6公尺。

(6)執行安全停留。於 5~6 公尺的地方進行至少 3 分鐘的停留,此乃合理之安全預警手段,而如果深度超過 30 公尺的潛水,則應該在9公尺左右的深度,再加上1-2分鐘的停留。

(7)確實補充水分和維持適合潛水的體適能。
(如果你懷疑自己可能已經得到潛水的相關疾病,立即打 DAN 的諮詢熱線或當地的相關機構(潛水醫學院)。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上下岸的技巧 (出水)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2月 1日, 05:15

上下岸的技巧 (出水)
遇礁岸凹凸不平,到水深及膝腰處,且離岸尚有一段距離的長淺灘,若要直接起身站立走回岸邊,在白花花的浪湧泡沫下視線不良,及平衡神經尚未回復正常情況下,是很容易跌倒受傷的,尤其浪大時更不行,應即刻以手腳並用抓蹬礁石,利用進三退二法前進回岸,BCD不要充氣,雙手在前以利浪襲保護頭部,避免撞暈或受傷,如龍洞分校漁港邊/綠島南寮/三芝白沙灣旁休閒俱樂部前潛點皆適用.
出水點岸邊,呈緩升坡地形,且浪大上岸困難時BCD氣洩光,應在靠近水深及胸腰或雙腳可站立的深度,迅速(在3~7秒內)脫下蛙鞋(也可互相幫潛伴脫)套在雙肘內(或掛在BCD扣環上),以雙手蛙式划水(有穩固身體平衡作用),利用浪的推送順著波浪借力使力,身體前傾彎腰屈腿前弓後箭半蹲方式穩步走回岸上,站立的時機係在浪的高峰期並不是浪捲回海的低潮期(初學者最易犯的錯誤...試想身上背著30~40公斤的裝備,再加上退潮底的迴捲拉力,除非有超人體力,否則以當場四處翻滾碰撞失敗收場居多)您將會發現此法不但實用省力又較安全,否則穿著蛙鞋未脫想上岸,必定會被大浪推送的四處翻滾碰撞,裝備容易損壞遺失,人也因此遭到刮碰傷的命運,如澳底漁港/和平島浪區/金沙灣延伸海溝潛點皆適用.還有出水時大家勿擠在一堆,以防氣瓶碰撞潛伴或整個身體壓在同伴身上"雙雙受傷".
出水點岸邊呈階梯狀地形,又有海溝直接到達岸邊,(最理想上下岸的地點)而腹地不夠寬闊,又有強急水流迴捲時,人一到岸邊水深及胸肩處,可先脫一隻蛙鞋利用浪拍打間隙起身站立,萬一站立不成被海流迴捲入海時,尚有另一隻蛙鞋可以踢回岸邊,再重新站立,迅速脫除蛙鞋(在3~5秒內)上岸,如和平島海溝潛點/鼻頭角公園/和美/金沙灣/大武崙澳漁港邊/野柳核一電廠低堤邊等潛點皆適用.這是我上岸最常用的上岸方式之一.
若逢退潮水流急浪又大,在無法站立的長淺灘,BCD立刻排氣沉入水中,雙手在前抓爬礁石並保護頭部潛回岸,將是一趟愉快又省力的潛水之旅,否則很容易體力/空氣耗盡,又不見得能安全回岸,如八斗子垃圾場潛點/鼻頭漁港外側防波堤都適用.
潛航結束,靠近岸邊尚未浮出水面,在水中若感覺水流甚強,身體被浪上下左右帶動漂移得很激烈,眼前又是白花花的泡沫,令人分不清東南西北時,已可肯定您身陷浪大礁石區,此刻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鎮定BCD氣洩光,雙手在前保護頭部,抓住礁石手腳並用,往反方向逆游出去,至腳踩不到底無浪花的深水區,再浮出水面觀察上岸地點或向岸上呼救,千萬不要心存想要上升水面查看人在何處,以免當空中飛人撞得鼻青臉腫滿頭苞而發生意外.如鼻頭角西側停車場販賣部左邊礁岸/八斗子垃圾場航道附近/龍洞分校前九孔池/龍洞佛祖嶺前九孔池等潛點屬之.
