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許家村

許家村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8年 7月 2日, 04:14

許家村:

澎湖單姓村莊之一 , 古厝林立 , 古厝中的裝置藝術如彩繪壁磚、花窗、壽字窗、囍字窗、馬約利卡磁磚、六角井等 , 也是桂花巷拍攝景點 , 偶在一隅還會發現以前你只有在藝品店才看的到的心豆(倒地玲) , 體驗親手採集及許願的樂趣

湖西許家 近海垂釣漁業獨具特色
 (記者宋國正報導)早期有「港仔尾」之稱的許家村,因西南兩面臨海,居民依海維生,其漁港停泊的小型漁船、竹筏的漁撈技術,配合當地的海床底質及潮汐週期,創造了一種特殊近海垂釣的漁業文化,成為澎湖獨具特色的聚落。
 位於潭邊聚落以南的許家村,其地理位置因在潭邊漁港尾端,早期又叫「港仔尾」光復後一度與潭邊合併為潭港村,民國三十九年始獨立設村改為「許家村」。許家原分為頂社與下社兩個聚落,居民多分佈在三號公路西側,尤以偏西方的「下社」地區最為稠密。西、南兩面臨海,北、東兩面都旱田,主要分佈在三號公路東側。
 由於許家鄰近海域生物資源有限,加上強勁的東北季風肆虐,幾百年來,居民累積了代代相傳的環境認知,配合當地的海床底質及潮汐週期,漁船從不遠離而以近海垂釣漁技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漁村文化,極具特色。
 四面環海的澎湖群島,各島嶼皆是典型的玄武岩方山台地。島上地勢平緩,土壤平瘠,一年中強勁的東北季風長達五個多月,而且終年雨水稀少且蒸發量高。因此自古以來,大半以上居民都能依海維生,農業活動十分有限,正所謂「只合乘潮討海為新畬,楊帆棹槳為犁鋤」,的海上漁鄉。長年以來,居民累積了代代相傳的環境認知,配合各地的潮汐週期及海床底質,而以各種漁撈技術創造了一種以村落為核心的特殊漁業文化。其中湖西的許家村,更可以說是一個極具特色的代表性漁村。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湖西許家大宅內一幅百年對聯 具有保存價值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月 3日, 14:21

湖西許家大宅內一幅百年對聯 具有保存價值
 (記者宋國正報導)湖西許家村俗稱「大宅內」地帶,早年是一處氣勢興旺的「雞母奇穴」,曾為頂社第十九代子孫創造出家大業大的奇蹟,至今大厝前尚留「江山萬古在」、「風雨一時間」對聯,述說許家頂社第十九代孫的興衰史。
 村人說,許家村西北方五十八號廢墟一帶,俗稱「大宅內」。相傳許家頂社在第十九代子孫時,曾是經營台廈貿易的大富翁。最盛時期曾經擁有過十三艘三桅商船(俗稱龜仔船),在營地建造了十三間大厝(習稱「頂厝」),現在只剩一間空屋和一間改建的二樓洋房。當年主人因為家大業大而驕傲的在大厝前標舉「江山萬古在」五個大字向人炫耀。
 有一個下雨天,來了一位賣布的唐山客要求入屋避雨。主人卻唯恐房屋被弄髒而拒絕了布販。這位略通風水的布販便為大門口的「江山萬古在」對了一句「風雨一時間」的下聯,想要破壞屋主的財運。
 可是一時難以奏效,經過一番踏勘才發現十三間大厝剛好蓋在氣勢興旺的雞母穴上,於是再生一計,託人遊說屋主,利用花崗岩從頂厝鋪一條「白石路」到澳仔溝(又稱橋頭,位於今社區活動中心東北)再造一座白石橋,以方便家人通行(這原是海水與溝水匯流處,必須涉水才能通過)。屋主覺得有道理就決定照辦。
 石橋完成不久後,頂厝的十三艘龜仔船就在開往廈門的航程中遭遇大風雨而翻覆。部份倖存者飄到彰化鹿港去落腳,偌大的家業在「風雨一時間」化為烏有。原來這條白石路形似一條白蛇,是那位唐山布販故意設計來剋制雞母穴的計謀,大宅內經過一番風雨之後,終於財盡人散,如今只剩下一些壁痕殘跡,在荒煙蔓草間供人憑弔。
 村人又說:日據時代東石村民黃寬有一次到雙頭掛(興仁)購買黑砂糖(紅糖),當他把幾個裝紅糖的甕運回家打開時,赫然發現其中竟然有一個裝的全是白花花的銀子。黃家的人就利用這筆橫財開設了一家油車(煉花生油的工廠),還買了一艘「滬仔船」(三桅帆船)經營台澎之間的航運而致富(據說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許家和沙港過)。因而黃家當年不但有長工,還有一匹白馬當坐騎,成為富甲一方的巨富和許家不相上下。

