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澎湖的休閒漁業

最貼近在地人生活的漁業活動,不論是在海床上、在海上或是在岸上的~

澎湖的休閒漁業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10月 9日, 11:48

圖檔
(圖片說明:澎湖石滬)

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中間位置,主要由玄武岩所構成,也因玄武岩與海流的交互作用,造就出許多的天然美景。澎湖也是臺灣唯一的島縣,全縣由90座島嶼組成,周圍海底地勢和緩,珊瑚礁發達,附近海域更因寒暖流交匯,擁有豐富的魚類資源。另外,結合澎湖地區當地獨特的捕魚方式,例如石滬、牽罟、抱墩等,成為發展休閒漁業的極大優勢。

全年:抱墩是澎湖獨特的傳統漁法之一,「墩」也就是石堆,在潮間帶水較淺的地方,先將底部整平,然後以石塊堆疊出一個魚可以躲入的石屋,當漲潮時,許多礁岩性底棲魚類如過仔魚,會游到墩裡面棲息躲藏,退潮時在以魚網網住石墩,接著取出石頭,便可捕獲躲藏其中的魚蝦蟹,取出的石塊可再製成另一石墩,反復利用,極具巧思。

3月:踏浪挽海菜。海菜又稱為礁膜,是一種綠色的海藻,澎湖人又稱「青海菜」,一般生長在沿海的潮間帶上,每年三月是海菜的盛產期,在開始退潮後,到漲潮前常可看到潮間帶有許多民眾或遊客,或徒手、或持棍子,彎腰在潮間帶間挽海菜。 (右圖說明:挽海菜)
圖檔

4-10月:捕丁香魚。丁香魚盛產於澎湖北海,每年四月半至十月半為作業期(五月份為禁漁期),以夜間作業為主。在夏天的夜晚,澎湖的北海地區,姑婆嶼以東的險礁之間,常見點點如繁星的漁船撈捕丁香魚,這裡也是澎湖地區重要的丁香魚場。在島上則隨處可見整齊排序,鋪排在地上進行曝晒的丁香魚,甚為壯觀。而在整個澎湖地區的名產店中,丁香魚乾等加工品也成為營養豐富的必備伴手禮。


5-7月:夜釣小管。夏季時節,小管大量洄游到澎湖近海,下午時漁船便開始魚貫出海,待到各自的漁場後下錨等待,等到天色一暗,就將漁船上的強烈燈光打開,小管便會開始聚集,而後開始捕撈。此時整個海平面被所有漁船照亮,如白晝一般。而後逐漸發展成,在夏夜裡迎著沁涼的海風,到定點後開燈釣小管,也因小管的驅光性,甚至不用釣餌,小管便會上鉤。(圖片說明:曝曬作業)
圖檔

7-8月:破蚵仔為潮間帶活動。「海蚵」是天然生殖於石礁上面,海蚵的盛產期是夏季,「蚵肉」最肥碩的時節時節大概是在五、六月間。

(圖片說明:破蚵仔)
圖檔

9-10月:秋風起,蝦蟹肥。秋高氣爽時節,正是吃螃蟹的好時機,澎湖地區因環境天然無污染,螃蟹也長得鮮甜肥美,農曆九月適合吃雌蟹,十月後首選則為交配後稍肥的公蟹。





10-12月:沙灘牽罟的作業期間適合在冬季夜間活動。牽罟是一種傳統的古老漁法,是利用漲潮時由一艘船把圍網投入海中,將魚群包圍起來,圍網的另兩端引接陸岸沙場,再由岸上兩端的人群合力將整個網具拖拉到岸上,就可以開網拾取網中的漁獲,分給所有參加牽罟的人。湖西鄉的龍門、林投都是牽罟的理想作業地點,二十多年前仍有牽罟作業,現在因為漁獲量驟減,人力成本太高,不合經濟效益而被淘汰,目前林投村以網具租給觀光客,使得傳統牽罟逐漸蛻變成一種休閒漁業。 (圖片說明:夜釣)
圖檔


11-2月:磯釣。澎湖的海釣,四季皆宜,在夏季時風浪較小,不管是船釣、筏釣、灘釣或是磯釣都非常適宜;入秋後,東北季風增強,海裡的浮游生物棲息量大增,但海上風浪也大,此時風櫃、鎖港、龍門、小門、將軍、花嶼及分布於北海及南海的一些無人島嶼等,是極佳的磯釣釣場。