萬一您已被浪大海流沖偏離航道甚遠,而本身氣瓶的空氣又不足以支撐您下潛回原點時,先浮出水面,就近觀察一處對您上岸傷害最少的岸邊,並計算一下大小浪的間隔時間,對正好指北針角度後,再度下潛往岸邊潛,快到岸邊5~10公尺深不及底的地方浮出水面,將所有裝備收兩肘彎內,雙手保護頭部,利用連續的大浪死命地往岸上衝,一旦雙手抓到岸邊礁石,您要連滾帶爬或跪著爬上岸都可以,重要關鍵就是不能有被浪沖回大海的機會,才能保住一命***緊要關頭為了保命~~鉛帶甚至裝備都可拋~~以減輕上岸的重量***會做這個動作,是因浪實在太大又向岸上求援無門的情況下,逼不得已的做法,通常會發生在潮水轉換及夜潛時,如八斗子垃圾場突出海堤左邊對面的岸邊/綠島馬蹄橋下礁岩區~~休閒潛水者請勿搞到丟盔棄甲地步,畢竟還是生命要緊~~
出水上岸,萬一蛙鞋未脫除成功,又被浪打上岸邊翻滾時,不可四腳朝天,應屈膝採跪姿側身對浪,利用浪的間隙,俟機前弓後箭半蹲站立抓穩岸邊礁石後,再脫蛙鞋或乾脆跪著四肢著地爬上岸,如綠島柴口長淺灘潛點起浪時/和平島潛點等…..***在您未完全離開水邊時,面鏡二級頭絕不可脫除,以防人又被浪打翻來不及應變發生危險***蛙鞋已脫除,但人也被迴捲浪再帶入海中時,不必浪費體力掙扎,只要靜伏水面,等大浪從後推送,再以蛙式游回岸邊站立上岸即可.
在浪區,不管出入水穿脫蛙鞋的時間越短越好(在5~7秒內完成),以免時間耗太久隨時有被大浪沖走刮碰傷的機會,初學者為了怕蛙鞋掉落,常扣得很緊用雙手想脫蛙鞋非常困難,這是很不好的習慣, 腳容易抽筋磨破皮,浪區脫蛙鞋時間太長,對本身也是一種傷害,因此穿蛙鞋的鬆緊程度,以單手一壓快卸扣,或單手鞋跟一拉立即可脫掉才是上策!切記!!切記!!!
船潛上船方式若船高一公尺以上有樓梯可爬時人一到船邊
單手腋下扣住樓梯(請勿用抓的以防滑脫手腕脫臼受傷,仍有雙手可用)單腿膝部側跪樓梯(勿正跪人會受不了且易受傷)先脫蛙鞋交船上助手或套自己肘彎,抑掛BCD上再上船(較吃力).
也可先卸鉛帶/蛙鞋再上船(在船身晃動下鉛帶易因未拿穩掉落)
更可在水面脫除裝備,交給船上助手後再上船(最輕鬆女生使用率高,先決條件必需浪小或無流無浪.) 脫除裝備時,應先脫鉛帶,以防所有浮力裝備都脫除,無足夠浮力支撐身體重量,手又沒抓穩滑落水底作溺死鬼.
乘坐橡皮艇也必須先脫除裝備,再以雙腿剪刀式用力夾水,雙手撐船邊藉衝力上船再脫蛙鞋.
上船最怕遇到浪大,如綠島滾水鼻鯊魚點/北部北方三島,浪高一公尺以上,要上船需要真功夫手腳也要夠快,否則有罪受,不是傷到手肘肩胛,就是裝備掉落尤其是蛙鞋.
專業潛水船船尾,都有離水面不超過30公分的潛水平台,上下船就比較輕鬆,但遇浪大要上船也不好受.
有人在爬樓梯上船時,底下的人應閃一邊,以防未抓穩跌落砸到人,初學者在遇到有流有浪的情況下,大都會爭先恐後擠在樓梯邊甚為危險.應抓住船頭丟下繩子來防止流走.
浮出水面應防剛好在船尾引擎排氣口附近下風處以防吸入一氧化碳中毒輕者頭痛欲裂甚至嘔吐嚴重者會無法繼續再潛.
船潛,大都是從水底直接上升水面,5公尺3分鐘安全停留的習慣要養成,以防得空氣栓塞症.
船在海中行進中,要煞車仍會滑行一段距離才能停止,所以當船要靠近,接你上船時,如發現船頭正直衝你而來,應先游開以防萬一被撞上發生意外.
如發現船車葉仍在動,請勿靠近或上升,以免被車葉傷到.
浮出水面後留在原地鳴高音氣笛,通知船家來接人,除非身陷流區船怕觸礁無法靠近,不得已必須先游出來,而不是潛水者追著船跑(會累死人的),除非遇到菜鳥級船長經驗不足,沒有聽到你的召喚.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上下岸的技巧 --入水方式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2月 1日, 05:16