許氏祠重修落成安座祭祖大典
圖檔
●修護後的許氏宗祠。(宋國正攝)
縣長立委鄉長前往祝賀揭匾 場面莊嚴隆重
 (記者宋國正報導)湖西許家村西宅房許氏宗祠,昨日舉行重修落成安座、揭匾祭祖大典,本縣各地許氏宗親皆前往拜祭,縣長王乾發、立委林炳坤、鄉長陳振中、本報董事長許朝鑒、沙港國小校長郭源瓊等人也在百忙之中專程前往焚香拜拜,表達對許氏先祖的尊崇。
宗祠數量高居本縣之冠的湖西鄉,在全澎五十五個宗祠中就佔了二十五個,其中村內有兩間許氏宗祠的許家聚落,分別建於頂社和下社,其開基祖先係許面遠及許爾嚴,均是金門珠浦許氏開浯始祖50郎(忠輔)後裔。許氏宗親為緬懷先人表達慎終追遠,於清乾隆26年間,歲時祭祀之日,本縣各村落許姓族人必前往菓葉祖廟祭祖,但因曾發生前往祭祖的宗親發生海難的意外,為避免路途奔波之苦,逐漸改為各地興建家廟,由宗祠各自成立委員會祭拜的模式。
許家村為單一姓氏村落,聚落分為頂社和下社,其中下社宗祠因年代久遠,不堪風雨摧殘,宗親們不忍家廟破舊不堪,暢議重修,並成立重修委員會,由許玉武、許明敏、許保朝、許豐隆、許順裕擔任委員,全部經費一百三十六萬六千餘元,於近期重修竣工,擇期昨日舉行重修落成安座、揭匾祭祖大典,表達對先人慎終追遠之意。
昨日落成安座祭祖大典,遵循古禮,邀請本縣各地許氏宗親參與,典禮除5位重修委員代表祭拜先祖之外,林炳坤、縣長王乾發、陳振中鄉長、楊曜議員、陳慧玲代表、本報董事長許朝鑒、村長許順汀、立榮航空主任黃鎮義等人也都前往祭拜,表達對許家先祖的敬重。
許家前輩指出,目前湖西許家、潭邊、中西、、龍門、湖東、白坑、南寮、北寮等村的許姓皆是珠浦一族,亦是最早入閩姓之中原民族。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湖西許家單房戶石滬規模全縣第二 鄉親建議開發成景點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月 3日, 14:25

湖西許家單房戶石滬規模全縣第二 鄉親建議開發成景點
 (記者宋國正報導)境內海域僅有一口石滬的湖西鄉中西村,是先人於清朝年間所建,由於建滬全村村民大都參與,都持有股權,因此該口石滬全長有一千一百五十公尺,為全縣第二大之「單房滬」,由於該座石滬係鄉內獨有,具有保存價值,引發一些老一輩的鄉親建議開發成鄉內景點,供遊人參觀。
 石滬數量居全台之冠的澎湖群島,其中以白沙鄉赤崁漁村的「新滬」,為全縣第一大單房滬,而湖西鄉中西村僅建的「坪仔滬」,則屬全縣第二大單房滬,都有漁業權登記,清朝時建滬,當時村民大都參與,也都持有股權,顯現早年先民養家糊口,皆需仰賴大海來開創。
 湖西鄉的中西村僅建坪仔滬一口,位於雁情嶼北方的海域,全長1150公尺,僅次於赤崁新滬1161公尺,為全縣第二大單房滬。清朝時建滬,村民大多持股,一年一修,堪用完整、有漁業權登記,有滬簿,本來分成14股,其中一股屬鼎灣朱姓,有一種說法是朱氏在中西當長工也參與建滬,故得一股,另一種說法是中西村女嫁鼎灣朱家,此股為陪嫁粧。坪仔滬常有人拾螺貝破壞滬體,所以商請馬姓人家充當打手,因此又增一股共15股。每輪到初10、25,當閹者巡日不巡夜,中正橋造橋後,漁獲大減,現由薛首重代巡,橋西尚有一口大礁滬,因築魚塭、造橋而毀。
 鼎灣村沒有建滬,唯一的炎竹滬本來是東石人的,後來當嫁粧送給太武,鼎灣洪朝聘於30年前向太武歐章購買至今,滬內因別人架設低竿網捕魚而引起漁事糾紛。
 潭邊村建滬兩口,位在中屯嶼仔與潭邊村西北間的海域,都建於清朝,屬500公尺以上的大型單房滬。西頭滬離岸較遠,股權分持於陳、許、歐三姓手中,因淤積沙石、已半塌。港滬的股權則屬許姓,原由許海寶等三人巡滬,今許海寶已歿,由其養女黃秋滿管理。報導人還說尚有後滬、潭滬兩口遭青島公司建魚塭破壞。
 許家村民在清朝時建兩口滬。港溝仔較近,在虎頭山東北,屬許家西宅房派宗親共有,石材取自水母母件嶼。大滬遠在虎頭山西北方的港墘,屬頂社大房宗親所有,因人丁旺、財力粗,規模較大。許家的石滬在中屯、永安,跨海大橋建橋後,漁源大減,現已很少人巡滬。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湖西鄉很藝術 許家地景吊橋別有一番風味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6月 25日, 23:07

