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世界有近十二萬種的貝類,自人類出現在地球上,貝類一直是人類相當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這可由已出土的貝塚得到證實。造型變化多端、色彩豐富的貝類,也常被加以蒐藏、鑑賞與研究。
利用特有的珍珠光澤,使得人類的生活與文化品質更為光鮮亮麗。而東方人將貝類作為藥材,西方人視貝類為宗教或護身符的圖騰與表徵。其中貝類經常會被用在商業行為中即流動的錢幣,由這些顯而易見的生活行為中可知,貝類與人類間密切的關係,所以本次的主題特展以﹁台灣貝類多樣性﹂與﹁貝文化﹂為主軸,延伸到貝類人文史觀,藉由貝類對人文多樣性的關係呈現貝類多樣性及貝文化具體的知識單元,並以台灣貝類資料庫網站為主要支撐,進而著重於貝文化的領域思考,作較深入的人文詮釋與分享。希望達到﹁全方位認識台灣貝類的生態面與文化面,多面向解讀台灣代表性貝類與貝器文化﹂的願景。
澎湖水族館貝類聯展 開幕揭牌

●水族館貝類聯展歡迎群眾前往欣賞。(宋國正攝)
(記者宋國正報導)澎湖水族館昨日下午一時三十分舉辦,台灣寶貝澎湖貝類收藏聯合展示,邀請各界首長、地方民代參加,將造型變化多端、色彩豐富的貝類呈現在大眾眼前,場面相當熱絡。
館方表示:全世界有近十二萬種的貝類,自人類出現在地球上,貝類一直是人類相當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這可由已出土的貝塚得到證實。造型變化多端、色彩豐富的貝類,也常被加以蒐藏、鑑賞與研究。利用特有的珍珠光澤,使得人類的生活與文化品質更為光鮮亮麗。而東方人將貝類作為藥材,西方人視貝類為宗教或護身符的圖騰與表徵。其中貝類經常會被用在商業行為中即流動的錢幣,由這些顯而易見的生活行為中可知,貝類與人類間密切的關係。
本次的主題特展以「台灣貝類多樣性」與「貝文化」為主軸,延伸到貝類人文史觀,藉由貝類對人文多樣性的關係呈現貝類多樣性及貝文化具體的知識單元,並以台灣貝類資料庫網站為主要支撐,進而著重於貝文化的領域思考,作較深入的人文詮釋與分享。希望達到「全方位認識台灣貝類的生態面與文化面,多面向解讀台灣代表性貝類與貝器文化」的願景。
寶「貝」特展幕後推手

●台灣貝博士巫文隆是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恩綸攝)
─台灣著名「貝」博士巫文隆
(記者張恩綸報導)大東山希望天地澎湖水族館為吸引冬季旅遊觀光客,特別策劃寶貝台灣‧寶「貝」特展,邀請台灣著名「貝」博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巫文隆教授協辦,是這次特展的熱點。
昨天展覽會揭幕,巫文隆還應邀發表專題演講─「從澎湖貝文化談起」,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天文地理宇宙生活,無所不「貝」。
本身是動物學專業的巫文隆,他好像天生有一付貝眼,所有有關貝的事物都逃不過他的法眼。他的貝文化演講,從全世界有近十二萬種貝類,自人類出現在地球,貝類是人類蛋白質的來源,可由出土的貝塚得到證實說起。
談到從前一天晚上,舉辦單位負責人呂華苑總經理,在澎湖「朝昔盧」請他吃的澎湖大蛤仔粽飯談起。真珠領、珠母背錶面,澎湖嚴嘉慶先生收藏的純金核螺,吳金奎先生的貝貼香爐。綠島政治犯用小貝殼製造的震山虎題字為「威震寰宇」的作品,還有變體的貝殼郵票等。背後都還有一個貝故事。這精彩演講讓澎湖的貝專家們都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次展覽,最吸引人的是巫文隆其各人提供的有關「貝」的收藏。另外巫文隆對澎湖與台灣貝文物私人收藏與歷史典故都能如數家珍。這些寶貝的主人們,他非常信任巫文隆的專業,也知道他是台灣世界級貝研究專家,對於貝文物方面,他們把巫文隆定位是值得信任的貝文物鑑賞家。
所以平常他們都與巫文隆保持密切聯繫。由於這次特展從10月3日到明年3月31日將近半年,未來可能有更特殊的貝文化展覽品,極可能還會衝著巫文隆與大東山新天地的面子,陸續在這次展覽中亮相。