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潮間生物

潮間生物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09年 10月 9日, 10:45

潮間生物(圖片說明:澎湖淺坪)
圖檔
潮間帶是指海陸交界的地帶,高、低潮線之間的海域,澎湖人則稱為淺坪。海藻是潮間帶最重要的生產者,綠藻以石蓴(Ulva spp.)、礁膜(Monostroma nitidum)(圖 25)、囊藻(Colpomenia sinuosa)最為優勢;褐藻以小團扇藻(Padina minor)、冠葉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分佈最廣且常見;寬角叉珊藻(Jania adhaerens)、長枝沙菜(Hypnea charoides)及角網藻(Ceratodictyon spongiosum)則是最優勢的紅藻植物門的藻類。

季節性的生象變化方面,冬季以石蓴、礁膜、囊藻等最具優勢,春初時便漸消失,改由小團扇藻、海雹菜(Brachytrichia quoyi)、馬尾藻所取代。
圖檔圖檔
(圖片說明:潮間生物)

在底棲無脊椎動物方面,海蝕平臺上常可見到數量頗為豐富的燒酒海蜷(Batillaria zonalis)及黑瘤蟹守螺 (Clypemorus humilis)成堆出現,藤壺、牡蠣、石鼈、玉黍螺、小海爪仔蛤、蜑螺、珠螺、結螺、岩螺、厚殼縱簾蛤亦是本區常見的軟體動物,其中牡蠣有棘牡蠣和黑牡蠣兩種。礫石堆底下則棲息有槍蝦、寄居蟹、瓷蟹、陽遂足、海參等物種。礁岩魚類的分佈深受水溫變化、海流強弱、海水混濁與否及海底地形、底質等環境因子所影響,在玄武岩礁所構成的潮池中黑蝦虎(Bathygobius fuscus)及白斑鈍頭蝦虎(Amblygobius albimaculatus)等礁岩魚類。
圖檔
(圖片說明:潮間珊瑚)

潮間帶漁業是澎湖漁民重要的經濟來源,小海瓜仔蛤、珠螺、蜑螺、鐘螺、厚殼縱簾蛤等經濟貝類是居民撿拾賴以維生的物種。廣布於全球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礁膜,可提供為製作海苔醬、海苔片的原料,亦可煮湯,12月至次年4月為其生長季,其中以1、2月最為繁盛,是本地居民大量採收的季節。北海的姑婆嶼、雞善嶼、錠鉤嶼、查某嶼,南海的花嶼、七美、等無人島冬季盛產紫菜,其中尤以姑婆嶼產量最大,自清代以來由白沙鄉赤崁村民成立赤村龍德宮公產委員會負責管理及採集事由,亦是澎湖產業文化特色。

除上述海洋生物資源外,澎湖的潮間帶也有豐富的鳥類資源,菜園濕地及興仁水庫海岸週遭更是澎湖群島鳥類種豐富度最高的地區。冬候鳥的鷺科、鷸、鴴科及雁鴨科是最優勢的物種,其中鷺科有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蒼鷺、夜鷺;鷸、鴴科有翻石鷸、磯鷸、黑腹濱鷸、紅胸濱鷸金斑鴴、灰斑鴴、東方環頸鴴、高蹺鴴等;雁鴨科有小水鴨、尖尾鴨、赤頸鴨和琵嘴鴨,此外,紅尾伯勞、白鶺鴒、黃鶺鴒等過境時,常成群出現;小雲雀等留鳥常可發現,保育類的明星物種黑面琵鷺有過數次過境渡冬的紀錄。




澎湖的潮間帶海岸具豐富漁業資源,數百年來澎湖居民為生計聚居於此。近來來更因觀光的發展與現代化觀念的扭曲,造成此一地帶土地超限開發。玄武岩的開採、珊瑚礁的破壞、不當開採海砂、海堤、漁港的建設及漁塭的開挖、垃圾任意丟棄堆置、毒電炸魚等非法漁事,除了地景難以回復外,物種多樣性亦隨之降低,綿密複雜的食物鏈關係面臨崩解,潮間帶的穩定性因此受到嚴重的考驗。


圖檔
(圖片說明:潮間帶作業 )





請參閱潮間帶網路教材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寄居蟹和水母 自保方式大同小異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3月 13日, 18:47