上下岸的技巧 --入水方式
若潮水落差在一公尺內,可採跨步/背滾/直立式入水,若超過一公尺以上高度跨步式較不適用,很容易因雙腿夾水時機太遲,陰部受到水面衝擊,導致下腹及陰部淤血烏紫疼痛難忍,最保險方式~~採高架直立式,雙腿交叉夾緊入水法~~船潛若超過一公尺以上高度,較不適用背滾式,入水時容易因後腦撞擊水面,會短暫暈眩令人不舒服.(入水前BCD要先充氣至正浮力狀態.
若潮水落差在30公分內,人可坐在岸邊或礁石,穿戴好所有裝備及蛙鞋,BCD充氣至正浮力狀態,俟最後一個大浪的高峰,平伏蹬腿入水,迅速游離浪區,至雙腳踩不到底,無浪花的水中,BCD再充氣靜立漂浮,等候同伴會合,此法入水前,要注意水底有無障礙物~~以策安全~~此姿勢平時使用率極高,如番仔澳外突峽/和平島…等潛點.另也可側身雙手扶地轉身成背對海入水.
在水邊先穿好蛙鞋, BCD充氣至正浮力狀態,以兩人雙手互相搭肩支撐扶持,側身對浪蟹行步入水中,至齊腰腿處,迅速平伏水中游向大海,另一法則可個人彎腰前傾,前弓後劍重心放低, 側身對浪,步行至水深及腰腿處再穿蛙鞋,此式適用長淺灘/沙岸地形,如龍洞分校小漁港邊/大武崙澳潛點.
船潛時,因甲板空間狹窄,雙腳穿上蛙鞋,在船身又會晃的情況下,移動困難易重心不穩跌倒受傷,因此有兩種變通入水方式,一為穿好裝備,蛙鞋拿在手上,直接直立式入水後,在水面穿蛙鞋.另一法,則為將組裝好裝備,BCD充氣放入水中,蛙鞋在船上穿好,再跨步入水,做水面著裝動作,做此法先決條件~~~必需在無流或流極緩情況下才可使用.
風平浪靜無流烈日當空,岸潛時若潮差超過一公尺以上,可將組裝好裝備BCD充氣,放入水中直接做水面著裝動作,此法係避免因荷著重裝,在重力加速度下躍入水中姿勢錯誤受傷.
遇凹凸不平的長淺灘或亂石堆地形,背著重裝想不跌倒步入水中,真是困難至極,因此一旦彎腰前傾微半蹲,步入水深及膝處時,蛙鞋掛在手肘內,身體平伏水中,以雙手抓爬礁石方式,前進至水深不及底時才穿上蛙鞋,不但輕鬆又非常省力,此法在有浪又有海流的情況下甚為實用,但此時蛙鞋必需先穿上,BCD不可充氣(成負浮力),以免被浪打上岸.如野柳涼亭前水域/和平島浪區/綠島南寮港涼亭/柴口/大白沙….等潛點
遇浪迴捲海流, 甚至大浪的情況下,若選在亂石區入水是非常危險的方式,應選進出較無障礙物,入水點有大礁石或堤防屏障的地方,可躲在礁石後先穿好蛙鞋,並算好最後一個大浪的高峰, BCD不可充氣(成負浮力),以免被浪打上岸,再迅速抓爬蹬礁石,游離浪區.如龍洞分校前九孔池潛點.
初學之人,入水出水一律口咬調節器呼吸,以防嗆水緊張發生意外,俟技巧熟練,已能適應浪區進出後,才可以口含呼吸管方式上下岸,身為教練/助教,對此點的要求一定要做到,否則帶學生一旦發生意外,心裏會內疚一輩子甚至吃上官司!!因有部份學生的水性不是很好,有的甚至不會游泳又非常怕水,遇事容易緊張,發生意外的機率自然高很多,不可不防!!!
入水浮潛出去,應每踢蛙鞋5~6下,即抬頭看一下,或看著指北針的前進方向是否偏歪了?初學者入水,只顧踢動蛙鞋,很少會抬頭看前進方向對否,所以會偏離航道居多易生危險,入水前應再三叮嚀一次,在浪區最好有助教警戒,以防萬一.
要入水前,應牢記入水點/備用入水點地形,及顯著目標物,和指北針角度以利回航上岸.
岸潛要入水前,應先觀察海浪推送頻率1~3分鐘,確定幾個大浪後,間隔幾秒鐘時間,會有小浪出現,利用最後一個大浪高峰迅速入水,各地海浪推送頻率不一,應選時間間隔最長的小浪入水,而且平常在水中,要常練習穿脫蛙鞋,必需在5~7秒內完成,以免動作太慢被浪捲推送上岸受傷.
在浪區入水,應選有海溝的入水點,BCD不可充氣(成負浮力),直接潛入水底,在海溝內,可利用抓/爬/蹬/撐壁方式前進,游到安全地點與潛伴會合.如台北金沙灣/和平島/墾丁潭子灣漁港前/核三場出水口水域,有海溝的潛點.
不管採取跨步式/背滾式/高架直立式入水,最重要的,是必須選深度至少超過兩公尺以上,且底下無障礙物的地方,以免因深度過淺導致身體受傷.另要入水時,應先查看潛伴是否已游開入水點,確定安全無誤後才可入水,以免雙方因撞擊受傷.
在浪區入水時,要特別緊記在心~~千萬不要浪來了,立刻起身迎浪~~~以免遭大浪推送上岸受傷,不管浪怎麼颳,BCD要排氣至成負浮力狀態,雙腳前弓後箭全身重心在前放低姿勢,立刻低頭鑽入浪腳底部,靜待浪之間的間隔時間再繼續前進.如果浪的衝力太大時,尚需輔以雙手抓住雙腳撐住礁石以穩住身體.
入水時,所有調節器管線錶組,應儘量吊掛在胸前三角地帶,以免在上下岸時勾到礁石損壞,及阻礙您入上下岸,尤其是在船上做背滾式入水,更要確實做到,以免被吊在不上不下的半空中.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潛水時各種呼吸方式的使用時機及動作要領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2月 1日, 05:17