湖西鄉很藝術 許家地景吊橋別有一番風味
︻記者莊惠惠報導︼走在吊橋上看夕陽有如夢幻詩般,現在起這個不在是夢幻,在許家就有這麼一座長十二公尺的木棧道,有機會不防去體驗一下吧!

由湖西鄉公所爭取經費,推動鄉內社區營造工作,邀請藝術家駐鄉創作,最近又完成一系列成果展現,包括於隘門、許家、潭邊、沙港等村設置社區入口意象、觀海景觀涼亭、海上地景吊橋等藝術創作正式亮相,風格獨特別具風味。湖西鄉長陳振中致力推動藝術文化建設,用最少經費創造最大效益,再度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陳鄉長表示,這些藝術創作,對湖西鄉的魅力再提升大有幫助,歡迎民眾到創作地點細細品味。

許家村 海上地景吊橋,位於該村內海潮間帶上由本土創作者陳扶氣發揮創意構想,以電線桿當基柱,利用漂流木和原木結合,克服潮汐和施工的困難度,搭建起一座長12公尺的海上木棧道,中段建造一座3平方公尺的海上涼亭,內有休閒木造懸吊搖椅,再延伸一條8公尺長的海上吊橋,隨著海水漲退之間,置身其中看海觀景,享受悠閒時光,尤其夏日黃昏時刻,到此遠眺夕陽餘暉,別有一番風味。

位於隘門村機場的入口意象,採用大型漂流木構築牌坊,搭配牛車輪,呈現農村純樸景觀,讓觀光客一下飛機,看到招呼指示牌,就投入湖西的懷抱。此獨特的創意行銷理念,展現湖西特色,打開湖西鄉知名度,創作風格饒富趣味。

另外,一座許家村 落入口意象,藝術家打製兩隻大型招潮蟹模型,釘置於漂流木上,栩栩如生,加上﹁光臨﹂2字,讓經過許家村 的人猜猜意境,回個神原來代表﹁﹃蟹蟹﹄︵謝謝︶光臨﹂,懂了創作的意思後,不禁令人莞爾一笑。

設於潭邊和沙港村的觀海景觀涼亭,是藝術工作者活化漂流木搭建的涼亭,內部裝設一組懸吊搖椅,三五好友可在涼亭內小憩,亦可在內砌茶聊天,觀天看海之際,展現十足的澎湖原味和休閒風,值得遊客到景點一遊。

陳振中鄉長表示,藝術文化透過巧思的創作,雖然和大型工程建設無法比較,但對湖西景觀絕對有加分效果,這也是他排除萬難,致力爭取經費,推動藝術文化的一份堅持和理想,未來仍要以相關的計畫,來呈現湖西的魅力,深化湖西村落景觀,打造湖西鄉成為藝術的夢土。

陳扶氣創作 許家村特色地標
圖檔
●陳扶氣創作成為地方特色。(宋國正攝)