寄居蟹和水母 自保方式大同小異
 (記者宋國正報導)在海洋生物群中,經常遭到漁民誤認為是螺類的寄居蟹,因不像螃蟹有堅硬的外骨骼可以防身,利用空殼藏身是用來保護自己。但鮮少有人知曉其方法和使用刺絲胞來麻痺獵物而保護自己的水母是大同小異。
 漁婦說:別因為牠們背著甲殼到處跑,而誤以為牠們螺類,牠們可是標準的甲殼類動物。因為寄居蟹的腹部非常柔軟,可不像螃蟹有堅硬的外骨骼可以防身,所以牠必須找個空貝殼來保護自己,平時牠不會輕易離開這個貝殼,除非牠漸漸長大到原有的貝殼無法容身,牠只好再去找大一點的新家。因此大小合宜的空螺殼,對寄居蟹來說,就像合身的衣服一樣,是生活必需品。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春頭哪到 章魚蝦」 魚汛似有延長趨勢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4月 7日, 15:14

「春頭哪到 章魚蝦」 魚汛似有延長趨勢
︻記者許耀彬報導︼本縣口耳相傳的漁業俗諺提到﹁春頭哪到,章魚蝦﹂,意旨初春時節,本縣沿海便已進入澎湖特種章魚和沙蝦的魚汛期,往往可以讓民眾小賺一筆,不過今年至今已過農曆二月中旬,盛產澎湖章魚的海域和,原應棲息長有蝦草海床上的沙蝦仍為大量出現,漁民認為和去年閏月有關,因此研判應在下︵農曆三︶月才會出現。

本縣海岸線綿長,港灣曲折,近海的魚產在縣府相關單位多年來保育和保護下,逐漸恢復資然生機,但目前節氣已是初春時節,往年在大潮水的潮間帶產業活動時,常見的澎湖特種章魚和肥美甘甜的沙蝦卻寥寥可數,漁民們感到不解,就連縣府農漁局查緝違法採捕澎湖特種章魚的小組人員也僅能辦理現場採捕宣導今年禁採章魚時期為三月二十九日起至四月十二日。

只是禁採期將屆滿,據漁民表示至今仍不見數量較多的成熟章魚,至於沙蝦也一樣不多,到底是何種原因感到相當不解和疑惑,但也有漁民指出,根據數十年的漁業經驗顯示,只要前一年有閏月,隔年的水產漁汛都會延長,但並不規律,今年是否如此有待觀察。

另據熟悉節氣的王姓漁民指出,如果以今年現階段的節氣和農民曆顯示,昨日清明節為農曆二月二十一日並非三月,因此目前仍不見數量較多的章魚和沙蝦可以理解,因為往年都是在農曆三月中旬以後,不是以國曆作標準,因此,不妨進一步了解自然界隨著節氣與環境變化改變漁汛期的特殊生態,應可以較為有效推論這些海洋生物的漁汛生態。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光手滑面蟹產卵期勿濫捕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4月 30日, 18:13

光手滑面蟹產卵期勿濫捕
︻記者許耀彬報導︼近日適逢農曆大潮水,連續數天來都有民眾在縣內各潮間帶採捕各類水產品,不過由於每年農曆三月至五月左右,是本縣沿海潮間帶常見的﹁打狗仔﹂︵學名稱光手滑面蟹︶繁殖期,母蟹的蟹黃飽滿,由於近年來許多民眾發現許多沿岸海域的光手滑面蟹數量銳減中,因此,民眾應儘可能避免過渡濫捕,才能讓海洋資源永續利用。

本縣四面環海,除望安與七美島產量較少外,本縣馬公本島至最北的目斗嶼 或大磽、二磽都可以輕易見到這類厚殼、肉少、體型小俗稱﹁打狗仔﹂,學名稱為光手滑面蟹的蟹族。據耆老指出這種蟹類沒什麼肉,公蟹和母蟹體型往往大上二倍之多也相當溫馴,不像其他蟹鱘類總是張牙舞爪。

陳姓耆老說,根據他從事潮間帶產業活動三十餘年來,﹁打狗仔﹂的數量愈來愈少,原因可能包括環境與水文改變或人為濫捕過漁,因為公蟹體型雖然較大,但因為擁有較厚的甲殼,比較不受民眾青睞,加上這個時節的雌性﹁打狗仔﹂飽含蟹黃,往往吸引老饕或民眾前往採捕雌蟹,長久下來當然會有影響。

陳姓耆老表示,以前生活條件差,﹁打狗仔﹂公蟹便在採捕完成後,以容器盛裝後鹽巴醃漬稱作﹁打狗仔硅﹂︵台語音︶非常下飯,是早期家家戶戶多少都會準備的副佐食品,至於雌謝則通常簡單蒸煮熟後,飽滿的蟹黃香甜與濃郁,是懂得本縣風味美食的老饕最愛。