11月:風帆海鱺節。從秋初以後,海鱺逐漸肥美,此時東北季風也逐漸吹起,正是賽風帆最好的時節,澎湖地區大量箱網養殖的新鮮肥美海鱺,開始上市,此時每年舉辦的風帆海鱺節也正登場,吸引無數饕客、海上勇士前往共襄盛舉。 (圖片說明:牽罟活動)
圖檔

12月:採紫菜。澎湖地區的紫菜屬長葉紫菜,是可食用的紅藻類,因環境天然長的肥厚,品質佳。白沙鄉姑婆嶼、屈爪嶼、鐵砧嶼是主要產地。每年12月左右,澎湖人幾乎總動員,出海到各無人島採收紫菜,場面聲勢浩大。座落在白沙島西北方的姑婆嶼北面是有名的紫菜產地,每年在此舉辦的採紫菜活動,緊張刺激。

(下圖說明:澎湖各式休閒漁業活動)
圖檔圖檔圖檔圖檔圖檔圖檔圖檔圖檔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低竿仔漁法 近年來少人從事 可能走入歷史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1月 3日, 14:17

低竿仔漁法 近年來少人從事 可能走入歷史
 (記者宋國正報導)簡單又容易從事的古老漁法低竿仔,因少數從事漁友缺乏公德心加上隨著海洋資源不斷銳減而逐年式微,昨日北海從事低竿仔漁法近四十年歷史之吳姓民眾說,早年下海從事每月下來都有數萬元的收入,近年來因漁業資源逐年枯竭,一月若有幾仟元收入就算不錯的成績,未來可能會走入歷史。
低竿仔網的捕魚原理類似石滬,是一種可移動的「尼龍滬」。傳入赤崁村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期使用竹、杉來支撐網具,網肉用棉紗或苧麻絲織成,光復後,逐漸改以鐵條、玻璃絲網後,較易施工,也較耐用。
 每「漕」低竿仔都有「網房」和「網腳」的設計,漲潮時,潮水帶著魚群游入淺水區覓食,退潮時,魚群順著「網腳」進入「網房」內而遭圍捕。
 「低竿仔」的漁期屬全年性,大體而言,以冬季東北季風旺盛時較佳,初春時,因綠藻繁殖,可以引魚群覓食,漁獲較多,但四月後,綠藻褪盡,形同「臭棚」後,「低竿仔」的漁獲量就明顯降低了。低竿仔魚獲的種類與季節息息相關,夏季時以烏魚、秋哥、班午、定鱗、花身為主,冬季則以臭肚、開旗較為常見。
 另外一種古老漁法「抱墩」,「墩是指礁棚上集魚的石堆,又稱「鱖仔厝」,多在海邊就地取老古石材(玄武岩較少用)堆疊而成。漲潮時,底棲魚類(大部份是石斑魚)進駐石墩,退潮時,漁民以網圍墩,抱出石塊(在旁另建新墩)後,起網得魚。這種屬於陷阱類的漁法,以岐頭村、赤崁村最為發達也最具規模。
石滬漁法,石滬是以玄武岩塊和珊瑚礁石在礁棚上築成的捕魚石堤,是一種等魚隨風浪入滬的捕魚陷阱。漲潮時,石堤沒入於海水中,退潮時,海水低於滬岸,魚就被困在滬中。築滬所需要的平坦的礁棚、石材、潮差大、風力強等條件,赤崁海域都有,因此,石滬漁業發展的歷史頗早。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古老漁法「抱墩」 觀光客喜愛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4月 28日, 21:38

古老漁法「抱墩」 觀光客喜愛
圖檔
●每個石墩都有主人管理,避免海上糾紛,村人希望有關正視。(宋國正攝)