 (記者宋國正報導)以回饋鄉里的心情在位於石泉漁港邊空地,豎立起各式各樣風車的台電藝術家陳扶氣。為注入地方特色,新近又在湖西鄉許家村的路口處,用枯乾樹木打造光臨許家村的藝術創作,成為當地的地標。
 以藝術拓荒者在澎湖藝壇闖出名號的陳扶氣,由於在台電服務的關係,足跡遍佈澎湖諸島,並在望安發電廠前矗立著名的百蟻雄兵,成功結合望安文石及玄武岩特色,成為望安島的地標,返回澎湖本島服務的陳扶氣,也未忘情藝術創造,除了在石泉自家成立不醉門石窟外,也積極投入家鄉綠化工作。
 陳扶氣除了將望安地標百蟻雄兵,重新複製在馬公本島的青青草園上外,並利用廢氣電線桿、綱鐵等素材,創作出栩栩如生的神像,同時利用澎湖著名的風力,將自創的各式風車矗立在碼頭,沿著港邊擺放,讓過往漁船見到點點風帆的美景,而廢棄的酒瓶、鐵片,經過其巧手裝扮後,也在漁港旁的空地再現生機,串起陣陣悅耳鈴聲,提醒過往船隻及遊客注意。
 新近陳扶氣又在許家路口處以枯樹打造光臨許家村的地標,成為地方的特色。

陳扶氣新創作 漂流木建景點
圖檔
△本縣湖西鄉許家村社區活動中心前潮間帶原先一處涼亭,是該村民眾傍晚欣賞夕陽西下的好所在。湖西鄉公所近期敦聘本地人文藝術家陳扶氣先生發揮巧思,利用漂流木搭建橋樑、枕木,配合漁網製成吊橋;橋上還有木製搖椅、風車,銜接該處涼亭延伸成為一處觀浪、納涼的休憩新景點。值得推薦的是該處化腐朽為神奇的最新創作,當您置身橋上,上升的海水有如讓您漂浮在水面上,享受海風徐徐吹面,傾聽嘎嘎作響的風車聲,如詩如畫、怡然自得的境界定能讓您流連忘返。(圖/文 吳清池)

海漂垃圾成素材 漂流木浮球打造村落特色
●許家村利用漂流木打造的海上地景吊橋。(宋國正攝)

 (記者宋國正報導)澎湖四面環海,隨著洋流及季風帶來大批海漂垃圾,包括浮球與漂流木,每次淨灘都佔垃圾比例的大宗,但湖西鄉公所卻化垃圾為黃金,利用漂流木及浮球,打造一村一特色,營造湖西藝術夢土計畫,經費雖不多,卻達到顯著成效,帶動觀光商機。
 湖西鄉位在馬公本島,但昔日觀光景點不盛,僅有隘門沙灘吸引遊客,遠不如鄰近鄉市觀光資源,因此鄉長陳振中上任後,積極舉辦大型觀光活動,並啟用藝術人才,結合創意營造湖西藝術夢土計畫,更令外界讚揚的是,湖西鄉公所以有限經費,創造無限商機,成果遠超過其他單位舉辦的大型觀光活動。
 強調一村一特色的湖西藝術夢土計畫,所有材料都來自於海邊漂流木及浮球,因此又稱為海漂藝術,包括許家村、隘門村入口意象、沙港村、潭邊村景觀涼亭、許家村海上地景吊橋、大城北村漂流木展覽、浮球門牌等,吸引深度人文旅遊的遊客,深入湖西鄉各村里感受海洋意象,間接帶動地方觀光發展。
 其實湖西鄉扼控澎湖對外交通要衢,馬公機場、龍門尖山貨運港都在轄境之內,並貫穿馬公市與白沙鄉,交通條件極為優越,近年來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計劃在龍門至北寮海域,開闢新興觀光景點,但若建設破壞自然景觀,不如仿效湖西鄉公所的作法,採取環保方式營造浪漫輕鬆的旅遊路線,而非盲目迷信大型建設,才能避免蚊子館林立的窘境。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廢物利用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1年 2月 28日, 16:03

廢物利用
圖檔
△本縣冬天東北季風強勁,造成各處海岸線堆積大量的木材漂流物,由於遭風浪席捲上岸的漂流木形形色色,優、劣皆有,湖西鄉所為將優質漂流木再生利用,特別僱工打造成傢俱,擺置於許家涼亭上,由於手工精細又堅固,吸引遊客目光。(圖/文 宋國正)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爰得我所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4年 8月 13日, 18:17

圖檔
爰得我所,許家村文人多,有許保富等漢文仙,門楣上題此佳句,此村尚多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人文風情Culture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