不過陳姓耆老也憂心指出,如果民眾或遊客只採捕雌蟹食用,公蟹則不予理會屆時母蟹數量銳減,當然產量也會受到影響,所以為讓海洋資源永續利用,民眾應該減少捕捉,避免靳傷光手滑面蟹的生態。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白星寶螺產卵期 請民眾勿採捕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5月 3日, 16:07

白星寶螺產卵期 請民眾勿採捕
圖檔
△近日本縣農曆大潮水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潮間帶扒蛤拾螺,往往會在岩石或礁塊下方會發現寶螺科的﹁白星寶螺﹂等各類寶螺,已經有產卵︵如圖,像白芝麻一樣的黃色物質為卵︶的現象,由於民眾採捕水產品,常會有破壞動作,若偶遇螺貝與各式水產品正值繁殖產卵階段,切勿捕捉才能讓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圖:文許耀彬︶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有毒銅鑄熟若蟹 水族館看得到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5月 13日, 22:50

有毒銅鑄熟若蟹 水族館看得到
圖檔
△澎湖水族館二樓飼養池引進一隻學名為,銅鑄熟若蟹,是珊瑚礁潮間帶常見不能食用的蟹類,由於在二十世紀中因誤食該蟹送命者至少有10位以上,毒死最多人毒蟹之一。
 根據資料記載,蟹類有一種自割逃生本領,在受到驚嚇時大螫或步腳會自動脫落,用來引開敵人的注意力。(圖/文 宋國正)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沙碗﹄瓷玉螺卵 卡娃依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5月 15日, 07:46

﹃沙碗﹄瓷玉螺卵 卡娃依
圖檔
△近日為農曆大潮水,縣境內潮間帶裸露海床,許多民眾或遊客常會見到片狀盤旋成圓形的物體,這個被俗稱為﹁沙碗﹂的物體,其實是瓷玉螺產卵過程以分泌出的黏液將附近海沙與珊瑚細小碎屑黏附形成,造型精巧可愛,雖獲許多遊客青睞欣賞把玩,但容易斷裂破壞,民眾或遊客應小心避免傷害自然生態。︵許耀彬攝︶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牛角箱棘魨數量稀少 民眾應愛護珍惜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6月 9日, 20:56

牛角箱棘魨數量稀少 民眾應愛護珍惜
︻記者許耀彬報導︼本縣近海沿岸與潮間帶時常可見模樣可愛的魨科魚類,雖說俗稱﹁河豚﹂的魨科種類很多,且大都具有劇烈的神經毒,但若從欣賞和保育的角度來看,諸多種類的魨科魚類中,四方由硬骨板包覆的﹁牛角箱棘魨﹂,相當受到水族迷的歡迎,但因為環境大幅改變與濫捕,使得這種造型奇特的﹁牛角箱棘魨﹂數量銳減中,民眾在潮間帶活動時應儘量避免捕捉與傷害。

近日為農曆大潮水,縣內許多潮間帶在大退潮時海床會裸露出來,在淺水潮池中往往會發現滿身刺但是可以食用的六斑刺河豚︵俗稱刺歸︶,虎斑河豚︵俗稱麵龜,有劇毒︶與青頭河豚︵可食用︶,比較難得一見的魨科魚類還有很多,其中造型奇特的﹁牛角箱棘魨﹂,每每讓遊客或民眾大為驚豔。

熟悉潮間帶的許姓民眾表示,早耆老一輩﹁牛角箱棘魨﹂為﹁牛角歸﹂,早年還小的時候,在海邊潮間帶可以時常發現這種不能食用且頭上長了二支犄角的河豚,加上粗糙的外皮包了四方形的骨板,長相很討喜也很可愛,但是現在潮間帶受到人為破壞、濫捕,已經很少看見。

許姓民眾指出,牛角箱棘魨造型很美,雖然不能食用,但是很受水族館的喜愛,因為其造型相當特殊,可以賣到好價錢,其他大環境的氣候因素、人為過渡捕撈等主客觀條件影響,在最近幾年根本看不到,十分可惜,因此需要正視並進一步恢復其生態資源。

據悉,牛角箱棘魨因造型別緻,值得作為觀賞魚的對象魚種,在本縣主要生活在珊瑚礁與岩石地形,近幾年已經相當少見,是許多本縣民眾兒時記憶和,因此各界民眾在潮間帶偶遇後,應避免傷害這隻已經在銳減中的牛角箱棘魨,才能讓資源永續利用。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罕見飛白楓海星 漁村小孩童年的玩物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0年 7月 14日, 09:23