潛水時各種呼吸方式的使用時機及動作要領
使用時機:
無論在水中或水面,當運動量大,甚至緊張、恐慌、呼吸急促、氣喘如牛時適用。
下潛到水底建立好中性浮力後,即應保持連續不斷、細水長流式深吸慢吐法漫遊海底美麗新世界!
註:也有人採陸地上的自然呼吸方式,但效果如何?只有冷暖自知!
動作要領:
吸氣時以舌尖頂住咬嘴口只留小縫隙,慢慢吸氣入丹田(即小腹)手手 按小腹要有鼓起感覺,即強迫橫隔膜下降,使氧氣能達到深層組織裏。請勿用胸式呼吸法(陸地上的自然呼吸法)猛吸很大口的氣,這樣會因胸骨的壓迫,導致無法吸取較多的空氣,而吸入肺部的空氣也無法久留,更造成初學者隔日會胸痛胸悶的感覺!

吐氣時要將舌尖頂住咬嘴口只留小縫隙,不要刻意用力、慢慢將氣吐出,若吐到想吸氣而空氣仍未吐完時, 可一次吐光不要強忍住慢慢吐完。如此按要領循環呼吸,一切仍以輕柔舒服為原則。

千萬記住不要採取間斷式憋氣呼吸方式!!!

深吸慢吐法在未潛水的日子,可時時找機會練習到成自然反射動作,入水後呼吸就會順暢,請勿想入水後才練習是會得不償失,吸不到三口氣會呼吸不順氣喘如牛的!

初次練習深吸慢吐法時,可採漸進式吸十秒吐十秒,再增加為吸二十秒吐二十秒,直到能吸三十秒吐三十秒為止大功告成!若採胸式呼吸法每次最多只能吸吐兩秒。

貳、 淺吸長吐法
使用時機:
從水面或水中要下潛水底時用。

動作要領:
何謂淺吸?即像陸地上的呼吸方式,但刻意不吸飽只吸半口氣後,立即改為長吐氣10~30秒。
何謂長吐?保持連續不斷吐氣,吐到胸部已在凹陷(形容詞)有使力吐完的感覺矣。
初學者會潛不下去的原因固然由很多因素引起,但最主要原因還是BCD內空氣未排光,及採取猛然大吸大吐的呼吸方式的結果。
參、 連續吐氣"嗚聲"法
使用時機:
有控制緊急游泳或浮力上升,二級頭脫落尋回時用。

動作要領:
以舌頭伸出抵住二級頭咬嘴口只留小縫隙,或將嘴唇突出成尖形越尖越好,舌頭兩側向上向內捲,以舌尖抵住唇口只留小縫隙,口吐氣時記得要連續不斷出” 嗚聲 ”不得憋氣上升,也不能中斷”嗚聲 ” 。口出” 嗚聲 ”時要非常輕細不可用力,一切吐氣方式仍以小腹稍有使力的感覺,但不刻意用力 。