 (記者宋國正報導)古老傳統的「抱墩漁法,是一種老少都可從事的漁法,亦是一種非常耗費體力的捕漁方法,近年一些旅遊業者為招攬生意,將抱墩以海上活動在從事,受到遊客的喜愛,但因每個石墩都有人在管理,經常引發海上糾紛,為此,當地村人希望地方政府能多做宣傳以租墩方式作業,避免發生糾紛。
 「墩」或稱「鱠仔厝」,指的是澎湖潮間帶以石塊堆疊成的小石堆,分佈的地區多在白沙及湖西東側及北側平坦的潮間帶,另西嶼鄉及澎湖灣沃亦有零星分佈。墩的石材為玄武岩或老古石,每個墩可能使用一百或二百塊石塊堆疊而成。在澎湖各地的墩有不同的大小、型式與操作方法,但都大同小異。以墩捕魚的方式叫「抱墩」、「拆墩」、「拆鱠仔厝」。
 「墩」的歷史久遠,已無從瞭解何時開始,由於目前尚未發現任何地區的相同的漁法,因此「抱墩」可說是澎湖特有的傳統漁法。海中的墩均屬於漁民擁有,非所有人不可以任意翻動或收取漁獲,以免發生糾紛。漁民擁有的墩多半承繼祖先,數量可能自十個或數十個不等,漁民都瞭解自己所堆砌的位置,因此在海中即使沒有標誌也不會混雜不清。
 用墩捕魚的原理,是利用潮間帶退潮水位降低時魚類無處躲藏,只好躲入現成的石堆縫隙中,此時漁民用網將墩圍住,然後把墩的石塊逐一取出,最後將留在網中的漁獲收起。由於每一個墩都必須將石塊搬出,因此是相當耗費體力的作業方式。熟練的漁民一般僅由一人操作,一次可後抱二、三十個墩。收穫過一次的墩必須等到下一次大潮(約二週)有新的魚靠近或住進去才能再作業。
 墩的主要漁獲對像為俗稱「鱠仔」玳瑁石斑,其他雜魚也偶爾可見。近年來海洋資源遭受破壞,漁獲已不如往昔,但相對於澎湖石滬大部份已經毀損廢棄,目前絕大多數的墩仍然在使用中。就原理而言,抱墩雖然是依賴勞力的漁法,郤不會破壞天然資源,是栽培漁業中的人工魚礁的觀念,漁獲具選擇性,漁法具永續性,未來也是澎湖發展休閒漁業的一方式。
 近年一些旅遊業者為招攬生意,將抱墩以海上活動在從事,受到遊客的喜愛,但因每個石墩都有人在管理,經常引發海上糾紛,為此,當地村人希望地方政府能多做宣傳以租墩方式作業,讓觀光客捕捉避免和石墩的主人發生糾紛。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漁翁島漁業資源與各種漁業活動興衰狀況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1年 8月 11日, 05:23

近海漁源枯竭 老漁翁憂心忡忡

漁友細說漁翁島漁業資源與各種漁業活動興衰狀況

 (記者宋國正報導)漁翁島以沿海漁業和近海漁業為主要漁業,近一、二十年來因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早年聚落傳說漁法逐年式微,昨日討海數十年的蔡姓老漁友憂心的說,在近海漁業方面,目前以內、外垵較為發達,箱網養殖則是近年來島上新興的漁業。

 老漁友針對西嶼各村的主要漁業活動分析的說:橫礁居民大多從事放綑及捕捉小管的作業;少數大型漁船則以捕捉土魠為主。每遇退潮期間,則可見到居民前往潮間帶撿拾螺螄、牡蠣、螃蟹等海產資源。

 合界居民夏季大多從事捕捉小管的作業,冬季則以拖魷魚、墨賊為主。每遇退潮期間,則可見到附近婦女採拾螺螄、牡蠣、螃蟹等海產資源。

 竹灣三面臨海昔日村內主要經濟活動以漁業為主,大部分為近海漁業,漁業經營的種類主要是拖網、圍網、釣魚,漁獲以小管及鰆魚為主,春、夏兩季是捕魚的旺季。在社區的西北角海域有西嶼鄉出產較多紫菜的紫菜礁,附近也是內行釣客的好釣場。竹灣內海因為海域廣大,風平浪靜、水深適中、水流暢通,所以是一個天然的養殖港灣,養殖不少其他高經濟價值的魚種與牡蠣,目前也試殖九孔。

 小門主要漁撈方式夏季以放綑為主、大型漁船則常結伴至台灣南方澳及基隆八斗子附近,捕捉飛魚卵,冬季以流刺網捕捉土魠為主,漁產皆至馬公運銷。

 大池的魚捕方式夏季以放綑、抓小管為主,冬季以流刺網捉土魠為主。「鼻頭坪」海釣場,一年四季皆可下竿,魚種以「臭肚」為主,另有鸚哥、石斑等等,種類繁多,為磯釣客流連忘返之處。為數眾多的「石滬」,雖然大部分均已殘缺,但仍有數座,可以讓「魚兒不小心游入而游不出來」,延續者「守滬待魚」的捕魚技巧。

 二崁因缺乏天然良港,故漁業不甚發達;但遇大退潮時,會有十餘公尺的岩礁海灘出現,礁石夾縫中,各式螺、貝泛生,居民拾取出售,為居民普遍之副業。天和養殖場近年來大量養殖海鱺,也是另一開闢之海岸資源。

