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夜靜龍門聽鼓浪

夜靜龍門聽鼓浪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3月 14日, 17:05

湖西鄉聚落系列(一)古八景-夜靜龍門聽鼓浪

圖檔
●龍門村民宗教信仰中心的安良廟,其三王傳奇至今流傳。(宋國正攝)

 (記者宋國正報導)湖西鄉擁有二十二個聚落,其中龍門村是人口最多的村落,面積約有2.8541平方公里,行政區域西連尖山村,北接菓葉村、東面與南邊臨著廣大海域。由於港灣可以停泊漁船及貨輪,不但是湖西鄉漁業大村,目前也和雲林泊子寮通航中。近代考古學家,在其聚落東側的農地中,發現一片面積相當大的史前文化遺址,證明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在龍門聚落從事淺坪漁撈活動。
 龍門村位於尖山村的東方,而在菓葉村的南邊,是二號縣道與四號縣道的終點和交會點。在史料上,龍門的地名稱謂,先後有良文港、文良港、龍門港、龍門社、龍門、龍門村等。在蔣毓英所著的《台灣府志》「澎湖三十澳」中云:「良文港澳:在紅羅澳東南,相距八里許,此澳可拋南風船二十餘隻。」(1993:32)在高拱乾篡修的《台灣府志》所附「澎湖澳」中也提及「文良港澳:在林投港之東,岸上多人家,乃大山嶼之東崖也。」(1993:19)在范咸所撰的«重修台灣府志»「澎湖廳」中云:「文良港澳:在廳治東二十五里,即龍門港,居民頗多。」(1993:38)。至於龍門地名根由,據耆老表示,蓋因龍門東方海面有兩個無人島,一個叫做「查埔嶼」,外形狀似籤筒,另一個叫「查某嶼」,外觀極似筆架,這些均像古時皇宮殿內案桌上的器物,象徵龍廷即在門前,故取名為「龍門」。另傳龍門原叫「浪悶港」,自古即以浪聲轟然聞名,澎湖唯一進士蔡廷蘭所作「澎湖八景詩」中,即有「夜靜龍門聽鼓浪」的描述。
 龍門村面積有2.8541平方公里,民國八十八年(1999)十二月人口2027人,總計有529戶。行政區域西連尖山村,北接菓葉村、東面與南邊臨著廣大海域。由於港灣可以停泊漁船及貨輪,不但是湖西鄉漁業大村,目前也和雲林泊子寮通航中。近代考古學家,在其聚落東側的農地中,發現一片面積相當大的史前文化遺址,證明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從事淺坪漁撈活動了。
 龍門村十三處地名由來有白沙崎:白沙崎位於龍門港東北方約六百公尺處的山坡,此片坡地堆積許多的白沙,是早期海浪的作用,將海中的珊瑚碎屑及貝殼碎片沖積而成,故稱為「白沙崎」。
 鼻仔尾:鼻仔尾位於龍門港南方的岬頭,此一岬頭向西延伸入海,此處為陸地的尾端,故稱為「鼻仔尾」。
 貓公下(•ㄏㄚ):貓公下位於鼻仔尾的東側海崖,由於早期海崖下有一處海蝕洞,故這片海崖及附近地區即稱為「貓公下」
 南崁:南崁位於貓公下的東側海崖,此處海崖位於南邊,故名為「南崁」。據耆老表示,此處海崖曾出現「聖旨牌」,意謂龍門將出貴人的意思。
 山姆婆:山姆婆位於南崁的東側,據傳昔日有位「山姆婆」在此地區從事農耕,故此地帶即稱為山姆婆。
 山仔港:山仔港又稱山窪仔,位於山姆婆的東側海邊。盤處海灣深入,岸邊滿佈沙灘,小舢板船可於此地泊靠避風,故稱為「山仔港」。
 裡正角:裡正角位於山仔港的東邊。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陸軍混成支隊在此登陸,三天後攻占整個澎湖。馬關條約訂定後,日本在裡正角西北方建立一座紀念碑,石碑上刻著「明治二十八年混成支隊上陸紀念碑」,民國三十四年(1945)台灣光復後,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
 東鼻頭:東鼻頭位於裡正角的東邊,位處整個東側海岬。由於玄武岩海崖高度平均約有七公尺,又位居東側海岬,故稱為「東鼻頭」。
 青礁尾:青礁尾位於東鼻頭的西北側海邊。此處海邊玄武岩質海蝕平台,在冬、春季節會有許多的綠藻滋生,使得岩礁上一片的青綠,故稱為「青礁尾」。
 後彎:後彎位於青礁尾的西側,是一處玄武岩質的小海灣,又稱為「後彎港」。因其地處東北側海岸,故習稱為「後彎」。海崖上有一間福德廟,此廟是民國七十四年(1985),由村民林正男所發起興建,供奉由海上漂此之福德正神金身。廟口並有一口圓形的「福德古井」。
 白沙仔後:白沙仔後位於後彎的西北側地區。由於其前面海岸是一大片的白色沙灘,此地位第白沙灘的後面,故稱為「白沙仔後」。此處亦是龍門和菓葉兩村的交界點。
 查母嶼(南嶼):查母嶼也稱查某嶼,位於裡正角東南方約3.5公里的海面上,是澎湖群島的極東。由於遠眺似一女人平躺海面,胸腹分明,故名為「查母嶼」。又因附近海域只有二個無人島,此島地處南邊,故又稱為「南嶼」。查母嶼附近海底地形高低落差極大,水流湍急,形成了特殊的海流景觀。現島上設有自動燈塔一座。
 查埔嶼(北嶼):查埔嶼也稱查坡嶼,位於裡正角東方約三公里的海面。由於在該嶼的西側有一突出於海蝕平台的海蝕柱,又為了對應其南邊的查母嶼,故取名為「查埔嶼」。一般亦習稱為「北嶼」。
 龍門村內除有十三處地名外也有村廟安良廟、觀音宮、太白殿等大小寺廟,也有洪氏祠堂與許氏東厝,並有台灣光復紀念碑,多元化、多功能漁港及查母嶼燈塔,是湖西鄉人口最密集的村落,其中查母嶼燈塔始建於日治大正元年(1912),翌年完啟用。塔身結構為磚造八角形,外表漆成黑白相盼垂直條紋,塔高13.4公尺,燈高24.7公尺。燈具最初使用四等電石氣閃光燈,光力一千燭光,每五秒連閃二次,光程九浬;民國三十七年(1948)增建為五等電石氣閃光燈,光力一千二燭光,每六秒閃光一次,光程十一浬,並增設金屬雷達反射器;民國四十七年政府為配合夜間燈火管制,將光力修改為860燭光,公稱光程九浬迄今。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自然景觀Natural Scenery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