***口出” 嗚聲 ”的目的 : 練習時確保每位學生是在連續吐氣狀態中,不會以鼻子吸氣,也可幫助教練觀察誰不在連續吐氣,更可幫助學生轉移害怕嗆水的恐懼心理,及增加練習的趣味性。

***嘴出” 嗚聲 ”有的人並不認同這種做法,但個人認為只要對學生有益,又能縮短自我體會的時間讓他很快學會,何樂不為?

肆、 鼻"嗯"吐氣法
使用時機:
面鏡排水、面鏡平壓用,尤其適用初學者怕水之人或肺活量較小及不懂爆炸式吐氣法的人。

動作要領:
先大口吸氣舌尖吐出抵住呼叫管或二級頭咬嘴口不留縫隙,雙唇當然也要含緊咬嘴不使漏氣,開始慢慢仰頭做連續不斷、慢慢的以鼻子稍用力吐氣,並且出 “嗯” 的聲音此時鼻子有吐氣的振動感出現才對。

****為什麼要出 “嗯” 的聲音?通常初學者在做排水動作時,總以為他的嘴巴已按教練指示閉緊,事實上卻因咬嘴含在口裏還不能適應閉緊,自然會留有縫隙導致漏氣的原故,而教練也忽略觀察只是一再示範一再要求重做動作,加重學生失敗及嗆水的挫折感。“嗯” 的聲音出現保証學生絕無法嘴巴鼻子同時吐氣!不信您自己可以馬上試試看。

有的教練對初學者一開始就教爆炸式吐氣法(在水中因有壓力在容易做),除非不怕水,否則徒增學生怕水恐懼嗆水的心理負擔,又拉長學習時程也消耗教練不少寶貴的教學時間,真是兩敗俱傷矣!

爆炸式吐氣法不是不能教,根據個人經驗,初學者十之八九,無法一次順利將水排乾。

在水裏練習時,教練可耳聽學生“嗯” 的聲音,可以眼觀每位學生排水時,嘴巴是否有氣泡跑出來,即可知道誰做不好!

在此建議先岸上練習,以清水灌入學生面鏡內,讓他練習(也可在家練習)排水,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學生不會因擔心水中失衡跌倒嗆鼻而分心,陸上排水有經驗後,下水就不會慌了手腳學習效果奇佳,再者面鏡排水技巧是奠定學生學潛水的竅門之一,也是幫學生排除對水恐懼的利器!

伍、 爆炸式吐氣法
使用時機:
在水面或水中面鏡排水、面鏡平壓,水面呼吸管排水用。也適合不穿浮具的救生員仰漂及踩水、水母漂呼吸動作用。

動作要領:
先大口吸氣入丹田(小腹要有稍鼓起感覺),舌尖吐出抵住呼吸管或二級頭咬嘴口,雙唇也含緊不使有縫隙,含得越緊越好,將集中腹部丹田的空氣用力吐出來,要吐氣的瞬間舌頭內縮使空氣快速大量排出。

陸、 龜息呼吸法
使用時機:
水底漫遊、頂尖中性浮力、水層懸浮、攝影拍照、洞穴沉船潛水用。

動作要領:
請參考"關於水層懸浮呼吸時微調的控制方法"一文,老一輩的潛水者又稱此法為吸半口吐半口法,不管怎麼稱呼最主要要求就是全身必需徹底>>放輕鬆>>>再放輕鬆>>>>完全放輕鬆>>>>達到心唸一致忘我鏡界則成功矣!!!

柒、 結論
所有呼吸方式與你使用的裝備必需兩相配合,才能充份發揮運用自如的境界…告訴學生浮力的控制,除了要靠防寒衣BCD配重帶和呼吸外,最重要的是不能有一絲絲緊張、急燥的心情,全身必需澈底***再澈底***完全放輕鬆>>>再放輕鬆至心念合一忘我境界!!!!否則徒有優良裝備及經驗,浮力的控制仍會大受影響!!於至如何教學生心情放輕鬆?首先當然是調整呼吸方式(採深吸慢吐法)→數綿羊或數數字(確定已無雜念)→專注技巧的練習(教練不可強求學生立刻達到標準,否則前功盡棄) →在無壓力下自然完成技巧的練習→成功矣!雖然讓人乍看覺得廢話一大堆,但卻是很實用的方法,有些教練性子急,學生在水裏動作做不好,大xxx(不對)的手勢一比再比要求重做,學生做不好已開始緊張再加上你的權威手勢,後果如何可想而知,這個階段給學生多鼓勵建立他的自信心最重要,可以讓教與學雙方縮短摸索教、學的時間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下一頁

回到 潛水遊程Scuba Diving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