 池東和池西的漁業與本鄉其他社區相較不甚發達,主要從事簡單的漁撈作業,如立竿網、釣魚、釣小管、照海和採螺貝等。

 赤馬的魚捕方式,夏季以抓小管為主,冬季以流刺網捕捉土魠為主。

 內垵的魚捕方式,夏季以抓小管、溫魚為主,大型漁船則常結伴至台灣南方澳及基隆八斗子附近,捕捉飛魚卵,冬季以流刺網捕捉土魠、拖網捕捉大蝦、蝦子、螃蟹及其他海底漁類為主。東台附近海岸為一理想釣場,不少釣客時常會前來東台附近灰坪岸釣箱網養殖,以飼養海鱺、黃錫鯛為主。

 外垵因地形構造特殊,非常適合發展漁業,加上漁港大、漁船多(全社區漁船數量之多居全縣之冠),漁業遂成為大多數居民賴以為生的工作。魚捕方式夏季以抓小管、鰮魚為主,冬季以流刺網捕捉土魠、拖網捕捉大蝦、蝦子、螃蟹及其他海底魚類為主。

圖檔
●西嶼鄉拋網漁法尚有人從事。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休閒娛樂漁業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1年 9月 23日, 13:27

區漁會則分別輔導漁民成立包括丁香魚、紫菜及飛魚卵產銷班,及三家養殖業者成功轉型為休閒娛樂漁業。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漁村產業與廟宇特色結合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2年 3月 22日, 14:03

漁村產業與廟宇特色結合
圖檔
可望開發為澎湖特有觀光資源

前言:四面臨海的澎湖縣,其觀光事業逐年褪色,原因是缺乏多樣的觀光資源與漁村產業,為此,地方人士建議本縣觀光單位,能夠以漁村產業與廟宇特色開發觀光資源,來促進本縣的觀光業。
腦筋動得快的業者表示,澎湖可朝漁村產業一潮間活動方向從事。活動項目有石滬、抱墩、立竿網、罶炩仔繒、誘錢鰻、捉大狗、照章魚、拾螺、撈海菜、採紫菜、海釣等潮間活動,來吸引觀光人潮。除了漁村產業之外一澎湖廟宇亦可開發成觀光的景點,如鄉土地標、文化的中心處、民間信仰的核心、歷史淵源所在、宗教活動等,都是本縣獨有的觀光資源。