罕見飛白楓海星 漁村小孩童年的玩物
圖檔
●飛白楓海星是澎湖小孩童年的玩物。(宋國正攝)

 (記者宋國正報導)白沙籍漁船億達興號,昨日出海進行捕撈作業,無意間撈獲三隻呈現疊羅漢狀態的海星,由於海星在澎湖地區沿岸經常見到,但三隻以上並呈現疊羅漢景象目前在沿岸並不輕易看到。因此楊姓漁民將其帶回家中除吸引鄰近小朋友前往圍觀外,連剛學會走路的幼兒也毫不懼怕的觸摸,顯見海星是漁村小孩童年的玩物。
 飛白楓海星是地區沿岸常見的棘皮動物,分佈於沙泥底質,體色灰白,看似一片片散落海床的白色楓葉,故因此而得名。澎湖地區百姓常將該種海星撈起晒乾、搗碎,當作石灰質的一種來源,用來築屋築牆。飛楓海星比較特殊的是在四、五月的時候會逐漸進入生殖季,此時雌雄會配對,體型較小的雄性個體,運動速度會非常的快,一遇到同類的個體常的快,一遇到同類的個體就會跨騎而上,有時遇到的是已經成對的配偶,或是雌雄的個體,所以偶而會看到三隻以上「疊羅漢」或是「同性戀」的奇異情形,不過到了後來都會恢復到正常的兩人世界,這種跨騎的姿勢叫做「假交配」,主要是等待時機成熟,一起產卵排精。
 據澎湖水族館解說系列叢書第一輯記載,產卵排精時的海星,會出現兩隻海星腕足互相交錯,似乎是熱戀中的情侶,深情地雙手互握,雄上雌下,形影不分。在假交配期間,雌性的個體會把位於身體下面的胃部翻出,以沙底中的有機物為食,但是雄性都不進食,直到雙方產卵排精完成交配目的後,雙方才各自分開離去。
 昨日撈獲的楊姓漁民說,海星在北海海域經常看到,但一次三隻呈疊羅漢狀態,僚是首次見著,帶回家中頗獲小朋友的喜愛。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5億年三葉蟲化石 桃園出土

文章Lohas 發表於 2013年 12月 27日, 22:14

5億年三葉蟲化石 桃園出土 中國時報 甘嘉雯/桃園報導 2013年12月27日 04:09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 ... 832-260114

圖檔
生物老師華順發(左)帶著學生到桃園山區,意外發現到4億9000萬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右下為放大圖)。(甘嘉雯攝)

在桃園縣挖掘出2塊4億9000萬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從事科學教學與研究的華陞自然科學教育中心老師華順發,日前與一群國中、國小學生在龜山鄉與桃園市交界的山區進行地質調查,發現1塊岩石中有清晰的節肢動物,完整保留下來。他仔細的觀察這塊岩石,確定這是稀有的三葉蟲化石。

2億年前完全滅絕

華順發表示,三葉蟲在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5億至4.3億年前的奧陶紀發展最為繁盛,而在2億年前二疊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6億年,可見牠是生命力極強的生物。

桃園發現的三葉蟲,有20年研究經驗的華順發鑑定,應為「鏡眼三葉蟲目」,達爾曼蟲科的「理妙羅(Dalmanites limulurus)」物種,這個物種約存活於4億9000萬年前的奧陶紀。

華順發說,在約1000萬年前到500萬年前,菲律海洋板塊不停在往西北方推擠歐亞大陸板塊,造山運動推擠出台灣島,台灣出土的化石中,絕大多數為貝類化石;其次為其他海洋生物,如海膽的化石以及生痕化石,少部份為植物化石與哺乳動物化石。

首次在台被採集到

目前台灣主要的三葉蟲化石標本,大多為購自國外,收藏於國內科博館與學術機構,這次在桃園採集到的三葉蟲化石,很有可能是第一次被觀察採集到,對研究生物演化與古地質的學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三葉蟲屬於節肢動物門,三葉蟲亞門,三葉蟲綱,主要底棲生活於海底,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發現1萬5000多種。因蟲體背部為幾丁質甲殼組成,易於保存為化石,又因背甲被兩背溝縱分為軸部和左右對稱兩肋葉,故稱三葉蟲,因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1公分至72公分都有,但大多在2至7公分之間。
Lohas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452
註冊時間: 2008年 3月 9日, 09:11
來自: 樂活澎湖灣

下一頁

回到 潮間帶之美Intertidal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