石滬:石滬是一項流傳久遠的捕魚設施,主要分佈在珊瑚礁密布的潮間帶,是居民以玄武岩和老古石堆砌成的捕魚陷阱。作業方式:石滬集魚的地點稱為「滬房」,由於「滬房」所在的位置都比「伸腳」深,漲潮時漁兒隨著潮水游入「伸腳」內,潮退時魚兒會在原地不斷洄游,不會逃出「伸腳」,反而會向「滬房」集中,巡滬人員便可手到擒來。作業時間:以農曆九月到十月東北季風吹襲時漁獲量最多,夏季颱風過境後漁獲也不少,由於石滬漁獲深受季節、風向、潮汐的影響,一般以農曆每個月的初三、十八大潮時收獲較豐,每天兩次潮汐,可巡滬兩次。
抱墩:俗稱「鱖仔厝」,是利用石斑魚等岩礁性底棲魚類,性喜在岩縫間穿梭覓食的特性,在潮間帶以珊瑚礁堆疊成石塔,漲潮時魚群隨潮水湧入,退潮時魚群則藏匿其間。
立竿網:捕魚原理類似石滬,是一種活動的捕魚陷阱。有高、低之分,低立竿網多是個人經營而高立竿網則由20~30人組成,白沙各村以低立竿網為主。作業地點:各村潮間帶。
罶炩仔繪:「罶炩仔」是一種顏色鮮艷奪目,會潛沙洞的底棲性小魚,學名是「斷紋紫胸魚」。「繪」是網具的一種,是用人力在淺水區拖網圍捕的古老漁法。作業方法:作業人數至少七、八人同時下海,合力將魚群趕入網袋中,趕魚時一面繼續前進不能停止,一面縮短左右纜距,其餘的人手持竹竿撞底部石塊,並一大聲吆喝。作業地點:赤崁、吉貝。
誘錢鰻:錢鰻的學名是裸胸鯨,是珊瑚礁海域凶猛的肉食性魚類,因沒有胸鰭而得名。魚體色彩豐富,以體色可區分為錢鰻、儔鰻、老古等。白天都棲息在洞穴中,尾部盤捲,只把頭部露出,夜晚才出洞尋找食物。錢鰻在咬住獵物後,常做旋轉撕裂,使傷口不易復原,嚴重威脅到從事海洋活動的人們,聰明的漁夫於是想出以臭肚魚、白帶魚、章魚等作誘餌,先敢後捕的計策。作業時間:每年農曆三月到八月之間是最好的敢捕時機,每月農曆十二日到十六日、二十六日到三十日大退潮,乾潮反漲時收獲最好。作業地點:赤崁岐頭、險礁、大倉、員貝、吉貝。
捉大狗仔:「大狗仔」屬扇蟹科,學名為「光手滑面蟹」,常棲息在潮間帶的礫石區或低潮線下的岩礁底,為了克服潮間帶乾潮時過度乾燥,以及溫度、鹽度的改變,「大狗仔」的體殼相當厚重,行動緩慢,非常容易捕捉。每當退潮時,「大狗仔」會躲在潮濕的石縫中,靜待潮水的來臨,這時潮間帶總有成群的人們「捲褲管,抓大狗」,準備回家做一餐蟹食饗宴。作業地點:各村潮間帶。
照章魚,作業方式:準備照明用燈具、鴉頭鋤、魚衣褲、竹籮筐、魚叉、花生油或沙拉油,選擇較老舊的珊瑚礁,取一些花生含在口中咬碎,將花生油噴洒在水面上,或用洗髮精罐裝沙拉油噴灑以消除水紋,視野較佳。由於章魚喜食螃蟹,因此在其棲息的洞口常可找到螃蟹殼,再仔細瞧瞧留在洞口的「暈」,手伸入洞中便可手到擒來。
拾螺:白沙鄉除了小赤村不臨海之外,各村都擁有面積廣大的潮間帶,有的是玄武岩礁盤,有的是珊瑚礁棚也有些是礫石堆或泥沙底質,而這些不同的息然環境,也孕育了種類繁多的螺類,常見的有珠螺、蟹守螺、蜒螺、馬蹄鐘螺、草席鐘螺、紅嬌鳳凰螺、大赤旋螺、高腰蠑螺、阿拉伯寶螺、 黑鐘螺等。作業地點:各村潮間帶。
撈海菜:海菜俗稱「青菜仔」,屬綠藻礁膜科,藻體呈不規則的薄膜狀。柔軟且具波浪形的邊綠,摸起來濕濕滑滑的,在淺坪作業的人們常會互相警告--「滑倒青菜仔坪,痛甲叫俺娘」。「青菜仔」是煮湯的好材料,味道鮮美,顏色青醉,滋味不亞於此菜,已有業者開發海菜湯包,頗受消費者的歡迎。作業時間:每年的十二月到隔年三月是最佳採收時機,選擇漲潮時採收,讓海流自然洗淨藻體的泥沙,可免除採收後清洗的麻煩,作業地點:各村潮間帶。
採紫菜:澎湖群島,冬季風浪大,島礁眾多,南海、北海的無人島都盛產野生紫菜。北海的無人島因有漁業權登記,屬於村民共有財產,如不依規定盜採,將由村民集體公罰,由於村民自組公產管理委員會,輪流派人照護紫菜的生長,北海各無人島紫菜品質有口皆碑,名聞遐邇。
另可開發為觀光資源之漁村廟宇:
鄉土地標:澎湖各村里都有自己的廟宇,要看各村里的經濟實力,就到各村里廟宇走一趟,即可一目了然。如該村里的廟宇蓋得金碧輝煌、雕龍畫棟、規模宏偉,就表示這一村里的經濟實力雄厚。反之,該村里的廟宇如蓋得很簡單、很小又沒裝飾,可知該村里將是很貧窮。所以廟宇的規模將成為該地村里的地標。
文化的中心處:漁村個人不太會漁重個人什麼文化。但廟宇,從楹聯、碑文等,在在記錄了該地的文化點滴。因廟宇大致必有兩種石碑,一堆是記載修廟緣起,等於是歷史陳述,另一堆是記載捐款人的姓名與金額,有經濟史參考價值。又廟宇的屋頂剪黏彩,或屋內的彩繪,都是以歷史人物為主,並且具有教忠教孝的歷史故事,富有文化傳承與教化作用。(記者宋國正)

●北海聞名中外的姑婆嶼採紫菜盛況。(宋國正攝)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回到 休閒漁業Leisure fishery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